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本土银行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有哪些?

2024-05-02 20:43

1.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本土银行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有哪些?

威胁?国外很完善`很人性化的银行机构进入国内`当然要生存就看谁的能力强了`本土银行就有所谓的机会去学习`改善`争取到更多的本土储蓄户`没有人会去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的银行储蓄```中国本土银行唯一的优势就是国外银行目前进入的力度`规模都不是很完善`目前还算是有“主场”的优势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本土银行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有哪些?

2. 加入WTO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机遇

中国加入WTO后究竟会对我国金融业带来什么影响?带着有关问题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海闻教授。 海闻教授认为,与国际上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业在金融体制、金融机构设置等方面都还存在差别,但差距最大的是激励机制不健全,... 中美双方日前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至此中国“入世”基本已成定局。中国加入WTO后究竟会对我国金融业带来什么影响?带着有关问题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海闻教授。 

海闻教授认为,与国际上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业在金融体制、金融机构设置等方面都还存在差别,但差距最大的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建设也处于较低水平,从监管体系看也有一定差距。 

很多人担心,中国“入世”后多方面的差距会给国内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对于这些疑虑,海闻教授认为冲击肯定是有的,但总体来讲“入世”后我国银行业将受益匪浅。 

首先,银行业改革的方向和标准将更加明确。“入世”后我国银行业须与国外银行竞争,低起点上的竞争,将迫使国内银行业在管理水平

3. 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引入国外竞争,有利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完善。中国金融业的特点是庞大的、高速增长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深化不足。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国内银行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将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  
世贸组织的互惠原则有利于国内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增设海外分支机构,以占据竞争的有利地势。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银行业到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金融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促进业务发展、人才成长和技术进步。  
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推动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必然要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这将促进我国银行业加强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并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既有利于规范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又有助于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  
必须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迅速为开放金融市场做好准备。目前中国主管部门已订出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表。人民币业务开放速度之快可能会超出多数人的预期,在"可见的未来"极有可能在所有大中城市开放人民币业务。  
外资银行将在中国加入WTO一年后,获准为中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两年后可为企业商务活动提供人民币业务,而五年后可为中国个人提供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将取消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地域限制,从现在的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23个城市扩大到所有中心城市,同时正式批准美国花旗银行深圳分行、日本东京银行深圳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金融领域全面引入国际竞争,将使中国金融业面临世界开放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受到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国内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金融企业,在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中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调整、转换和再生的过程,并有可能使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局面。将使民族金融业在业务、人才、管理以及监管等方面面临直接冲击。由于中国金融业长期处于高度的政策壁垒下,对于加入WTO后高度的市场竞争形势需要有个适应过程。中国许多银行业人士,对于对外开放银行业务反应强烈,认为在五年内彻底开放银行业,时间是十分急迫的。据世界银行一位对中国银行业素有研究的专家拉迪指出,大约需要十年,中国银行业才能作好准备,而不致于陷入险境。原因之一是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的情况,补充资本金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其次,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在五年内难以清除。现已有计划将这部分债务以折价或证券化的方式出售,但此过程也许将需花上数年甚至更长。银行业普遍认为,重建中国脆弱的银行系统,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完全进入本国市场,而不致引发国内金融危机的重要先决条件。

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4.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中国的银行大部分的是国有银行,大但不精,管理理念,经营策略远落后与发达国家.
对策:根据中国的国情,要吸取国外好的管理理念,发扬本土的管理思想,特别要提出的是服务理念淡薄,需要认真学习,重视细节管理,真正做到顾客是上帝的思想文化,荣入工作人员的骨髓.

5.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将能更多地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境内贷款,这些贷款的70%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4万家,实际利用外资3486亿美元。20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现价)23685。一般说来,外资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外商投资企业,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比中资金融机构更能满足外商投资企业需要。我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将更加全面,这将进一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商到我国投资后,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客户基础将逐渐扩大,在我国金融市场上运用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将随之增加,中资金融机构将与外资金融机构展开全方位的竞争。这将推动中资金融机构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改善金融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审慎会计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不仅能“请进来”,扩大引进外资,而且还能鼓励“走出去”,有效地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年底,中资银行类机构在境外共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68亿美元。加入WTO对于证券业,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将有利于引进和学习境外证券业成熟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规范发展,逐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将在优质客户、优秀人才、新业务、新技术等方面与中资金融机构竞争。由于我国金融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加上历史包袱沉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因此,加入WTO,也将给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当局的监管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我们要继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完善金融法规,培养金融人才,提高参与国际金融业竞争的能力。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6. 开题报告: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保险业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你好!
  在网上找到一篇符合你的要求的,但是需要购买才能下载。链接如果现实不了查收百度消息~
  此外,有一篇不完全符合楼主要求的,但是楼主可以参考下:

  《加入WTO: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来源:网络

  1999年11月15日,历经13年的艰辛谈判,中美双方就加入WTO问题达成协议。中国保险业的开放,是中美双方谈判的焦点之一。加入WTO无疑会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加入WTO给我国保险业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带来的客观挑战

  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既会产生积极影响,创造许多新的机遇,也会有许多不利影响,带来客观挑战。据中美商会提供的文件显示,作为中美WTO协议的内容之一,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内取消全部外资保险公司的地域限制。同时,未来2至3年间,中国将开放主要城市,并允许外资财产险和意外险保险公司为全国的大规模风险承保。中国同意仅基于审慎原则授予营业执照,不在数量上予以限制。中国将在5年内逐步扩展外资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至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险。中国同意外资可在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中拥有50%的所有权等。由于中国保险业尚处于不发达阶段,一旦全面开放,中国保险市场将可能面临着外资保险公司涌入的挑战。

  挑战之一: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总体上来说,国外保险公司从资金实力、产品开发技术、展业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申请设立外资保险机构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最少具有30年以上的经营历史,递交申请前一年年末的资产总额不得少于50亿美元,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而事实上,已在中国开业的20家外国保险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国设有202个代表机构、申请等待营业执照的外国保险公司,其经营历史和资产总额条件均大大超过人民银行的这一基本要求,许多公司的经营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资产总额大都在几百亿美元,甚至几千亿美元以上。与外国几百年的保险发展历史相比较,中国的保险业仍十分幼嫩。1998年底中国的保险深度为1.57%,居世界第五十五位;保险密度为12美元,居世界第六十位。就保险公司而言,中国保费最高的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1998年其保费收入为人民币530亿元,最少的公司年保费收入不到1亿元①。由此可见,当前中国保险业的整体水平与外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此外,中国保险业的差距还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代理人、经纪人、公估行等中介机构体系。各保险公司在保险种类设计、精算水平、核保技术、经营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旦中国入关会暴露出国内保险公司在营运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特别是管理水平、风险处理技术、科技运用水平、资金运用能力、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差距。

  挑战之二:民族保险业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先进保险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外国保险公司与尚不成熟的中国保险公司同台竞争,这无疑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竞争压力。在税收方面,外国保险公司享受着“三减两免”(三年减税,两年免税)的优惠条件,所得税为15%,而中资保险公司需要缴纳33%的所得税。在资金运用方面,外资保险公司的投资可涉足股票,房地产、贷款等,资金运用率普遍在85%以上,而中资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运用渠道相对来说非常狭窄,资金运用率只有10%。这样外国保险公司可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低税收的优势,通过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保险代理佣金抢占市场,对中国保险公司构成一定的威胁,造成业务流失,市场份额下降。此外,现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经营区域、业务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地域上,只能在上海、广州两地。业务上,服务的对象为外国人和三资企业不能涉及团体业务。组织形式上,从1996年以来,在华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人,只能与中方组建合资公司,不可以独资形式经营。而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即使是区域性公司,经营地点也通常不限于一城一地,而能辐射周边地区。业务范围只分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并无销售对象的限制。由于中外保险人并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保险公司因而能分得部分保险市场。中国加入WTO后,落实国民待遇原则,这些限制都将烟消云散。可以预见,随着保险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保险公司对国内保险市场的冲击必然会逐步升级,并压缩民族保险业的生存空间。

  挑战之三:保险监管面临改革。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使我国保险市场上竞争主体不断增加,成份愈益复杂,给政府部门对保险业的监管造成一定的困难。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在保险市场管理上对内资和外资的保险机构必须一视同仁,不得薄此厚彼,这不仅包括业务范围的一致,而且还包括管理法规的统一。从而要求保险监管尽快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采取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松散监管。这就给保险监管机构带来了较大的监管难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标准。

  挑战之四:要求现行的有关保险的法律法规作出修订并予以完善。现行的《保险法》对合资、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并未作出细致的规定,如应如何评价其偿付能力,在华境内保留多少额度的保证金,20%法定分保比例是否适用等实际问题都应明确。此外,现行《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和《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也应对中介机构的组织形式作出调整,以适应保险市场组织制度的需求。

  挑战之五:资金外流面临潜在可能危险。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聚集了大量的长期资金,对资本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具有较强的金融特征。外国保险公司带来的外资数额是相当有限的,相反却可以在中国国内保险市场上通过收缴保费的形式聚集资金。依照我国目前的监管能力和水平,根本无法控制外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也无法限制其投资收益转移出境,从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挑战之六:造成保险人才的流失。由于外资保险公司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较优厚的福利待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为灵活的分配制度等优点,对国内优秀的保险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且,为了弥补对国内市场了解不足的弱点,外资保险公司常常以较高待遇吸引当地高层管理人员。这使国内保险公司感到了人才流失的压力,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等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中国保险业应有的对策

  就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而言: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发展历史很短,但具有许多有利发展条件的市场;是一个发展速度很快,但与潜在的市场需求相比,市场的有效供给规模还非常小的市场;是一个有了一定的竞争,但垄断程度还很高,竞争处于低级层次的市场;是一个有了基本的法律制度,但相关的配套制度还很不健全的市场。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既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有一些不利因素。但总的来看,机遇要大于挑战。因此,当前民族保险业如何把外来压力变为动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有效运用金融保险服务贸易条款,提高国内保险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制定相应的防范和竞争策略,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在开放的区域、开放的数量、组织形式、调控机制、开放的险种、税收政策、费率的执行、保险的监管等具体问题上加以考虑研究,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是中国保险市场加入WTO的当务之急。

  对策之一: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保护民族保险业。《服务贸易总协定》为发展中国家确定了一些特殊优惠待遇,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特点,制订发展本国保险业的政策目标。
  在市场准入方面,允许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适度开放行业和市场,逐步实现保险服务自由化。我国在保险业开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缓冲阶段,将上述政策用足用好,参照国际上不同国家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不同的经验做法,分步骤对外开放,在一定时间内设置若干必要的防线。如:

  ———在设立资格上,要从严要求,好中选优,择优录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应设立较特殊的资格要求,如要求其达到一定的经营年限,要求其具有经营国际保险业务的经验,要求其具有较高数量的资产等等,切不能让某些外资保险抱着学习的态度到我国来经营。

  ———在对象选择上,应考虑国别原则、对等原则、资金实力、知名度、信用度及历史上与我国合作情况等因素,作出合理选择。优先引进那些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保险机构。

  ———在开放市场结构上,要根据我国保险市场结构的特点和各类保险市场开放的风险系数,坚持结构性地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即以非寿险为主,向非寿险公司倾斜,相对抑制寿险公司的引进。

  ———在组织形式上,为了有效地转移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当前引进外资保险分公司已经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引进中外合资形式保险公司的工作。尤其是寿险业务,要采用合资的方式,而且目前应由中方控股,在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放宽限制。

  ———在经营区域上,特区及沿海城市应逐步开放,另一方面,应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外资公司到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把引进经营性外资保险机构的地域扩大到中西部地区,以配合我国给予中西部地区关于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在业务范围上,应优先引进那些保险经营技术含量高,经营管理难度大的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再保险和新险种等保险业务。对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严格限制其经营范围。

  ———在保险费率执行上,遵守中国保险监管部门或保险同业公会有关费率的统一规定,确定保险费率的最低下限。对于纯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监管管理部门应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定一个统一的最低下限,对违反这一规定的外资保险公司给予重罚或让其停止业务经营;对于附加保险费率,则可允许各保险企业根据自身的营业费用、投资收益、预期利润等因素自行确定,报监管部门批准后实行。

  ———在税收政策上,要真正遵循国民待遇原则,不给外资、合资保险企业以优惠税率,在适当的时候取消“三减两免”的优惠政策,课以民族保险公司同样的税率。

  对策之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尽快向国际惯例靠拢。外资保险公司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对这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疑有利于促进中资保险公司在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提高。而对于外资保险公司这种经济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监管机关能否进行有效监管和合理引导。

  其一,保险监管机关履行好这种职责需要有完善的法律规章。目前,外资保险机构已在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业务运作,然而尚缺乏法律约束,仅有一个《上海外资保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法》中涉及外资保险机构的法律条款也少得可怜。由于目前尚无全国性、专门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管理规章出台,制订一部全国性的、专门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管理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在总结《上海市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颁布有关外资保险机构管理的法规。内容应包括设立条件、资本金、业务范围、保险费率、保险条款、保险准备金、再保险、最低偿付能力、保险投资、报表制度和精算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处罚细则,做到有法可依。

  其二,由于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财务准则和法律意识等方面与国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其监管还应遵循国际惯例,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组织监管。严格开业审批制度,规定资本金和保证金最低限额,引进那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经营稳健的外资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上,优先考虑采取合资方式进入的外资保险公司;(2)业务经营监管。限定外资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业务种类、保险条件及保险费率等,要求其定期提交业务发展计划,定期审查其营业计划的合法性,检查保险合同的履行情况,监管其偿付能力与违约行为;(3)财务监管。定期要求外资保险公司向主管机构报告财务状况,并于年终报送资产负债表、资产目录、资产运用明细表等。

  其三,应尽快建立健全全国性的和区域性的包括外资保险机构在内的保险同业公会,将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和市场竞争的监督权下放给保险协会去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使国家的保险监管和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提高监管的成效。

  对策之三:进行保险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在我国保险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对外资保险公司加以一定限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随着经济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保护性措施将逐步取消,任何把希望寄托在保护政策上的想法都是对自身生存能力的削弱。积极的态度应当是把握机遇,进行保险创新,提高竞争能力。(1)以险种创新为核心,充分考虑需求结构变化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积极推出既适应需求又引导需求的新险种。针对消费者的不同特点,设计多层次、多品种的险种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保险需求。(2)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运用电脑、网络等先进的信息传递技术进行信息收集、险种设计、费率厘定、风险识别和监督管理等。国内目前信息网络滞后,如果仍维持目前状况,在大量外资保险公司入市后将明显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国应大力普及电子化和计算机系统,规划和开发网络保险。(3)积极推进保险服务和保险组织创新,将保险公司由单纯的经济补偿机构发展为包括经济补偿、风险管理和信用投资等功能的综合型组织机构。当前要积极筹措保险业与银行业的融合,以充分利用银行业的诸多优势发展民族保险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保险企业和保险力量。(4)进行营销方式创新,进一步完善代理人制度,逐步建立经纪人制度,积极发展市场化的展业方式。

  对策之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在制定保险产业政策时,应采取优先开放再保险市场,合理保护直接保险市场的做法,这样既符合加入WTO的开放要求,也有助于保护与促进我国保险业。(1)有条件地引进1-2家外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各保险公司的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高风险业务。(2)由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全国性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外各保险公司的自愿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业务。(3)改革现有中国再保险公司的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使其由现在的国家再保险机构的角色逐步转化为商业性的再保险公司,从而形成再保险市场上公平竞争的局面。(4)加强再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尽快制订与保险法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便对再保险市场运行进行规范和引导。(5)积极稳妥地发展再保险经纪人机构,在引入国际著名再保险经纪人公司的同时,逐步建立自己的再保险经纪人公司,以此增大国内再保险容量。

  对策之五:参照国际惯例,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当今保险市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保险公司都把资金运用收益作为其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通过此举获取较高的收益来弥补承保的亏损,国外许多保险公司在赔付率高达100%甚至200%的情况下,仍保持正常发展。与外国公司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面窄,形式单一,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40%,相应的投资业务仅占30%左右,且多数为各项贷款和直接投资。随着第七次降息及国债发行利率的下调,保险公司面临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近日,国务院已批准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这是我国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的重大举措。保险公司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在一级市场配售新发行的基金,并且可以按一定比例配售新发行的基金,以及根据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增发新基金。这一举措提高了保险资金的运用率,缓解保险公司的投资利差损失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样保险公司就实现了保值与增值,增强了保险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今后,还应进一步在股票、房地产市场等方面拓宽保险基金的运用渠道,推动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策之六: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保险市场国际化对保险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保险从业人员不仅懂得本国保险业务技术,还要了解外国保险的特殊技术;不仅要懂外语,还要了解外国的价值观、文化及人际关系;不仅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等。对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加入WTO这一契机,培养跨世纪、高层次、外向型的保险专业人才。就保险公司而言,要切实加强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跟上保险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就各高等院校而言,应根据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当调整办学方向,组建有实力的师资队伍,大力培养保险专门人才;就国际交流而言,欢迎国际知名保险公司来华举办专题研讨会和讲习班,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就保险业的各类资格考试制度而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精算师资格考试制度,承保、理赔专业人员制度及目前已有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制度。

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经济全球化,将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尤其是银行业应该怎样改制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思考

罗树明

【内容提要】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浪潮中探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国力还相对弱小,获得的利益也相对有限。因此,为改变这一现实,迎接挑战,应从三个方面提出努力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产业结构/有效需求/挑战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许多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在提速,努力加快自身的发展,巩固或积极寻求自身在国际中的地位。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党的十六大高瞻远瞩,面对国内外新形势,站在历史的高度,放眼世界,制定了二十一世纪前2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为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本文想就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经济建设的挑战谈点自己的看法,也求教于同仁。

一、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浪潮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服务、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限制,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互相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价格逐步趋同的经济现象。从表现形式来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自由化,生产和经营跨国化,以及金融一体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人类史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对此我们不妨作一些回顾与比较,从中找出一些对我们的启示。

1、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起步于15世纪。当时人类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受商业利益和黄金的诱惑,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大西洋一些商业发达的国家开始推行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的政策,他们四处寻找和开拓世界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从而大量积聚货币。新航线的开通和新大陆的发现,为资本找到了巨大的市场。这次经济全球化的源头来自欧洲,先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后是英国。英国从16世纪到18世纪完成了产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霸主以后,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巨大的扩张作用。

2、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科技的推动,人类交通、通讯得到了巨大改善,铁路等运费大幅度下降,各国经济出现了人类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融合,使人类分工首次在世界各国得到确立,资源配置的全球性大大深化,国际贸易大幅度提高。从1870—1913年,国际贸易额增长了3.2倍。资本输出空前骤增,仅英国,在一战前,其资本输出就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0%。这次浪潮来势虽然较猛,但由于受一战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打击而被迫中断了。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直到二战结束后,受战后重建,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等因素推动,世界贸易和资本投资呈现出很强的恢复性增长势头,20世纪50-60年代,世界贸易年均递增率高达8%左右。但由于受“冷战”以及战后发展中国家、计划经济国家内向型经济的制约,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整体融合并未最终形成。

3、第三次浪潮,经济全球化驶入了快车道。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是在高科技为主推动下以经济竞争实力来实现的,带有极大的普及提升的进步性和极强的诱惑力,发展中国家普遍表现出较大接应的自觉性,原计划经济的国家在吃尽苦头后已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主动溶入这一浪潮,从而使经济全球化驶入了快车道。据统计,198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不到2万亿美元;到1999年猛增至5.46万亿美元,同期服务贸易额由3千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全球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全球资本市场存量由5万亿美元增至70万亿美元。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由1979年的200亿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8000多亿美元。这时期一个重要特征是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1980年,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万家,其海外分公司不足9万家,到1999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6.3万家,海外分公司达70万家。与此相关,在近20年,直接国际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0%。总而言之,这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由于各国自觉主动地参予,与前两次相比,无论是在其赖以支持的物质技术基础,参予国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都是空前的。

二、经济全球化非利益均沾

经济全球化,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使资源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球配置,推进了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加快了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普及和共享的进程,使参予国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它的益处。正因为如此,现在全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热忱和积极主动性。但是,当今社会是没有免费的午餐,侪身经济全球化,是要付成本交学费的。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实力的差异,获取的利益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三轮经济全球化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都是经济、军事强国在起主导甚至主宰作用。当他们的国内资源和销售市场等受到限制,而自己又有这种实力去抢占别国资源市场时,他们就会拼力推行经济全球化政策,使自己从中得到好处;当他们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改变政策,破坏游戏规则。不管怎么说,人们热衷于全球经济,唯一的动机目的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互惠互利是主观意图之外的客观结果。人们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走到一起来,利己的欲望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碰撞、斗争,这就是成本。而在一切利益中,经济利益是最核心的,这种冲突撞击在力量的较量下,会有退让、妥协,但绝不能改变这一实质。无论过去和现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毫无例外地都是从本民族的利益来考虑全球化,决定参予全球化的程度。

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中国付出的成本之大,世人皆知;第二次浪潮我们正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过了。这两次浪潮,我们几乎只有付出,而无收益,只有屈辱,而无骄傲。而对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我们应以什么姿态介入,这是有良知的每一个中国人不能不深思的课题。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这是无须置疑和争辩的事实了,正因为改革开放,当今的中国也是今非昔比,世界对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也是刮目相看了。但我们还是要冷静的掂量掂量自己,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快车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有哪些差距?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解决这些前进中的难题?确实需要深思,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三、融入全球化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要使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一个大国、强国的姿态站在世界之林中,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从经济的角度,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全面贯彻落实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使自己在当今高科技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世人皆知的,但知和行并非可以完全一致。这2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这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但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的高速增长主要靠的是能源消耗粗放型的增长,我们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我国在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机械化的工业设备、高档微电子芯片,精密仪表、仪器、移动通讯等,主要还是依赖进口。我国已是机电、汽车等生产大国,但产品的主要配件,基本上还是靠国外。我们基本上还处在核心技术靠引进装配、仿生阶段。高新技术的原发性创新极弱,中国除了古代的四大发明外,近几个世纪以来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为零。而发达国家高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是一波接一波,特别是将掀起空前的产业革命的人类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美、日、德、欧盟都投入巨资抢占这一高地。因为它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乃至对人类的命运都将带来难于估量的影响。

新一轮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引发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充分展现了在当今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高新技术的优势。我国党和政府在这一轮的竞争中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是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我们要赶超世界水平并非易事。2001年,我国首次采用国际权威的米勒标准进行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国人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4%,仅及美国1990年的1/5。这绝非是中国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科学技术的熏陶。我们还允许长此以往吗?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质的方面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了新一轮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产业重心由二产业向三产业转移;二是重点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25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也迈上了一大台阶,供给短缺的时代已基本结束,一般工农业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剩余。但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过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等方面,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阶段。要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改善三次产业状况。总的说来是强化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农业要以强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产业要突出高科技的应用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三产业要把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作为重点,放在结构调整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加速我国工业化的步伐,同时迎头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迎接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2)发展信息产业,使之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一方面以信息技术带动一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之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3)努力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国家要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不断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繁荣大、中、小城市经济,把农村大量富裕劳动力吸收到城镇中来,使我国城市人口由现的39%提高到2020年的50%以上,特别是云南,现在城镇化人口仅为25%,任务更艰巨。

(4)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中央政府要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重视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改造。同时发挥东部的区位优势,使之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而达到全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

3、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7年后,我国告别了几千年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但目前出现的“相对过剩”是一种典型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又是消费需求不足,这就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于生产性投资的增长和对外贸易。这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极为不利,关键还是要扩大内需。拉动内需,重点是在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水平。

一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生产逐年发展的基础上,使普遍居民收入都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各级政府要特别关注两类人口群体收入的提高。一类是尚未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第二类是城镇贫困人口,包括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企业效益较差的部门职工,以及提前退休或被拖欠退休金的人员,因疾病、孤寡年老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

二是拓宽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仍在40%左右,农村居民则高过于50%。在努力降低恩格尔系数的同时,城镇居民要重点突出住房、教育、交通、医疗、旅游的消费领域。农村居民则在增加教育、医疗和提高居住质量等方面下功夫。

三是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改善公共消费。政府将会不断增加城镇乡村对交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可采取政府出大头、企业出中头、居民个人出小头的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速提高居民公共消费比重,改善居民公共消费质量,从而也会降低这些设施维修的成本。

四是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居民消费的制度障碍。要通过立法,从制度上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逐步完善和提高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并开征社会保障税,为逐步解决目前保险履盖率过窄,保费过低问题奠定物质基础,要全面普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对低收入群体救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从而消除居民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安定感,使之形成新的理性预期,从而提高自身的消费倾向。

五是放弃和改革约束消费环境的政策,促进消费增长。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为改善消费环境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消费环境越来越宽松,较好的刺激了有效需求。但抑制消费的体制和政策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消费环境仍不够理想,政策的空间还大,仍需进一步努力。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现时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过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基本原则。但另一方面利益都有互动性,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一定要有所作为,我们既要与狼共舞,又要与发展中国家谋求好合作,形成合力,采取共同行动,以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全球调控能力,加快对不公平的国际财富分配格局的改变,同时也为国内经济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提供机遇。

【参考文献】

[1]富景祥.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j].教学与研究,1999,(9).

[2]马克思.共产党直言[a].马恩选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唐任伍,胡春木.论全球化规则的“扶强抑弱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

[4]朱桂棋.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与实质[j].经济理论,2004,(4)

[5]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 文献号 】1-505

【原文出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昆明

【原刊期号】200406

【原刊页号】63~6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经济全球化,将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尤其是银行业应该怎样改制

8.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全球化市场,低关税,低市场准入条例,全球化资本流入FDI
  挑战:全球重商主义即保护主义,国外成熟企业对国内新兴工业造成威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入世必将对我国会计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对入世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入世后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需求分析: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入世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外国会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外国在华的金融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其实早已看到了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加入WTO后,他们会大举进入我国会计市场,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并展开竞争。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对成本方面的考虑,他们必然把国际化置于本土化之中,雇用大量高素质中方员工,尤其是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和那些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专业人才,这从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和外国保险公司主要雇用中方人员便可看出。外国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使他们能够在高素质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全方位需求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将失去关税保护和出口补贴等,必须在国家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并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因为企业将不但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和一般信息披露服务,还会要求提供有关资产重组、上市运作、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市场预测等一系列更高层次的管理咨询服务。也就是说,入世后的中国企业,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范围、服务形式、服务层次、服务质量等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将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他们也渴望得到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高质量服务。所以,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和内容上都将有巨大的需求。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入世后的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去经营和运作,也必须遵守WTO规则,因此,到时众多的中国企业更加需要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为之提供全方位和高层次的服务。
(三) 外国投资者对注册会师服务的需求
加入WTO后,会有更多的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外国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主体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迫切要求中国的会计市场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为他们提供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如进行独立和公正的审计、提供规范和真实的信息及管理咨询服务等,以便进行科学决策。因此,入世后外国资本流入和外国投资增加,也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产生新的更大需求。
(四)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所产生的需求
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各类公司已有一千多家。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有的企业还要到海外上市,有的外国企业也会来中国上市;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创立,也将为许多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有机会重组和上市等等。开放的、规范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有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部门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可靠服务。资本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等中介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
(五) 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对注会服务的需求
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人们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注册会计师能否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和及时准确的信息,并且,人们应该能够随时获得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多地涉及到企业绩效、风险度量、发展预测等。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能为人们提供全新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