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块银元可以买多少东西?

2024-05-15 08:23

1. 民国时期一块银元可以买多少东西?

对于经济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明末白银才开始成为社会合法货币,而银元则就更迟了。在乾隆五十八年才开始铸造“乾隆宝藏”银币,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大开,白银外流严重,清政府引进外国铸币机器,仿照西方银币样式铸造,才开启了我国银元流通的历史。
    
 相信不少网友的家中还有祖辈留下的一些银元,但是对于当时一块银元可以购买多少东西不少网友还是迷糊的,我就和大家介绍一下二三十年代的一块银元的购买力是多少。
    
 在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工商业也是十分的发达,在整个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在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一名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工资大约是在二十个银元左右,这个收入是十分可观的,当然一些专业性更强的工人收入还要高,比如说一些教师,护士的一个月工资可以达到了五十个银元,可以说日子过得是相当的滋润了。
   
 接下来再和大家说一下银元的购买力,据史书记载,上海的一块银元可以购买五斤的豆油,两斤半的活鸡,还有差不多三斤半的猪肉,所以说在上海一个普通工人收入除了满足一些日常的开销之外还可以剩下不少的钱,这也导致了许多外来的人员来上海务工,在上海租一个很不错的房子需要五个到十个的人民币。
    
 那么再说一下我国的首都北京当时的购买力是多少呢?在二十年的的北京一户贫困家庭的收入大约是十个银元以下,在北京一块银元大约可以购买三十斤的大米,而且还是优质的大米,可以购买四到五斤的猪肉。
    
 所以综上而述,当时的一块银元的购买力还是相对可观的,一块银元可以相对于现在的二百多元钱左右。当然,这个只是针对的一些大城市,但是对于一些小的城市收入就偏低了,一块银元自然可以购买更多的东西了。

民国时期一块银元可以买多少东西?

2. 民国的时候一块银元能买到什么东西?

民国银元种类太多,那时候一块银元究竟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是很难给出一个确切估计的。以最受欢迎的“袁大头”为例,民国十五年前后广州黑市上一枚“袁大头”能兑换白银20克,现在一克白银卖到7.5元,20克即150元,所以不严格地讲,当时银元一圆约等于现在150元人民币。用这个标准来换算,民国广州一斤大米卖到几元到十几元,一斤猪肉卖到几十元,一斤菜籽油卖到几十元,连一个咸鸭蛋也要花3块钱才能买到,好像比现在的物价高得多得多。但是有一条因素必须要考虑:我们估算银元相当于多少人民币,是用白银做媒介进行换算的,而最近白银价格正在迅猛涨价,要用很多的人民币才能兑换很少的白银,进而才能兑换很少的银元,这样一来,就显得现在的人民币很不值钱,进而显得民国广州的东西太贵了。

3. 民国时期,一个银元算不算很多钱??

据《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的上海:猪肉1斤0.28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豆油1斤0.19元,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外地人来上海,在一般地段,带有电灯与自来水的套房,每月价格在5至10元之间。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民国时期,一个银元算不算很多钱??

4. 民国时期一个银元等于多少个铜钱?

大洋即是银元。

不同时期,银元的含银量不同,发行的银元大小也不同。兑换的数目自然也不一样。

民国初期闽省市面流通货币共分银元、台伏(捧番)、小洋、铜元、铜钱五种,而财政厅对于各征收局所收银两,先折合台伏,再折合银元,其互相兑换之市价,通用银元一元得换铜钱一千零二十二文,台伏一元得换铜钱一千文,小洋每毫得换铜钱九十六文,铜元每枚得换铜钱八文。 

钱庄货币兑换业务,主要有银元换铜钱,1元银元换1000~1300文铜钱,最多时换3300文。银元换银毫,1元银元换10个银角,每角值铜钱100~130文。

兑换比值 清朝两吊铜钱(2000枚)换银1两。但市面有制钱与杂钱、纹银与次银之分,交易时按商业习惯互有“贴水”。铜元进入市场以后,“当制钱十文”的铜元换铜钱10枚,“当制钱二十文”的铜元换铜钱20枚。银元进入市场以后,每元换辅币10角,换“当十”的铜元300枚,但商店兑换价格不一,市场铜元充斥时,每块银元能换到“当十”的铜元320~360枚。民国28年11月,安徽省政府规定每元法币兑换“当十”的铜元200枚,次年改为兑换100枚。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革命根据地群众利益,制定了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收兑比价,并一再延期兑换。1950年,县人民银行挂牌收兑金银,黄金每两(16进位制,每两等于31.25克)95元,白银每两1.25元,袁世凯头像银元每枚1元(以上均已折成新人民币)。

5. 以前一块银元能买多少东西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每块银元大概可以买到88斤大米。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每块银元大概可以买44斤大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以前一块银元能买多少东西

6. 民国时期的银元市场价折合人民币多少钱一块?

民国袁大头壹圆银币,89%银,26.8克左右。民国标准银元之一。
原味好品民国三年,九年,十年袁大头目前交易价600~650元,民国八年850元以上,视品相而定。(特殊好版不在此价之列)



7. 现在民国时期的银元大概能卖到多少钱

民国银元种类细分下来有上千种,
常见的孙小头500元/枚左右,四川汉币,船洋和袁大头交易价600~650元,这些常见银元中不泛好版,价格更高。

现在民国时期的银元大概能卖到多少钱

8. 民国时期一个银元等于多少个铜钱

 大洋即是银元。
  不同时期,银元的含银量不同,发行的银元大小也不同。
  兑换的数目自然也不一样。
  民国初期闽省市面流通货币共分银元、台伏(捧番)、小洋、铜元、铜钱五种,而财政厅对于各征收局所收银两,先折合台伏,再折合银元,其互相兑换之市价,通用银元一元得换铜钱一千零二十二文,台伏一元得换铜钱一千文,小洋每毫得换铜钱九十六文,铜元每枚得换铜钱八文。
  
   
  钱庄货币兑换业务,主要有银元换铜钱,1元银元换1000~1300文铜钱,最多时换3300文。
  银元换银毫,1元银元换10个银角,每角值铜钱100~130文。
  兑换比值 清朝两吊铜钱(2000枚)换银1两。
  但市面有制钱与杂钱、纹银与次银之分,交易时按商业习惯互有“贴水”。
  铜元进入市场以后,“当制钱十文”的铜元换铜钱10枚,“当制钱二十文”的铜元换铜钱20枚。
  银元进入市场以后,每元换辅币10角,换“当十”的铜元300枚,但商店兑换价格不一,市场铜元充斥时,每块银元能换到“当十”的铜元320~360枚。
  民国28年11月,安徽省 *** 规定每元法币兑换“当十”的铜元200枚,次年改为兑换100枚。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革命根据地群众利益,制定了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收兑比价,并一再延期兑换。
  1950年,县人民银行挂牌收兑金银,黄金每两(16进位制,每两等于31.25克)95元,白银每两1.25元,袁世凯头像银元每枚1元(以上均已折成新人民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