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它为什么能够获得?

2024-05-05 18:26

1. 《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它为什么能够获得?

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在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大奖。该片因为导演胡波的自杀而备受关注。目前,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已经可以网络观看,版本为23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这部电影的真容也最终曝光,每位影迷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大象席地而坐》。

观看之前,对《大象席地而坐》并没有多少期待。如果说把它列为本届电影节上我的必看片,原本也是出于好奇,想通过这部已成人生绝响的作品,找到解读胡波内心世界的线索。然而,这部电影之好,大大超出了我的心理预期。

基于过去的经验,在没有看片之前,我想象的《大象席地而坐》,跟绝大多数参加青年论坛单元的中国独立导演作品一样,会是部晦涩沉闷的文艺片,会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意念轻故事且节奏缓慢之作。但是,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会讲故事,引人入胜。近二十年来,我唯一看过近乎四个小时的电影,算是目前为止,我看过最长的剧情片,算是一种新记录。虽然《大象》以单机位的长镜头完成,由其北京电影学院同学范超担任摄影师,但是本片改编自小说,单一主角扩展成四位人物的,剧情非常的有丰富而张力,几乎没有的多余的镜头,随着镜头进入四个人物交叉的内心故事溶成一部巨作,绝对近十年来大陆不可少的代表电影(不是因为本片是胡波导演的遗作,而是本片绝对是个大陆少有具有寓言性又深度的好电影,虽然电影有些灰暗颓废近乎绝望,但结局是温暖正面的)。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只满州动物园席地而坐的大象,它像是一种乌托邦,心中的一种梦想。
r如果喜欢小编的话记得留言点赞哦!

《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它为什么能够获得?

2. 为什么《大象席地而坐》能斩获金马最佳影片?

《大象席地而坐》出人意料的拿下了金马奖的最佳剧情长片奖,也算是圆了已故青年导演胡波的一个梦。这部“丧气”极重的电影凭什么能够击败大热的现象级作品《我不是药神》和人气爆棚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呢?难道金马奖评委都是吃干饭的,或者是为了给死者胡波一丝安慰?我认为都不是,《大象席地而坐》能够蟾宫折桂还是因为自身足够强大。

《大象席地而坐》这个片名非常有意思,会让人过目不忘。当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赢得最佳处女作奖提别提及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部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义。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大象席地而坐》中的大象是指满洲里有一头大象,能够席地而坐。有着一种超现实的宿命感,而电影海报中若隐若现的大象身影也足够贴合电影的主题。我们都知道电影是跟随在文学后面的跟屁虫,文学的潮流往往会影响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当后宫小说泛滥的时候,电视上也充斥着皇宫嫔妃的胭脂水粉。同样的,《大象席地而坐》改编自胡波短篇小说集中的同名短篇,讲述的是关于“失败丧气的生活”。

就像有的导演生来就是为我们讲述生活的美好,自然也会有导演会有深究“这生活为什么会那么操蛋”的天赋,胡波就属于后者。电影中的四位主人公都经历了荒唐的一天:于城因为和朋友的女友偷情,导致朋友跳楼自杀;备受父亲嫌弃的韦布为了帮助朋友,误推霸凌者跌下楼梯;黄玲面临着亲情和爱情的双重打击,内心备受拷问;被女儿赶出家门,却不愿住进养老院的王金。他们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无法再继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逃离这个城市。

他们最终选择了同一个目的地——满洲里。因为他们听说那里有一头席地而坐的大象,这里的大象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但是他们同时也都明白,即使到了满洲里,见到了大象,也改变不了什么,梦想的新生活也不会到来。于城依然孑然一身,韦布依然得不到父母的欢心,黄玲还会面对大家异样的眼光和背后的指指点点,而王金,依然进不了女儿的家门。

“满洲里的大象”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成了他们内心逃离现境的理由,所以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前往满洲里的汽车。没人给他们希望,他们自己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只是在他们半夜下车,在昏暗的车灯前踢毽子的时候,他们得到了短暂的快乐,那是从来没有过的欢愉,也是这部电影仅存的一点希望之光。

此时,大象嘶鸣而至,他们的欢乐也戛然而止。
很多影评人评论说“大象的嘶鸣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这是一部绝望中可以看到希望的电影”。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大象的嘶鸣更像是他们生活的警钟,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欢快,还是要直面这血淋淋的生活。
大象席地而坐,就在那里不言不语。
这操蛋的生活,无处不在无法逃离。

《大象席地而坐》虽然投资很小,镜头感也偏现实主义,正是这种现实主义,才能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生活的无可奈何。整部电影不能分开来看,少了任何一段都无法延续这种“丧气至极”的风格,这大概也是胡波至死也不愿意将电影剪辑成两个小时版本的原因吧。

任何事情如果做到极致,肯定会成功。《大象席地而坐》大概也是如此,才能斩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吧?

3. 胡波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金马最佳影片,实至名归吗?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注定无法在影院上映的文艺片,因为片长3小时50分钟,导演不肯剪短,为此导演还自杀了,以死抗议。整个影片充斥着黑暗、仇恨、压抑、厌世与绝望。没有华丽的灯光与烘托气氛的音乐,更多的是剪影和死寂。有时候只剩了演员的呼吸声和看向某处的眼神。


整个想表达的中心是:对于自己执着的东西坚决不肯让步,梦想也好,观念也罢。而这部影片成为了胡波导演的遗作,是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单凭这文艺范的片名和导演的倔强,就得看看这片子。



影片是围绕着4个人物展开的,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个人物,因为一些事情而绑在了一起。
这个奖项,被《大象席地而坐》拿下。有一点出人意料,但更多的,是意料之中。
导演已经逝去,这个奖项对他而言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缅怀。故事聚焦于边缘人物,描述他们生活中的困境、颓废、乃至于绝望。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很压抑,却又异常真实。


四个主人公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人物便是真实的,离生活极其接近的。所以,在这些人的身上总能找到某一时期的自己,那种边缘感是很熟悉的,都是生活的受害者。
厌世的高中生,与父母家人关系冷漠,渴望被爱,没有未来;社会上无名无分的混混,对现实的麻木;生命将尽的老人,不知自己应该身在何处,被子女嫌弃。

胡波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金马最佳影片,实至名归吗?

4. 没有华丽的演员阵容和知名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靠什么斩获了金马最佳影片?

《大象席地而坐》出人意料的拿下了金马奖的最佳剧情长片奖,也算是圆了已故青年导演胡波的一个梦。这部“丧气”极重的电影凭什么能够击败大热的现象级作品《我不是药神》和人气爆棚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呢?难道金马奖评委都是吃干饭的,或者是为了给死者胡波一丝安慰?我认为都不是,《大象席地而坐》能够蟾宫折桂还是因为自身足够强大。

《大象席地而坐》这个片名非常有意思,会让人过目不忘。当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赢得最佳处女作奖提别提及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部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义。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大象席地而坐》中的大象是指满洲里有一头大象,能够席地而坐。有着一种超现实的宿命感,而电影海报中若隐若现的大象身影也足够贴合电影的主题。我们都知道电影是跟随在文学后面的跟屁虫,文学的潮流往往会影响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当后宫小说泛滥的时候,电视上也充斥着皇宫嫔妃的胭脂水粉。同样的,《大象席地而坐》改编自胡波短篇小说集中的同名短篇,讲述的是关于“失败丧气的生活”。

就像有的导演生来就是为我们讲述生活的美好,自然也会有导演会有深究“这生活为什么会那么操蛋”的天赋,胡波就属于后者。电影中的四位主人公都经历了荒唐的一天:于城因为和朋友的女友偷情,导致朋友跳楼自杀;备受父亲嫌弃的韦布为了帮助朋友,误推霸凌者跌下楼梯;黄玲面临着亲情和爱情的双重打击,内心备受拷问;被女儿赶出家门,却不愿住进养老院的王金。他们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无法再继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逃离这个城市。

他们最终选择了同一个目的地——满洲里。因为他们听说那里有一头席地而坐的大象,这里的大象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但是他们同时也都明白,即使到了满洲里,见到了大象,也改变不了什么,梦想的新生活也不会到来。于城依然孑然一身,韦布依然得不到父母的欢心,黄玲还会面对大家异样的眼光和背后的指指点点,而王金,依然进不了女儿的家门。

“满洲里的大象”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成了他们内心逃离现境的理由,所以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前往满洲里的汽车。没人给他们希望,他们自己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只是在他们半夜下车,在昏暗的车灯前踢毽子的时候,他们得到了短暂的快乐,那是从来没有过的欢愉,也是这部电影仅存的一点希望之光。

此时,大象嘶鸣而至,他们的欢乐也戛然而止。
很多影评人评论说“大象的嘶鸣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这是一部绝望中可以看到希望的电影”。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大象的嘶鸣更像是他们生活的警钟,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欢快,还是要直面这血淋淋的生活。
大象席地而坐,就在那里不言不语。
这操蛋的生活,无处不在无法逃离。

《大象席地而坐》虽然投资很小,镜头感也偏现实主义,正是这种现实主义,才能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生活的无可奈何。整部电影不能分开来看,少了任何一段都无法延续这种“丧气至极”的风格,这大概也是胡波至死也不愿意将电影剪辑成两个小时版本的原因吧。

任何事情如果做到极致,肯定会成功。《大象席地而坐》大概也是如此,才能斩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吧?

5.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上获肯定了吗?

第68届柏林电影节已经闭幕,本届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没有华语电影的参与,而一部名为《大象席地而坐》的中国影片在电影节上获得弥足珍贵的肯定。
德国当地时间2月23日,青年导演胡波(原名胡迁)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论坛单元)。次日,《大象席地而坐》收获了第二份荣誉,“GWFF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及”。

《大象席地而坐》被“特别提及”,联系电影坎坷的“身世”而格外令人唏嘘。导演胡波于2017年10月自杀,自杀前曾表达了其生存状况困境以及对于坚持艺术创作的困惑。

电影在柏林放映四场,全部满场,映后交流也非常热烈。观众们并非都知道幕后的故事,许多反馈来自于对于电影本身的触动。柏林电影节官方称:“这部极富视觉魅力的作品,以大师般的手法将一系列主人公的生世串联起来,叙述了张力十足的一天中发生的故事,从清晨到日暮,逐渐勾画出一个私欲横流的社会。”
这样的肯定,虽然导演看不到了,但也算对于逝者迟来的安慰。诚如胡波母亲所说,“胡波的电影,已经留下来了。”


曾由王小帅监制 后返还版权
2017年10月12日,29岁的胡波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时他的这部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正在后期制作阶段,影片的监制是导演王小帅。但似乎两位导演对于电影的创作有所分歧。
胡波2016年参加FIRST影展的创投会,他的项目《金羊毛》获得王小帅的青睐。影片经历了两次改名,王小帅在之前的采访中也提及对青年导演的欣赏,以及一些建议。
从后来公开的一些信息推测,双方最大的分歧应在于片长,胡波最先交出一个4小时的粗剪版,王小帅希望他把时长压缩在2小时左右,但胡波的修改版仅仅剪掉了10分钟。


除了电影的问题,贫穷潦倒,女友离去也是压垮胡波的原因。除了导演,胡波还有一个作家的身份,出版过《牛蛙》、《大裂》两本小说。《大象席地而坐》中的故事也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而来。但微薄的稿费并不足以支撑他的生活。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上获肯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