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024-05-18 11:39

1.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是创造外贸平等竞争环境,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完善外贸宏观管理。国家主要运用法律、经济手段调节对外贸易活动,使对外贸易按客观经济规律运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这对我国与国际经济接轨,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专业外贸企业,使其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加强凝聚力,充分发挥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增强企业实力。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和完善企业考核办法,以此引导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四、强化进出口商会的协调服务职能,完善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
五、保持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增强外贸管理的透明度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要围绕着如何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质量、效益、水平.改革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对外贸易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即全部外贸活动都要建立在以市场为轴心的基础上,让市场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涵盖对外贸易领域,进一步取消地方政府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行政指令行为和指标考核.条件成熟时取消地方外贸行政管理部门,由中央政府直接实施宏观管理,直接调控外贸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完全实现以横向的市场经济联系取代纵向的行政推动关系.对外贸易促进的体制、方式、政策要符合市场化取向和国际惯例.对外贸易运行进一步自由化.要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对外贸易自主经营制度和自由竞争制度.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外贸的行政调控和促进退居非主导地位,而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制度化、法律化的规则来实现,从根本上保障对外贸易运行长期有序的自由化运作.对外贸易管理进一步法制化.要强化外贸立法,建立健全规范市场运行及其市场活动的各种规则,形成依靠法律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运行机制.外贸管理要继续向以法律、法规形式为主转变,进一步解决政策规定透明度不足的老问题.非经授权,地方政府无权自行制定有关外贸发展,包括促进政策在内的政策与法规,以实现全国外贸管理规定与政策的统一性.【摘要】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要围绕着如何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质量、效益、水平.改革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对外贸易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即全部外贸活动都要建立在以市场为轴心的基础上,让市场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涵盖对外贸易领域,进一步取消地方政府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行政指令行为和指标考核.条件成熟时取消地方外贸行政管理部门,由中央政府直接实施宏观管理,直接调控外贸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完全实现以横向的市场经济联系取代纵向的行政推动关系.对外贸易促进的体制、方式、政策要符合市场化取向和国际惯例.对外贸易运行进一步自由化.要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对外贸易自主经营制度和自由竞争制度.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外贸的行政调控和促进退居非主导地位,而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制度化、法律化的规则来实现,从根本上保障对外贸易运行长期有序的自由化运作.对外贸易管理进一步法制化.要强化外贸立法,建立健全规范市场运行及其市场活动的各种规则,形成依靠法律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运行机制.外贸管理要继续向以法律、法规形式为主转变,进一步解决政策规定透明度不足的老问题.非经授权,地方政府无权自行制定有关外贸发展,包括促进政策在内的政策与法规,以实现全国外贸管理规定与政策的统一性.【回答】
在深化改革阶段 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土地需要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回答】

3. 现行我国对外贸易行政管理体制是

外贸体制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外贸体制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则相衔接。为了改变外贸旧体制,建立外贸新体制,我国已经进行和将要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负责外贸的宏观管理,把外贸经营权赋予企业,让企业自主经营。 

  第二,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这是克服外贸吃国家“大锅饭”,建立自我约束机制,降低换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第三,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国家主要通过汇率、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调节进出口贸易。 

  第四,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合理调整关税结构。 

  第五,实行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的经营体制。 

[编辑]

现行我国对外贸易行政管理体制是

4. 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不包括

一、正面回答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不包括对外贸易体制由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经营体制构成。宏观管理体制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在对外贸易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分配、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制度。二、分析详情对外贸易管制制度是一种综合制度,主要由关税制度、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资格管理制度、货物进出口许可制度、出入境检验检疫制度以及进出口货物收付汇管理制度等组合而成。关税制度关税制度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对其征收税赋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的财政关税和主要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为目的而征收的保护性关税。三、易贸管理有什么特点为适应商品市场态势的根本性变化,国家对传统的贸易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贸易管理体制。贸易主体所有制性质的多元化,形成了公有制贸易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贸易主体体系。形成了多种商品经营方式与体系。就农产品而言,其经营方式由纵向调拨为主改为横向经营为主,由统购包销为主,改为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为主。就工业品而言,由以行政区划为中心,纵向层层分配,统购包销为主,改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多层次、多渠道、横向经营、开放式经营方式为主;实行少环节、多条流通渠道体制,除原有流通渠道外,鼓励、引导产销合一、产销结合等多条流通渠道的发展;鼓励和保护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培育商品市场体系,让所有贸易主体组织在市场上相互公平竞争。国家主要采用间接手段对贸易进行统筹、协调、服务与监督。

5. 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不包括

一、正面回答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不包括对外贸易体制由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经营体制构成。宏观管理体制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在对外贸易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分配、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制度。二、分析详情对外贸易管制制度是一种综合制度,主要由关税制度、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资格管理制度、货物进出口许可制度、出入境检验检疫制度以及进出口货物收付汇管理制度等组合而成。关税制度关税制度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对其征收税赋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的财政关税和主要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为目的而征收的保护性关税。三、易贸管理有什么特点为适应商品市场态势的根本性变化,国家对传统的贸易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贸易管理体制。贸易主体所有制性质的多元化,形成了公有制贸易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贸易主体体系。形成了多种商品经营方式与体系。就农产品而言,其经营方式由纵向调拨为主改为横向经营为主,由统购包销为主,改为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为主。就工业品而言,由以行政区划为中心,纵向层层分配,统购包销为主,改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多层次、多渠道、横向经营、开放式经营方式为主;实行少环节、多条流通渠道体制,除原有流通渠道外,鼓励、引导产销合一、产销结合等多条流通渠道的发展;鼓励和保护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培育商品市场体系,让所有贸易主体组织在市场上相互公平竞争。国家主要采用间接手段对贸易进行统筹、协调、服务与监督。

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不包括

6. 1.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过哪些调整? 2.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具体内容是什么?

  1.1978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尝试
  伴随着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更为灵活的贸易形式,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外投资与经济特区的创办,为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实践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国家对外贸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外贸体制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外贸发展。1978-1991年,进出口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长到1356.3亿美元,其中出口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18.4亿美元,进口由108.9亿美元增长到637.9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6.6%和14.6%。
  为吸引资金、技术、设备,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创造外汇收入,同时增加就业机会,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80年代中期,国际产业结构出现了新一轮调整和转移,为了抓住这一有利形势,国家进一步确立了以加工贸易为重点、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沿海发展战略,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加工贸易使中国成功地承接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带动了国内工业发展,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外贸出口由初级产品、资源型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1986年,工业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实现了出口结构的一次根本性转变。1991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77%。市场日益多元化,日本、香港、美国、欧共体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而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贸易份额则大幅下降。
  1979年开始,中国陆续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等特殊经济区域,在进出口管理与经营政策、外汇政策等方面试点实行更灵活、更优惠的特殊政策,这些特殊区域对全国的外贸发展以至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平台、示范与辐射作用,是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1980年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建立的第一年,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1%,到1991年这一份额上升到8.3%。
  1978年以前,对外贸易一直沿袭建国初期确立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经营管理体制,国家先后成立了一批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全部对外贸易,国家对外贸公司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统收统支、统负盈亏。1979年,国家开始对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调整中央外贸领导机构、成立了一批归属工业部门管理的工贸公司、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汇率双轨制以提高出口竞争力、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等。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严重不足,外汇极度缺乏。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招商引资,利用外部资金,扩大出口生产和创汇能力。外商投资企业被直接赋予进出口经营权。1979-199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国外贸中的作用迅速提升。1979-1991年,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由0.1%提高到21.3%。外资对外贸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1年至2000年
  市场经济下的转型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步替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发展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加工贸易成为主要贸易方式;贸易顺差激增。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对外贸易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转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国家陆续提出了市场多元化、“大经贸”、“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贸易体系等战略思想。
  由此,中国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其间,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了日本、韩国、东盟及港澳等周边国家的经济,中国外贸也经受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重大挫折,1998年进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中国对外贸易很快克服危机的影响,重新恢复活力,1999年实现11.3%的增长,2000年更达到了27.8%的高速增长,其中出口增长31.5%。
  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为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国内条件。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上升至90%以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步替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最主要出口产品。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超过纺织产品,成为出口最大类产品,实现了出口商品结构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出口最重要的推动力,带动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期,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固定资产投入大、增长快,带来大量的资本货物需求,使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增长十分显著。
  在积极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装配制造业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发展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加工贸易成为主要贸易方式。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0.8%。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442.3亿美元,首次超过一般贸易,1995年-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一直在50%以上,成为中国货物出口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使相当一部分产业和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以外资企业、加工贸易为支撑的进出口格局,也使中国外贸开始呈现顺差逐年快速扩大的趋势。1992年-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655.3亿美元上升到5095.6亿美元,增长2.1倍,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到第6位。同期,外贸顺差由53.5亿美元扩大到224.6亿美元,增长4.2倍。国际储备快速累积,规模不断扩张,1996年外汇储备迈过千亿美元大关,2001年达到2121.6亿美元。这使实施“走出去”战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同时“走出去”也是当时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的现实需要。1999年,中国拉开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序幕。200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亿美元,此后,开始了几乎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高速发展,并带动了中国技术、设备的出口,海外投资也为保障国内资源供应提供了有益补充。
  货物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中国申请恢复GATT地位谈判的深入,中国对服务市场开放作出初步承诺,由此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1992-2001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82.4亿美元扩大到726.1亿美元,增长了3倍。由于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大、竞争力低,其间除1994年呈现少量顺差外,其余年份服务贸易均为逆差,且逆差呈逐年扩大趋势。
  2001年至今
  以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为里程碑,中国对外贸易进入又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加入WTO以来,切实履行入世承诺,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经贸合作,大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基本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符合国际惯例与规则的外贸政策与体制,建立和完善贸易救济制度,维护公平贸易;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的促进与服务体系,规范对外贸易秩序。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对外贸易额度不断加大,将世界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市场,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扩大海外市场,增大海外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不仅仅局限于加工贸易等,而是不断推出自由品牌,将中国品牌推广世界。

7.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具有什么特征?填空题

一、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二、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完善外贸宏观管理
三、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强化进出口商会的协调服务职能,完善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
五、保持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增强外贸管理的透明度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具有什么特征?填空题

8. 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是

世界贸易组织采取“多边贸易体制”。在WTO事务中,“多边”是相对于区域或其他数量较少的国家集团所进行的活动而言的。大多数国家,包括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贸易国,都是该体制的成员,但仍有一些国家不是,因此使用“多边(multilateral)”一词,而不用“全球(global)”或“世界 (world)”等词。多边贸易体制的最大目的是使贸易尽可能自由流动。

  《WTO协议》是涵盖范围广泛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文本,冗长而复杂。但几个简单而根本的原则贯穿于所有这些文件,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多边贸易体制有五项原则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自二战以来国际贸易体制最大的改革。世贸组织是处理各国及单独关税区之间贸易规则的唯一国际组织,世贸组织协议为国际贸易提供法规。

  从世贸组织的三项主要职能可以看出多边贸易体制的目的、依据和分歧解决办法。其职能之一是确保贸易规则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多边贸易体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不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使贸易尽可能自由地流动。这一方面意味着消除壁垒,另一方面意味着保证个人、公司和政府了解世界上的贸易规则,并使他们相信政策不会发生突然的变化。职能之二是提供贸易谈判的场所。多边贸易依据的协议都是在各贸易方经过大量讨论和辩论的基础上起草并签署的。职能之三是解决争端。贸易关系经常涉及利益冲突,契约和协议经常需要解释。解决这些分歧的最和谐的办法是通过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中立程序,这就是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所在。

  虽然世贸组织1995年才成立,但多边贸易体制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自1948年起,《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就已为多边贸易体制制定了规则。

  多边贸易体制有五项主要原则:

  一是非歧视性,即一国不应在其贸易伙伴之间造成歧视,它们都被平等地给予“最惠国待遇”;也不应在本国和外国的产品、服务或人员之间造成歧视,要给予其“国民待遇”。

  二是更自由的贸易,即通过谈判不断减少贸易壁垒,这些壁垒包括关税、进口禁令或进口配额等有选择地限制数量的措施,以及繁文缛节、汇率政策等其他问题

  三是可预见性,在世贸组织中越来越多的关税税率和市场规则受到约束,外国公司、投资者和政府应相信贸易壁垒不会随意增加。

  四是促进公平竞争。

  五是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给予欠发达国家更长的调整时间、更多的灵活性和特殊权利。

  多年来,关贸总协定发动了多轮贸易谈判,最近和最大的一轮是1986年至1994年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该回合导致了世贸组织的建立。关贸总协定主要处理货物贸易,而现在的世贸组织及其协议还涉及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世贸组织现有的大部分协议都是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的。2001年11月,世贸组织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第四次部长级会议时启动了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谈判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贸易与环境、贸易与发展、贸易便利化等。世贸组织成员正加紧谈判,希望 2006年年底前结束此轮谈判。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