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国家处在战乱中,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2024-05-17 00:04

1. 哪些国家处在战乱中,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1.东部刚果(金):自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卢旺达胡图族和图西族武装之间的冲突就波及到相邻的刚果(金),导致这里也不再稳定。从那以后,刚果(金)地区就成了无法无天的战乱之地,导致100多万刚果人逃离家园。2003年,刚果(金)图西族首领洛朗-恩孔达占领这里,并建立保卫人民国家议会。2009年1月,恩孔达被卢旺达军方逮捕,但是保卫人民国家议会和其他叛军组织继续坚持冲突。

2.克什米尔:自从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来,克什米尔一直是双方冲突的焦点之一。为了这块有争议的领土,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进行了三场战争,小规模边境冲突更是时有发生。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动荡不安,近来两名穆斯林平民遇害更是令紧张局势升级。

3. 伊朗: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后,反对派质疑内贾德靠舞弊胜选,数百万伊朗人走上街头支持反对派候选人穆萨维。选举后抗议很快发展成“绿色革命”,成为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但是与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以及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不同,伊朗“绿色革命”并未席卷全国,政府甚至利用军队镇压抗议。

4.乍得:乍得内战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因为反政府叛军经常得到苏丹援助。但是,被战争撕裂的乍得不仅是成千上万苏丹达尔富尔难民的安全天堂,也是中非共和国难民的避难之所。2009年5月,乍得政府军成功阻止叛军占领乍得首都恩贾梅纳推翻政府。

5.东乍得:在过去五年间,在东乍得和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至少40万难民逃入乍得沙漠中的难民营。两个国家的叛军组织以国家忽略种族迫害为由,与政府军发生战斗。平民们经常被困于战火中,还有忍受保守强奸和种族清除的恐惧。

6.朝鲜:在朝鲜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后,朝鲜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双方从未签署国正式的和平协议,美国在韩国的驻军达2万多人。朝鲜领导人金正日1994年继承父亲金日成的职务后,忽略美国再三警告着手开发核计划。2006年,朝鲜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09年5月第二次核试验成功。

7.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联邦直辖部族地区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两大战区之一。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线长达2400公里,自从2001年以来,两个地区的伊斯兰民兵与巴基斯坦政府军就开始激战。“基地”组织的高级领导人也被认为藏在这里,美国利用无人轰炸机搜寻恐怖分子和塔利班领导人。

8.巴基斯坦:当伊拉克和阿富汗吸引公众注意后,巴基斯坦的安全和稳定成了美国反恐战争中最重要的任务。在美国压力下,巴基斯坦最近开始对其边境地区的塔利班武装加大进攻力度。巴基斯坦政府军在反对塔利班的镇压叛乱中取得一些成功,但却是以疏远民众和动摇巴基斯坦社会为代价的。

9.索马里:自从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就没有中央政府,和平也远去。索马里前总统巴雷1991年被推翻后,叛军组织分裂成以军阀为首的不同阵营。美国曾与1992年采取“恢复希望”行动,但在“黑鹰坠落”后,被迫与1994年撤出。2006年,伊斯兰法庭联盟曾给索马里带来暂时的和平和稳定。2007年初,在联合国支持下成立过渡联邦政府。今天,索马里的大部分地区都在伊斯兰武装组织控制下,现任总统、前伊斯兰法庭联盟领导人谢赫-艾哈迈德只能控制少数地区。

 10.索马里:现在索马里冲突主要发生在中央政府与伊斯兰武装组织“青年党”之间。“青年党”最近公开宣称,将参加“基地”组织领导的国际圣战运动。

11.菲律宾:菲律宾时亚洲内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40年的冲突导致4万人死亡。内战始于1969年,名为“新人民军”的反政府武装要推翻费迪南德-马科斯的独裁统治。尽管马科斯1989年去世,但国际调停依然失败,包括挪威长达20年的和解尝试。“新人民军”采取游击战术和招募童子军。

12.加沙:2007年,经过有争议的议会选举和与法塔赫激战后,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以色列加强制裁,哈马斯和其他基金组织用自制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城市报复。2008年12月,以色列发动了目的在于摧毁哈马斯武装力量的大规模“铸铅”行动,双方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哈马斯被谴责使用人盾,以色列被指责使用白磷弹肆意屠杀平民。

13.印度:印度总理辛格曾表示,印度毛派武装(纳萨尔派)已经成为印度面临的最大国内安全挑战。纳萨尔运动始于1967年的当地农民叛乱,随着时间流逝,这场运动已经演化成以推翻印度政府、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全国性反政府运动。在过去10年间,毛派武装占领的地区扩大了四倍,全国223个地区都有他们的身影。

14.阿富汗:2001年遭遇“9-11”恐怖袭击几个月后,美国即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及其盟友“基地”组织发动进攻,并建立了以卡尔扎伊为首的政权。8年后,大选未能给阿富汗带来稳定,塔利班的反抗依然坚韧。2009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增兵3万人进入阿富汗,驻阿联军总人数超过15万人。

15.尼日利亚:1995年,包括剧作家和环保人士肯-萨罗维瓦被尼日利亚军政府绞死后,尼日尔三角洲的武装运动就开始风起云涌。10年前,萨罗维瓦抗议石油公司在开发石油过程中,造成当地人贫困和环境污染。今天,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要求分享尼日利亚更多的石油财富,并且清理当地的石油污染。2008年9月,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成员庆祝胜利。2010年1月30日,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拒绝单方面停火协议,导致石油公司遭绑架和袭击担忧扩散。

  16.南奥塞梯:南奥塞梯位于格鲁吉亚与俄罗斯边境之间。1988年,南奥塞梯人民阵线要求从格鲁吉亚独立出去,并入俄罗斯。从那时开始,双方的军事对峙就时常发生。2008年,俄罗斯介入冲突中,支持南奥塞梯分离武装。今天,南奥塞梯依然在俄罗斯控制之下,但俄格关系十分紧张。

 17.尼泊尔:尽管2006年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标志着尼泊尔10年内战结束,但尼泊尔两大主要政党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维持政治稳定。2009年5月,代表尼泊尔国大党的总统拉姆-亚达夫推翻总理、尼泊尔共产党领导人普拉昌达解雇军方领袖卡特瓦尔的决定,迫使普拉昌达辞职,双方再起纷争。

18.中非共和国:2004年,中非共和国经历了近10年的动荡后,终于全面爆发内战,自称民主同盟军的叛军向弗朗索瓦-博齐泽总统领导的政府发动进攻。尽管2007年4月13日,双方签署正式和平协议,但零星的冲突依然持续发生。2007年以来,欧盟派遣维和部队援助中非共和国政府,保护平民。

 19.缅甸:自从1949年开始,克伦邦少数种族反对缅甸政府,沿着泰国边境建立了克伦族“高都丽”自治邦,缅甸自此陷入世界上最长期的内战深渊。2009年6月,缅甸政府军在缅泰边境的克伦族叛军发动进攻,占领7个叛军营地,迫使4000多名克伦叛军逃入丛林。

  20.哥伦比亚:自从1964年以来,哥伦比亚就是世界上冲突最剧烈的地方之一。哥伦比亚政府、准军事组织、贩毒集团以及游击队等组织,互相攻伐不休。在冲突中,绑架人质、走私毒品、对平民发动恐怖袭击等,已经成为哥伦比亚平民的日常生活一部分。

  21.秘鲁:1980年以来,秘鲁政府一直致力于扑灭游击组织“光辉道路”,该组织以推翻利马政府、建立工人阶级专政为目标。20世纪80年代,“光辉道路”十分活跃,但1992年该组织领导人阿维马埃尔-古斯曼被捕后,该组织开始消声灭迹。直到2002年3月,美国驻秘鲁大使馆遭到“光辉道路”炸弹袭击,当时恰好是美国总统小布什访问利马几天前。

 22.北爱尔兰:1969年,爱尔兰最古老政党新芬党下属秘密武装组织——临时爱尔兰共和军,开始武力反对驻扎在北爱尔兰的英国军队,以实现爱尔兰的完全统一。但自从英国议会宣布直接管制阿尔斯特后,双方冲突开始升级。从1969年到1998年,冲突共造成3500多人遇难。尽管双方1998年签署和平协议,但这场政治动乱并未彻底结束。2009年3月,可以看到爱尔兰勒根街头上被毁掉的汽车残骸。

  23.苏丹达尔富尔:近年来达尔富尔地区冲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战乱之一。冲突起源于地理分歧:苏丹的权力和资源主要集中于北方的首都喀土穆周围,其他地区则被边缘化。20世纪初,西部的达尔富尔叛军拿起武器抗议,而政府也以武力相回应,导致至少30万人遇难。今天,冲突已经平静下来,联合国维和部队开始执行维和任务。但40万苏丹难民住在外国难民营中,国内另有120万难民无家可归。

24.南苏丹:苏丹总统巴希尔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被以战争罪起诉的国家现任首脑,国际刑事法庭已经于2009年3月4日发出逮捕令。但是达尔富尔还不是巴希尔唯一头疼的地方,石油资源丰富、自治的南部苏丹也从未中断与喀土穆争权,直到2005年在美国协调下签署全面和平协议。2011年,苏丹将举行公投,决定南苏丹是否独立出苏丹。双方正在重新武装,近来南苏丹已经数十人被杀。

25.墨西哥:尽管墨西哥是一个发达国家,但长期的毒品走私和暴力已经重创了这个国家,与毒品有关的暴力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让观察家担心墨西哥会失控。2007年1月份以来,墨西哥毒品暴力已经造成一万人死亡。尽管卡尔德龙总统加倍努力镇压贩毒集团,但与美国边境城市提华纳、华雷斯市等,依然是可卡因和大麻的转运中心,并且成为暴力中心。

  26.印尼: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尼最东部的巴布亚省和西巴布亚省就开始上演脱离这个岛国的叛乱活动。在美国《纽约协议》的支持下,荷兰于1961年放弃了这两个省,但当地巴布亚人没有同意。今天,巴布亚武装叛军用弓箭反对印尼军队。2009年12月份,“自由巴布亚运动”领导人凯利-夸利亚被击毙。

27.伊拉克:2003年12月13日,也就是美国入侵伊拉克9个月后,美军在提克里克一家农场附近抓获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经过了三年的内战和混乱,美国终于取得了成功。但是尽管2007年美国同意了大卫-彼得雷乌斯将军的“增兵”行动,但伊拉克依然政治动荡,而且暴力事件频发。伊拉克依然有5万名美军。

 28.也门:自从2004年6月,也门政府就与什叶派武装“胡塞叛军”发生冲突。一些分析家将这场冲突为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之间的代理人战争。因为沙特该地区的逊尼派大国,对边境发动空袭支持也门政府;而伊朗是什叶派势力,支持叛军。尽管2010年2月,也门政府与叛军签署了休战协议,但现在就认为冲突结束还言之过早。

 29.乌兹别克斯坦:向高加索和中亚的其他前苏联国家一样,乌兹别克斯坦同样面临着打击极端伊斯兰主义和联合温和派穆斯林的两难问题。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虐待恐怖嫌犯的行为,导致其与当地穆斯林组织关系变紧张。2005年,该国内政部和安全部队向安集延穆斯林抗议者开火,导致187人死亡(另有说超过1500人死亡)。

30.乌干达:在过去22年间,乌干达叛军“圣主抵抗军”在乌干达北部十分活跃,并且波及到中非共和国、刚果(金)以及苏丹。起初,“圣主抵抗军”是以推翻乌干达政府、建立基督神权政治为目标,现在它已经沦落为靠掠夺为生。乌干达政府军与“圣主抵抗军”曾在2006年签订停战协议,就在所有人期盼和平到来时,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哪些国家处在战乱中,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2. 绿色革命是什么


3. 中国地图出版社(初一下学期)地理提纲

第六单元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厂的大洲。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 国家 
东亚 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日本等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等 
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 
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点: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5.河流:亚洲大河受地势影响,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征 注入海洋 
长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黄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 
恒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推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精讲:(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区按人口数的多少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排序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③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经济发展旅异:亚洲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问题一、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地形特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少,分布在沿海地区。关东平原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为最好,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达1500多次。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为“圣岳”。 
6、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ºN——46º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 
问题二、日本的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发展经济的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管理效率高。 
2、“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高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像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4、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5、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问题三:东南亚的位置,河流与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中南半岛的南部又称马来半岛。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2、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共有11个国家。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 
3、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问题四:印度自然环境特征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人口居世界第二位。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选计划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于10ºN——30º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②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3、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5、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印度自推行“绿色革命”以来,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主要家产品为水稻和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恒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一盘西南季风风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灾;反之,则形成水灾)。 
问题五: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也跨东西半球。西临波罗的海,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南临黑海,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主要邻国西有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南有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国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欧洲部分虽然面积只占1/4,但人口占3/4,工业、农业、首都、主要城市都位于欧洲,历史上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历来被公认人欧洲国家。 
3、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大河和山脉成为地形区的重要分界线。 
4、河流与湖泊:俄罗斯有四大河流,“母亲河”伏尔加河位于东欧平原,自北向南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也是著名的内流河。它流量丰富,水流平缓,航运价值很高。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问题六:俄罗斯的资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资源: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工业:重工业发达,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缓慢,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①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交通运输: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以铁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河港)。 
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问题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中东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围被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地中海与黑海,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①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国家; 
②中东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③石油输出路线:a: 运向日本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B: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C: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3、匮泛的水资源:是战争的导火线,是本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着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匮泛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4、文化差异: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但多数民族在这里汇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它宗教。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人信仰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二、欧洲西部的国家、工业和旅游业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形成了。它有25个成员国,都有是经济发达国家。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工业中心多,面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来密集地带。 
3、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著名的三大旅游国。 
三、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与农业 
1、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岛上。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流深入内陆。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三者之间的关系: 
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3、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①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④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振兴民族工业。 
4、本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己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本区科学技术落后,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而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五、澳大利亚 
1、地形: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从大分水岭西则发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东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因此人们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3、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5、澳大利亚养羊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它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因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通对于其它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 
6、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它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7、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铁矿;东部沿海的煤矿和东北部的铝土矿。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是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地图出版社(初一下学期)地理提纲

4. 初一下册政治、地理复习提纲

政治复习提纲 
最佳答案: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 
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 
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表现:⑴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来善待对方;⑵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怎样尊重他人? 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生活中注意区分这两种人)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自信有助成功 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唱响自信之歌 
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想一想) 
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第三课 走向自立 
自己的事自己干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 (举例) 
人生需要自立: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如展示:⑴推销自己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 ,⑶远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等等。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依赖思想的危害: 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己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请你谈: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⑴不低头,不丧气;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自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少年能自强 
所有自强者共同的特点: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 
自强的关键:战胜自我。 自强的捷径:扬长避短。 
人最大的敌人:自己。 
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⑵战胜自身的弱点;⑶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挫折,就是所谓 “钉子”,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⑴胆怯、懦弱的人,⑵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⑶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 第三种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锋利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挫折面前也从容 
挫折的作用:⑴消极作用 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⑵积极作用 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品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蚌病成珠”) 
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赢得的最宝贵的礼物:智慧。 
挫折的有效方法?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⑵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⑶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⑷会自我疏导。 
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新, 
自我疏导的方法:⑴合理宣泄法,⑵移情法,⑶目标升华法。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让我们选择坚强 
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意志坚强的人,⑴对自己的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⑵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⑶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⑷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坚强意志的意义(作用)?⑴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⑵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⑷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坚强的意志是怎样炼成的? ⑴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⑵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来做起。 ⑶善于管理自己。 ⑷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你需要从哪些小事做起:想一想 
品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 
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的作用: 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⑵保护作用。 
法不可违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 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来历的刑事处罚。 
防患于未然 
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品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家庭保护的含义: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保护的含义: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社会保护的含义: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方面。 
司法保护的含义: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1)非诉讼手段;2)诉讼手段。 
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括:⑴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诉讼的含义:它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 
诉讼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俗称“打官司”,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10敢打官司。 
1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2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2006年中考地理复习提纲(二)(七年级下册) 
地理复习提纲
最佳答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 

1.1 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 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对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1.2 非洲 

国家最多的大洲:“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非洲有54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国家。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约占全洲面积的。 
炎热的气候:非洲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 
非洲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气候特点:气温高;干旱地区广;气候类型成南北对称分布。 
丰饶的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 
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亟待发展的经济: 

1.3 美洲: “新大陆”: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移民与经济: 

第二章 了解地区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2 南亚 

南亚次大陆: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的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三大地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为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至次年2月为凉季 
宗教与社会: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兰教。 
人口与经济: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2.3 西亚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雄厚的经济实力: 繁荣的旅游业: 

2.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冰雪世界: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原、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洲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 极地科学考察:中国的长城站(6213′S;5858′W)中国的中山站(6925′S;7610′E) 

第三章 走进国家 

3.1 日本(Japan):东亚岛国: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3900多个岛屿组成。首都东京。通用语言:日语。 多山的地形: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国土的3/4为山地丘陵。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著名的活火山,海拔3776名,为日本最高峰。 
湿润的气候:日本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西融合的文化:在古代,日本文化受我国影响。在近代,欧美文化广泛影响到日本。日本人的衣服:和服;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品:寿司 
发达的经济:二战后,日本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海上运输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居世界前列。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制作业、高科技产业、国际贸易、金融业和信息产业都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主要工作部门有电子、家用电器、汽车、造船、钢铁、化学、纺织、精密机械等。日本耕地面积狭小,农业劳动力不足,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渔业生产大国。日本的交通运输也相当发达。主要城市:东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人口达1200多万。 

3.2 埃及(Egypt):地跨两洲:埃及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简称,绝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亚洲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埃及领土?/ca> 话

5.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详细些!!! 谢谢拉!

看看这个 选修三的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分很好拿的

 考点	目标要求	具体目标归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识记、理解、

分析、运用
两大军事集团、巴尔干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无限制潜艇战
大战的性质结局和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识记、理解、

分析、运用、综合	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国际联盟、非战公约
认识凡-华体系的实质及内部矛盾、比较国联以及联合国的异同、非战公约的作用及局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识记、理解、

分析、运用
突袭波兰、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开罗宣言等文件
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的性质和影响以及对战争经验教训的反思
二战后的世界	识记、理解、

分析、运用、综合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新思维、朝鲜战争等局部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大会、联合国、反战运动
分析冷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美苏争霸的阶段特点以及两国的政策调整、认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分析战后和平运动的原因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大战的历史背景
1.两大军事集团:①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其中法德之间、英德之间、俄奥之间矛盾是主要矛盾。③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同盟条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成为同盟的核心。④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英国分别在1904和1907年与法、俄签定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根源与实质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横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
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随着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起来。


2.巴尔干火药桶:①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②1913年,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作战,保加利亚战败。③两次巴尔干战争后,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④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⑤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进程
1.爆发:①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②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范围越来越大,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③一战爆发后,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
2.过程:①第一阶段,德国按“施里芬计划”企图实行速决战,然而马恩河一役彻底打破了德军想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随后不久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②在第二阶段中,德军主攻东线,并且在德奥军队的联合下,使得俄国节节败退,损失惨重。随后德国又集中了5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展开进攻,从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凡尔登战役。这次战争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役又被成为“绞肉机”。但这次战争却牵制了德国在凡尔登的攻势。德国在欧洲大陆发动进攻的同时也不忘对制海权的抢夺。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然而经过这次战争,英军的损失虽然远大于德国,但却仍掌握着制海权。随后,双方开始将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③1917年,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出现了相互间的僵持状态。1917年2月1日,德国公开宣布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这给英、美国等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随后美国也放弃了自己的“中立”,宣布对德作战。由于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接近了尾声。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政治危机。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奥匈帝国宣告瓦解,德军也士气大损,接连不断的军事失利也加速了德意志帝国的崩溃。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德国接受了协约国的停战条件,并派出代表签定了“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三、一战的后果
1.战争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战争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使得欧洲的工业发展至少倒退了8年。同时,战争也给数已万计的家庭带了抹不去的伤痛。
2.战争使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了变化。英国遭受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机会大大发展了自己,特别是美国,从1915年起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战争繁荣”周期。而日本也从原来的农业国转为了工业国,从原来的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
3.战争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维护和平和正义的力量,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让人们看见了黎明的曙光,并且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4.我们可以看见导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还没有得到解决,帝国主义之间还是存在着重重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在战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不断激化,而所谓的维护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只是打了个和平的幌子,国际关系呈现除了新格局,这就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各帝国主义国家都以夺取霸权和殖民地; 为自己战争目标,显示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3.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加以瓜分也看出这场战争的性质

和意义
一、 凡尔赛体系
1.背景:一战结束;战后列强力量发生变化;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建立:时间:1919年6月;地点:巴黎;方式:巴黎和会与《凡尔塞和约》;操纵国:英法美日。
3.意图:美国要求称霸世界;英国要求扩大和巩固继续称霸;法国企图获得欧洲霸权;日本要求亚洲霸权。争论焦点:德国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4.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5.影响:①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惩和限制,建立起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②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分立,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部分地区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归还波兰。其次,奥斯曼帝国解体,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
评价:
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战后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这一体系不可能持久。
二、华盛顿体系
1.背景:一战后,美、英、日三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这一会议。
2.建立:时间:1921年到1922年;国家:参加国除美英日以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
3.内容:①《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②《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分别规定各自的主力舰和航母的总吨位。③《九国公约》名义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又使中国陷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④中日协定: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4.影响:①《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对英国来说,既维护了英日友谊,又促进英美关系,使英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暂时得到保障;对日本来说,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②《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上的胜利。③《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乱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
5.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华体系形成。
凡-华体系的总特点、内部矛盾以及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
总特点:它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英法仍不失欧洲大国地位,在世界通过操作国际联盟发挥主导作用;美国依靠经济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在拉美进一步巩固了西半球霸权,在东亚和日本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
各种矛盾:(1)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a.法德矛盾b.战败的土耳其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a.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b.英法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
c.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表现为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2)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3)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4)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三、国际联盟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饱受战争之苦,也使各国的政治家们觉得应该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来防止此类灾难的再次发生。于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建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2.成立: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并于1920年1月正式成立,总部在日内瓦,机构有大会、行政院、秘书处,职责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对殖民地“委任统治”。但美国由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
3.历史地位:一方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质的组织,另外,国际联盟还对后来反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起到了一些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最后,国际联盟宣称它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然而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实际被英法所操纵。它始终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证明了它的名存实亡,1946年4月国际联盟正式宣告解散。
三、非战公约
1.签定:1928年,美、德、法、日、英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定了《非战公约》,主要是“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止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且规定,缔约各方“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2.作用:《非战公约》作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共同签定的国际条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第一次正式宣告在国家关系中放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约定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其次,《非战公约》的内容为国家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并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3.局限性:实际上所谓的《非战公约》也只是一纸空文,其中那些冠冕堂皇的条文对实际的世界和平没有规定任何的明确责任,反而使签约各国钻了“自卫”的空子,因为他们可以视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应该诉诸战争而实行所谓的“自卫”,这种特殊的“自卫权”的拥有也为以后的战争打开了缺口。
国联与联合国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不同作用:1.虽然都把维护世界和平问题摆在了首位,但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帝国主义凡-华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联合国则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国联高举反共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帜,对苏俄等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横加干涉;联合国则将两种色后悔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体系,对国际共运和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3.国际联盟一直为大国操纵,在联合国中70年代后,第三世界国家发挥了作用。
原因:1.建立的基础不同。国联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2.组织方式不同。国联排除了苏俄等国,为帝国主义所操纵;联合国则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3.国际形势特点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的崛起,极大的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一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很快恢复,并超过英法。日本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薄弱的基础无法摆脱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由于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则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具体原因:德国、日本对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中立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也促使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局部战争其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困难境地,未形成强大的反法西斯同盟来遏制法西斯发动二战的行径
二、战争的进程
1、初期阶段(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
①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②全面爆发: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③苏联建立东方战线。④德军西线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沦陷;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1940年7月--9月,不列颠之战。
2、战争的扩大(1941年6月22日--1943年2月)
①苏德战争:A、爆发:1941年6月22日;B、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2日--1942年2月)
②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在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和自由。过程:1939年美国《中立法》;1941年《租借法》;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8月《大西洋宣言》初步建立;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意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胜利阶段。(1943年2月--1945年9月):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战场转折点②中途岛海战(1942年5月)——太平洋战场转折点③北非战场胜利和意大利投降:北非战场(1940年夏意军开辟--1941年11月结束)——转折点: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④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⑤德日法西斯溃灭
三、历史意义及深刻教训
1.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的战争,它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告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①它的胜利拯救了世界,恢复了和平。②它沉重的打击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同时也对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造成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美、苏两强并立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出现。③同时,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加入以及反法西斯战争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削弱和打击也使得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加快了亚非拉等国家的独立,促进了历史的发展。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运用了许多高科技的武器,比如美国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德军轰炸英国的V—2火箭等,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使世界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深刻教训: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以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各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斗争。从中国战场来看,中华儿女为反抗日本侵略者奋勇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战歌,他们的精神永存,为今天乃至未来所铭记,激励着我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祖国的强盛、世界的和平进行不懈的努力。②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提醒我们时刻要有忧患意识,对战争始终保持应有的警惕,促进世界的真正和平,坚决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树立崇高的国际意识。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后果和影响。
(1)从原因来看:决定因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2)从性质看,“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从后果和影响来看
①两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的处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是残酷无情的,也是失败的,为日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埋下了祸根。
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更多的注重于铲除法西斯势力和战后的民主建设,确保德国、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危胁,是比较成功的。
②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根本改变了19世纪以来欧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
与欧洲的不断衰弱同步的是殖民主义的步步后退以及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得以完成。这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与欧洲的衰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这一过程同样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使美苏对峙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欧列强主宰全球的时代 
二战后的世界
一、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原因:①雅尔塔体系:形成: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的同盟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结束战争、处置法西斯和战后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其中以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的雅尔塔会议最重要,这一系列协定的总和就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内容: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国分区占领管制;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日本在中国的权益也交给苏联;创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对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做出相应的规定。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从根本性质上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雅尔塔体系能真正的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但是,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美苏两大国的推动,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下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近三百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②美苏均势:战后美国事例大增,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空军,还垄断着原子弹、氢弹,其军事力量被布置到世界各地。苏联军队在二战中不仅是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还参加对日作战,军事力量增强,成为紧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领土有所扩大,帮助东欧国家摆脱了法西斯统治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后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③矛盾激化:当欧洲各国都在暗自抚平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创伤时,美苏两国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相互间的同盟在战后不久也宣告破裂。美国为称霸世界认为苏联是最大的障碍,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着手准备了一系列遏制苏联的政策和计划。因此,冷战实际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遏止社会主义。
2.冷战的开始①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②开始:美国:1947年杜鲁门总统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提出了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它宣告了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发动对苏联冷战的标志;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9年4月美、英、法、意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的建立,使美国在欧洲大陆组成了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包围圈,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被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军事同盟,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苏联:1947年9月苏联组织成立情报局,一方面反击美国冷战政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1949年苏东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1955年在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成立之初起到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等积极作用。随着华约组织建立,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形成。③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随着冷战的发展,美英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1948年6月美英法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币制改革,引发第一次冷战高潮,并且加快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从此出现了两个德国;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两大阵营的对抗扩展到东方。④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
3.美苏争霸:对峙①原因:斯大林逝世后,美国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肯尼迪采取“和平战略”;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②表现:1959年美苏戴维营会谈;1960年U-2飞机事件;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1959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缓和①原因:美国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大大消耗了美国国力;苏联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提高综合国力,苏美在战略武器方面达到大致的平衡;②表现:1969年尼克松开始推行均势外交,对苏“缓和”;70年代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交往;1963年和1968年签定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1972年苏美领导人签定了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此后召开了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使缓和推向高潮。
4.两极格局的结束: ①美国里根任总统后,提出“遏制”政策目的夺回军事优势,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企图凭借经济、科技实力带动经济科技发展,进而拖跨苏联。同时苏联提出了“新思维”进行了政治改革,双方签定了“中导条约”。②1989年上台的不什政府强调“谨慎、考验和渐变”,支持戈尔巴侨夫改革,试图左右苏联改革的进程。③戈尔巴侨夫经济改革失败,实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再加上西方的“和平演变”,1989年发生了“东欧剧变”;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重新统一;1991年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5.美苏关系变化带来的启示:①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和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②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的动荡与紧张③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④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⑤冷战虽然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
美苏争霸的特点与实质
特点:首先是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竞争,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也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体现;其次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当时的美国经济一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然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而苏联的经济在战后也迅速发展;最后,冷战也是军备竞赛方面的竞争,体现双方科技实力的较量,而苏联的落败也证明了其在经济与科技上比美国的落后。
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及美国要称霸世界,是大国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是强权政治的体现。两国之间的争夺再次使世界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同时也使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详细些!!! 谢谢拉!

6.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
人的纷争:印度的民族分离主义

尽管宪法不承认民族的存在,印度政府也一直声称全体居民已经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即印度民族,但这并不能否认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印度的民族分为两类,即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和次民族形式的部族。据统计,印度约有100个左右的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泰卢固族等10个较大的民族构成印度人口的主体。此外,印度还有400多个部族,是亚洲部族最多的国家。印度各个民族和部族都有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形成文化上的多样性。但由于印度政府否认民族特性的存在,罔顾各个民族和部族的特殊利益与要求,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从地区分布上看,印度的民族问题集中在以下3个地区,即东北部、西北部和南部。从矛盾的焦点上看,包括语言、外来移民、宗教、领土争端和自治权等问题。地区分布广泛,矛盾积重难返,是印度民族问题的主要特点。

东北部地区是印度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重灾区。该地区包括阿萨姆、曼尼普尔等7个邦,几乎每个邦都存在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其中尤以阿萨姆独立运动最有影响。创立于1979年的“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ULFA)因近年来制造过多起恐怖袭击事件而引起世人关注。阿萨姆独立运动主要与当地不断迁入的外来移民有关。历史上阿萨姆地区一直处于掸阿宏王国统治之下,因此与印度次大陆长期隔绝。1818年,英国殖民者借掸阿宏国王邀请其出兵抵抗缅族入侵之机开始向该地区渗透,逐渐将其纳入殖民统治之下。上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者在阿萨姆地区开垦茶园,从外地雇佣了许多种植工人尤其是孟加拉穆斯林,此后,这些人在这里定居下来。由于资源上的争夺和宗教信仰上的不同,孟加拉移民与阿萨姆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增多。在以本地人自居的阿萨姆人看来,外来移民会带来4个方面的问题,即争夺土地资源、增加本地人的失业率、降低本地人口的数量以及投票权重和引发族群冲突。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针对“外人”的阿萨姆人组织建立起来,如“全阿萨姆学生联合会”、“全阿萨姆人民运动委员会”等,他们要求限制甚至驱逐外来移民。激进组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甚至提出了阿萨姆独立的主张,认为只有建立独立的国家才能维护阿萨姆人的利益与文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走上了武装对抗的道路。1990年,“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在印度政府采取的军事行动中受到重创,于是又开始通过制造恐怖事件来扩大影响。2009年底,“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主席拉吉霍瓦向政府投降,成为印度近年来打击分离主义势力的最大收获。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北部地区民族问题的解决,因为阿萨姆邦和“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只是该地区民族分离势力的一部分。

西北地区是印度民族分离主义的另一个重灾区,其中以旁遮普邦的锡克族卡利斯坦独立运动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独立运动最有影响。旁遮普的锡克人独立问题比较复杂,涉及民族、宗教、语言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殖民统治时期,聚居于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并没有明显的独立倾向,只是由于宗教文化上的分歧而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存在代表权上的争议。印度独立前夕,锡克人甚至提出建立一个由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锡克人共同治理的“自由旁遮普”,但英国殖民者拒绝了这个方案。1946年3月,锡克人政党阿卡利党提出建立一个单独的锡克人邦以保护他们的经济、宗教和文化权利的主张,然而这一要求因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而没有获得满足。上世纪50年代的语言问题促使锡克人走向自治与独立的道路。印度独立后,印地语被规定为官方语言,一些较大的地方语言也在宪法中获得了确认。但由于锡克族人的少数地位,锡克语并没有获得确认。该事件直接导致1950年8月阿卡利党人的第一次大规模抗议。印度独立之后的现代化进程构成锡克人独立诉求的社会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绿色革命”让旁遮普邦成为印度最富裕的地区,但是以农业为主的锡克族农民却被进一步边缘化。阿卡利党认为这主要是由印度教资产阶级把持的中央政府所为。该因素成为锡克人在上世纪80年代要求建立独立的卡利斯坦国的直接原因。因此,正如伯明翰大学教授塔特拉所说,“锡克人的族群冲突应该被视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形式,它是在锡克人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与印度国家民族主义的强势支配发生联系与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1984年,印度政府军队袭击锡克教的圣地金庙成为卡利斯坦独立运动由和平方式向暴力斗争的转折点。当年10月印度总理甘地被锡克人刺杀,引发双方矛盾的进一步升级。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印度政府加强对锡克分离势力的打击和允许阿卡利党回归政坛,卡利斯坦独立运动进入低潮。尽管如此,诸如“国际锡克青年联盟”等激进组织仍没有放弃独立建国的目标。

印控克什米尔穆斯林的独立运动源于1947年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该方案依据宗教差异将印度分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该方案还规定,印度各个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一个国家,使之成为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穆斯林占克什米尔地区人口的多数,但是克什米尔土邦大君却是印度教徒。印巴分治时,穆斯林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土邦大君却想加入印度。结果引发印巴两国对该地区的争夺,即第一次印巴战争。此后,在联合国调停下,双方于1949年签订《卡拉奇协定》,克什米尔被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两部分。尽管如此,在印控区穆斯林仍占人口多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控区穆斯林提出了从“印度人的印度”中解放出来的口号,并要求建立独立的国家或并入巴基斯坦。自1988年穆斯林分离组织“查谟和克什米尔解放阵线”首次制造多起袭击、爆炸和刺杀事件以来,恐怖活动成为他们表达独立诉求的主要方式。由于印巴双方在该地区一直存在争端,因此克什米尔独立运动具有明显的国际特征。印度一直指责巴基斯坦暗中支持印控区的分离主义,而巴基斯坦则批评印度压制穆斯林的自决权。另外,受近年来国际宗教极端势力影响,印控区穆斯林分离运动的恐怖色彩越来越明显。

印度南部纳德邦的泰米尔人分离运动由于其规模和影响远逊于北部地区,因此常常被人忽视。实际上泰米尔人的分离运动要比北部地区的还要早。早在英殖民统治时期,南部泰米尔人就发起了反对婆罗门统治的“德拉维达”运动。在梵文中,“德拉维达”指的即是南印度及其居民。1938年,印度国大党在马德拉斯省,即现在的纳德邦,强制推行印地语,结果引发泰米尔人的不满。这促使泰米尔人感到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来保护泰米尔语及其文化。当时的印度穆斯林发起建立巴基斯坦国的运动也激发泰米尔人建立一个“德拉维达斯坦”国的热情。然而印巴分治后,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得以建立,而泰米尔人却没有建立起“德拉维达”。独立后的印度继续在泰米尔人地区强制推行印地语,结果引发上世纪60年代泰米尔人的反抗。1965年,印度政府对和平抗议的泰米尔人进行暴力镇压,造成数百人死亡。此后,泰米尔人分离运动陷入低潮。尽管如此,以建立“泰米尔纳德共和国”为目标的泰米尔人组织一直存在,并且还与斯里兰卡的泰米尔分离主义存在联系...

更多详情:【印度之窗】-“解读印度”栏目文章:印度是个支离破碎的国家?印度人团结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