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系统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2024-05-14 11:40

1. 听觉系统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听觉系统由听觉器官各级听觉中枢及其连接网络组成。听觉器官通称为耳,其结构中有特殊分化的细胞,能感受声波的机械振动并把声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叫做声感受器。  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耳,耳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振动。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迷路中的耳蜗部分组成。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疏密波,后者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的传递,引起耳蜗中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使耳蜗科蒂器官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科蒂器官和其中所含的毛细胞,是真正的声音感受装置,外耳和中耳等结构只是辅助振动波到达耳蜗的传音装置。听神经纤维就分布在毛细胞下方的基底膜中;振动波的机械能在这里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并以神经冲动的不同频率和组合形式对声音信息进入编码,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构,产生听觉。听觉对动物适应环境和人类认识自然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有声语言是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耳的生理功能研究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声音怎样通过外耳、中耳等传音装置传到耳蜗,以及耳蜗的感音装置如何把耳蜗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转变成为神经冲动。
听觉器官(耳朵结构)高等动物的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见耳)。 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人耳耳廓的运动能力已经退化,但前方和侧方来的声音可直接进入外耳道,且耳廓的形状有利于声波能量的聚集,引起较强的鼓膜振动;同样的声音如来自耳廓后方,则可被耳廓遮挡,音感较弱。因此,稍稍转动头的位置,根据这时  听觉器官(耳朵结构)两耳声音强弱的轻微变化,可以判断音源的位置。     
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一)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人耳耳廓的运动能力已经退化,但前方和侧方来的声音可直接进入外耳道,且耳廓的形状有利于声波能量的聚集,引起较强的鼓膜振动;同样的声音如来自耳廓后方,则可被耳廓遮挡,音感较弱。因此,稍稍转动头的位置,根据这时两耳声音强弱的轻微变化,可以判断音源的位置。
外耳首是声波传导的通路,一端开口,一端终止于鼓膜。根据物理学原理,充气的管道可与波长4倍管长的声波产生最大的共振作用;外耳道长约2.5cm,据此计算,它作为一个共鸣腔的最佳共振频率约在3500Hz附近;这样的声音由外耳道传到鼓膜时,其强度可以增强10倍。
(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增压效应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骨链、中耳小肌和咽鼓管等主要结构,其中鼓膜、听骨链和内耳卵圆窗之间的关系如图9-15所示,它们构成了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通路。声波在到达鼓膜交,由空气为振动介质;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振动介质变为固相的生物组织。由于不同介质的声阻拦不同,理论上当振动在这些介质之间传递时,能量衰减极大,估计可达99%或更多。但由于由鼓膜到卵圆窗膜之间的传递系统的特殊力学特性,振动经中耳传递时发生了增压效应,补偿了由声阻挡不同造成的能量耗损。
鼓膜呈椭圆形,面积约50-90mm2,厚度约0.1mm。它不是一个平面膜,呈顶点朝向中耳的漏斗形。其内侧连锤骨柄,后者位于鼓膜的纤维层和粘膜层之间,自前上方向下,终止于鼓膜中心处。鼓膜很像电话机受话器中的振膜,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而且它的形状有利于把振动传递给位于漏斗尖顶处的锤骨柄 。据观察,当频率在2400Hz以下的声波作用于鼓膜时,鼓膜都可以复制外加振动的频率,而且鼓膜的振动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很少残余振动。 

(三)咽鼓管的功能
咽鼓管亦称耳咽管,它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这就使鼓室内空气和大气相通,因而通过咽鼓管,可以平衡鼓室内空气和大气压之间有可能出现的压力差,这对于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有重要意义。咽鼓管阻塞时,鼓室气体将被吸收,使鼓室内压力下降,引起鼓膜内陷。暂时的鼓膜内外压力差,常发生在外耳道内压力首先发生改变而鼓室内压力仍处于原初的状态,如飞机的突然升降长潜水等,此时如果不能通过咽鼓管使鼓室内压力外耳道压力(或大气压)取得平衡,就会在鼓膜两侧出现巨大的压力差。据观察,这个压力差如达到9.33-10.76kPa(70-80mmHg),将会引起鼓膜强烈痛疼;压力差超过24kPa(180mmHg)时,可能造成鼓膜破裂。咽鼓管在正常情况下其鼻咽部开口常处于闭合 状态,在吞咽、打呵欠或喷嚏时由于腭帆张肌等肌肉的收缩,可使管口暂时开放,有利于气压平衡。 

声音的骨传导 正常时听觉的引起,是由于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再经听骨 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递地途径,称为气传导。此外,声波还可以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称为骨传导。骨传导正常时较气传导不敏感得多,几乎不能感到它的存在;能察知骨传导存在的一种方面是,把一个振动阒的音叉的柄直接和颇骨接触,这时人会感到一个稍有异样的声音;当这个声音减弱到听不到以后,再把音叉迅速移到耳廓前方,这时又能听到声音的存在。这个简单实验说明骨传导的存在,也说明正常时气传导较骨传导为灵敏。可以认为,骨传导在正常听觉的引起中作用微乎其微。不过临床上常通过检查患者气传导和骨传导受损的情况,判断听觉异常的产生部位和原因。

听觉系统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2. 听觉器官有哪些?

 听觉系统由听觉器官各级听觉中枢及其连接网络组成。听觉器官通称为耳,其结构中有特殊分化的细胞,能感受声波的机械振动并把声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叫做声感受器。  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耳,耳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振动。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迷路中的耳蜗部分组成。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疏密波,后者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的传递,引起耳蜗中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使耳蜗科蒂器官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科蒂器官和其中所含的毛细胞,是真正的声音感受装置,外耳和中耳等结构只是辅助振动波到达耳蜗的传音装置。听神经纤维就分布在毛细胞下方的基底膜中;振动波的机械能在这里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并以神经冲动的不同频率和组合形式对声音信息进入编码,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构,产生听觉。听觉对动物适应环境和人类认识自然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有声语言是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耳的生理功能研究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声音怎样通过外耳、中耳等传音装置传到耳蜗,以及耳蜗的感音装置如何把耳蜗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转变成为神经冲动。
听觉器官(耳朵结构)高等动物的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见耳)。 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人耳耳廓的运动能力已经退化,但前方和侧方来的声音可直接进入外耳道,且耳廓的形状有利于声波能量的聚集,引起较强的鼓膜振动;同样的声音如来自耳廓后方,则可被耳廓遮挡,音感较弱。因此,稍稍转动头的位置,根据这时  听觉器官(耳朵结构)两耳声音强弱的轻微变化,可以判断音源的位置。   
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一)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人耳耳廓的运动能力已经退化,但前方和侧方来的声音可直接进入外耳道,且耳廓的形状有利于声波能量的聚集,引起较强的鼓膜振动;同样的声音如来自耳廓后方,则可被耳廓遮挡,音感较弱。因此,稍稍转动头的位置,根据这时两耳声音强弱的轻微变化,可以判断音源的位置。 
  外耳首是声波传导的通路,一端开口,一端终止于鼓膜。根据物理学原理,充气的管道可与波长4倍管长的声波产生最大的共振作用;外耳道长约2.5cm,据此计算,它作为一个共鸣腔的最佳共振频率约在3500Hz附近;这样的声音由外耳道传到鼓膜时,其强度可以增强10倍。 
  (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增压效应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骨链、中耳小肌和咽鼓管等主要结构,其中鼓膜、听骨链和内耳卵圆窗之间的关系如图9-15所示,它们构成了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通路。声波在到达鼓膜交,由空气为振动介质;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振动介质变为固相的生物组织。由于不同介质的声阻拦不同,理论上当振动在这些介质之间传递时,能量衰减极大,估计可达99%或更多。但由于由鼓膜到卵圆窗膜之间的传递系统的特殊力学特性,振动经中耳传递时发生了增压效应,补偿了由声阻挡不同造成的能量耗损。 
  鼓膜呈椭圆形,面积约50-90mm2,厚度约0.1mm。它不是一个平面膜,呈顶点朝向中耳的漏斗形。其内侧连锤骨柄,后者位于鼓膜的纤维层和粘膜层之间,自前上方向下,终止于鼓膜中心处。鼓膜很像电话机受话器中的振膜,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而且它的形状有利于把振动传递给位于漏斗尖顶处的锤骨柄 。据观察,当频率在2400Hz以下的声波作用于鼓膜时,鼓膜都可以复制外加振动的频率,而且鼓膜的振动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很少残余振动。 
   
  (三)咽鼓管的功能 
  咽鼓管亦称耳咽管,它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这就使鼓室内空气和大气相通,因而通过咽鼓管,可以平衡鼓室内空气和大气压之间有可能出现的压力差,这对于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有重要意义。咽鼓管阻塞时,鼓室气体将被吸收,使鼓室内压力下降,引起鼓膜内陷。暂时的鼓膜内外压力差,常发生在外耳道内压力首先发生改变而鼓室内压力仍处于原初的状态,如飞机的突然升降长潜水等,此时如果不能通过咽鼓管使鼓室内压力外耳道压力(或大气压)取得平衡,就会在鼓膜两侧出现巨大的压力差。据观察,这个压力差如达到9.33-10.76kPa(70-80mmHg),将会引起鼓膜强烈痛疼;压力差超过24kPa(180mmHg)时,可能造成鼓膜破裂。咽鼓管在正常情况下其鼻咽部开口常处于闭合 状态,在吞咽、打呵欠或喷嚏时由于腭帆张肌等肌肉的收缩,可使管口暂时开放,有利于气压平衡。 

 
  声音的骨传导 正常时听觉的引起,是由于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再经听骨 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递地途径,称为气传导。此外,声波还可以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称为骨传导。骨传导正常时较气传导不敏感得多,几乎不能感到它的存在;能察知骨传导存在的一种方面是,把一个振动阒的音叉的柄直接和颇骨接触,这时人会感到一个稍有异样的声音;当这个声音减弱到听不到以后,再把音叉迅速移到耳廓前方,这时又能听到声音的存在。这个简单实验说明骨传导的存在,也说明正常时气传导较骨传导为灵敏。可以认为,骨传导在正常听觉的引起中作用微乎其微。不过临床上常通过检查患者气传导和骨传导受损的情况,判断听觉异常的产生部位和原因。

3. 我们的听觉系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听觉系统分为外周和中枢两部分
外周部分包括娃儿、中耳、内耳和听神经
中枢部分指听神经以上的所有听觉结构,由神经核、传导束及其连接组成

我们的听觉系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4. 听觉系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在受孕后第4周,胎儿的听觉系统开始发育,当然,耳廓形成要到第8周,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则要到第25〜28周之间。在胎儿的几种感觉器官当中,最为发达的是听觉。
  
听觉系统是胎儿与环境保持联系的主要器官,也是进行听力训练、实施音乐胎教的物质基础。  近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胎儿听觉机能的研究,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胎儿的听力进行测定,除了证明胎儿具有完整的听力之外,进而提出胎儿在母体子宫内能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并且能形成最初的“记忆”。这种新的认知,为胎教提供了科学依据。

5. 人体的听觉器官有哪些作用?

耳叫做听觉器官,它分为外耳、中耳、内耳3部分。耳朵的发育,尤其是内耳,一般儿童要到12岁左右才完成,所以对学龄儿童要注意耳的卫生。
盯,俗称耳屎,它是由盯腺分泌的一种呈淡黄色黏稠的液体或淡黄色蜡样屑片状物,位于外耳道。它具有保护外耳道和黏附外来异物(如灰尘小虫)的作用。有的父母怕盯阻塞耳朵影响听力爱给孩子掏耳朵,有的用发卡、火柴棒、大头针、尖指甲等给孩子挖耳朵,这是很不卫生、不科学,也不安全的。因为盯不会阻塞耳道,也不会引起耳聋。医学上把那种褐色盯栓堵外耳道的情况叫做“盯栓塞”或叫“耳塞”。小儿如有盯栓塞应到医院找医生用专门的器具取出来,千万不要自作主张为小孩掏耳朵,以免引起中耳炎。另外,防止盯栓塞的办法主要是保持外耳道清洁,如果孩子感觉外耳道瘙痒时,可用消毒棉花卷在细棒上轻轻清理一下,必要时可蘸点75%酒精后清理。
给孩子洗头或带孩子游泳时,尽量保护好耳朵,防止脏水进到耳道里去。
中耳炎是一种最常见的耳部疾病。其主要原因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耳咽管急性阻塞,累及与之相通的中耳鼓室所致。也可由化脓性细菌随着脏水进入耳道而引起。平时要防止小儿患呼吸道感染,保持鼻腔通气顺畅,发现中耳炎时应及早治疗。因为反复感染会引起听力损害,严重时还能引起脑膜炎、硬脑膜外脓肿等,对儿童危害很大,所以中耳炎必须及时治疗,彻底治疗。
防止药物性耳聋。有些药物如使用不当可致耳聋,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奎宁等。新霉素对个别敏感儿童第一次就可造成耳聋。所以医生给儿童治疗时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杜绝滥用抗生素,即使病情确实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做到严密观察。
防止异物损伤耳朵。孩子无知,在玩耍时将珠子、纽扣、果核等塞入外耳道,夏日有时也有昆虫侵入外耳道内,产生剧烈的耳痛和响声,甚至损伤鼓膜。对于圆形的异物切勿用镊子夹取,以免将异物反推入深处。应该用小钩子从异物后钩出。对昆虫等小动物,可先将豆油、酒精等滴入耳内,将小虫淹死后再用镊子取出。如果异物很深,应立即送医院检查治疗,切勿自行其事。

人体的听觉器官有哪些作用?

6. 怎么解析听觉系统?

听觉系统是对声音收集、传导、处理、综合的感觉系统,分为外周部分和中枢部分。
外周部分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和听神经,中枢部分是指听神经以上的所有听觉结构,有神经核、传导束及其连接组成。

7. 听器的听觉系统的结构

听觉系统由听觉器官各级听觉中枢及其连接网络组成。听觉器官通称为耳,其结构中有特殊分化的细胞,能感受声波的机械振动并把声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叫做声感受器。高等动物的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起集声作用;有些动物的耳廓能自由转动,便于“捕捉”声音。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鼓室、中耳肌、咽鼓管等结构,主要起传声作用。鼓膜是封闭外耳道内端的一层薄膜结构。声波从外耳道进入,作用于鼓膜,后者随之产生相应的振动。哺乳动物的听骨链是由 3块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杠杆系统,一端为锤骨柄,附着于鼓膜内面,另一端为镫骨底板,封盖在内耳的卵圆窗膜上,鼓膜的振动通过这一杠杆系统可以有效地传至内耳,鼓膜内为鼓室,听骨链及中耳肌都在其中。中耳肌又名耳内肌,有两块:鼓膜张肌的收缩通过牵拉锤骨而使鼓膜紧张,镫骨肌的收缩使镫骨固定,其作用都是限制声音向内耳的传导。咽鼓管(耳咽管)由鼓室通至咽部,平时关闭,吞咽和某些口部动作时开放,可使鼓室内的空气压力经常与大气压力保持平衡。内耳的一部分,司平衡,称前庭器官,另一部分能感受声音刺激叫耳蜗,是骨质外壳包着的管状结构,卷曲数圈(在人为两圈半)呈蜗牛状,故名。这一管状结构靠近镫骨底板的一端较粗,叫基部,另一端较细,叫蜗顶。耳蜗骨壳内有膜性结构分隔的3条平行管道,从基部伸到蜗顶,分别叫做前庭阶、鼓阶和蜗管(或中阶)。前庭阶和鼓阶在基部各有一窗,分别叫做卵圆窗(前庭窗)和圆窗,两窗都有膜。圆窗外为鼓室,卵圆窗则为镫骨底板所封盖。前庭阶和鼓阶在蜗顶处(蜗孔)通连,此两阶内充满淋巴液,叫外淋巴。蜗管夹在前庭阶与鼓阶之间,亦充满淋巴液,叫内淋巴。分隔蜗管与鼓阶的膜状结构叫基底膜。由感受细胞(声感受器),神经末梢及其他结构组成的声音感受装置就排列在基底膜上,叫螺旋器或柯蒂氏器。若把卷曲的耳蜗拉直,从其横切面看,基底膜、螺旋器以及相邻结构。声音感受细胞是排列整齐的3行外毛细胞和1行内毛细胞,由支持细胞支撑,安置在基底膜上。毛细胞上端有许多很细的纤毛,其毛梢与螺旋器上方的盖膜相连。支配毛细胞的神经由位于耳蜗纵轴(蜗轴)处的螺旋神经节发出。螺旋神经节的神经细胞的另一轴索构成听神经,沿蜗轴走出,穿过颅骨入脑干。听觉各级中枢间的传导通路颇为复杂。哺乳动物的第1级听中枢是延髓的耳蜗核,它接受同侧的听神经纤维。从耳蜗核发出的神经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小部分在同侧,在上橄榄核改换神经元或直接上行,组成外侧丘系,到达中脑四叠体的下丘,从下丘发出的上行纤维及小部分直接从上橄榄核来的纤维终止在丘脑的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束上行散开成放射状,叫听放线,终止于大脑听皮层,是听觉最高级的中枢。

听器的听觉系统的结构

8. 与听觉有关的结构是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1)与声波传有关的结构组织是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
  (2)将声波的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的结构是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
  (3)形成听觉的具体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答案为:(1)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2)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
  (3)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