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024-05-14 13:27

1. 试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本文着重分析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并将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在此期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分别为25.5%,28.7%和42.6%,比重逐年上升。国防支出占比分别为41.1%,43.1%和33.6%;相对而言,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总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30%之间。
可见,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心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这跟当时我国的国情和状况是相吻合的。
(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从1953年到1976年增长了近四倍,其中各类支出数额也同步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在“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1354.8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收入计划1309.41亿元的103.47%。
五年财政总支出为1345.6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支出1286.06亿元的104.63%,整个去年计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9.2亿元,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三)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规模依旧呈扩大趋势,且短短十三年就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之多。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
(四)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根据已有数据,从1992年到2014年,财政支出规模明显扩张数倍。1992年到2005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九倍,而后在短短十年内又扩大近十倍,我国财政的支出规模不但逐年增长,而且增长率很高,规模扩张很大。
变化的原因
自20世纪以来,政府规模的增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备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外学者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对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国内对财政支出研究较为系统的最早见王雍军的《中国财政支出实证分析》,他从公众需求和官僚拉动两方面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的政府和财政职能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变化。
下面,本文将从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视角来分析近六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的变化原因。
1、过渡型财政(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从战时状态开始走向和平年代,国家的主要任务由解放战争转向经济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由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时财政转变为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过渡型财政,是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尽力恢复经济建设的一种财政模式。
2、生产建设型财政(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生产建设型财政中,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首要地位。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财力的安排主要放在经济建设方面,与其他方面的支出悬殊甚大;第二,工业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
第三,财政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放松。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过度放权,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虽然财权重新集中,但集中程度并没有恢复到建国初期。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财政权限下放的程度更大。
3、分灶吃饭型财政(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党工作中心进入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设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转变,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总体上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分灶吃饭型财政,这种财政模式是一种从计划经济下的财政向市场经济财政过渡的一种财政形态。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经济体制的选择;三是政府经济干预政策。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就政局是否稳定而言,一国发生的战争或冲突等事件会导致财政支出规模异常扩大。
就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其影响也是较为明显。如果一国政府的行政机构过于臃肿,必然会导致行政经费的增多,反之,就会节约经费支出。
(3)社会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社会因素众多,且较为复杂。人口数量、文化背景、宗教习俗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试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 试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本文着重分析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并将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在此期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分别为25.5%,28.7%和42.6%,比重逐年上升。国防支出占比分别为41.1%,43.1%和33.6%;相对而言,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总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30%之间。
可见,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心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这跟当时我国的国情和状况是相吻合的。
(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从1953年到1976年增长了近四倍,其中各类支出数额也同步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在“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1354.8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收入计划1309.41亿元的103.47%。
五年财政总支出为1345.6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支出1286.06亿元的104.63%,整个去年计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9.2亿元,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三)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规模依旧呈扩大趋势,且短短十三年就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之多。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
(四)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根据已有数据,从1992年到2014年,财政支出规模明显扩张数倍。1992年到2005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九倍,而后在短短十年内又扩大近十倍,我国财政的支出规模不但逐年增长,而且增长率很高,规模扩张很大。
变化的原因
自20世纪以来,政府规模的增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备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外学者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对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国内对财政支出研究较为系统的最早见王雍军的《中国财政支出实证分析》,他从公众需求和官僚拉动两方面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的政府和财政职能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变化。
下面,本文将从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视角来分析近六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的变化原因。
1、过渡型财政(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从战时状态开始走向和平年代,国家的主要任务由解放战争转向经济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由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时财政转变为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过渡型财政,是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尽力恢复经济建设的一种财政模式。
2、生产建设型财政(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生产建设型财政中,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首要地位。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财力的安排主要放在经济建设方面,与其他方面的支出悬殊甚大;第二,工业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
第三,财政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放松。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过度放权,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虽然财权重新集中,但集中程度并没有恢复到建国初期。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财政权限下放的程度更大。
3、分灶吃饭型财政(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党工作中心进入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设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转变,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总体上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分灶吃饭型财政,这种财政模式是一种从计划经济下的财政向市场经济财政过渡的一种财政形态。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经济体制的选择;三是政府经济干预政策。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就政局是否稳定而言,一国发生的战争或冲突等事件会导致财政支出规模异常扩大。
就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其影响也是较为明显。如果一国政府的行政机构过于臃肿,必然会导致行政经费的增多,反之,就会节约经费支出。
(3)社会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社会因素众多,且较为复杂。人口数量、文化背景、宗教习俗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3. 试述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代表性理论,并分析其在现实中的体现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问题做出以下解答:(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在此期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分别为25.5%,28.7%和42.6%,比重逐年上升。国防支出占比分别为41.1%,43.1%和33.6%;相对而言,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总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30%之间。可见,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心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这跟当时我国的国情和状况是相吻合的。(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从1953年到1976年增长了近四倍,其中各类支出数额也同步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在“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1354.8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收入计划1309.41亿元的103.47%。五年财政总支出为1345.6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支出1286.06亿元的104.63%,整个去年计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9.2亿元,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三)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规模依旧呈扩大趋势,且短短十三年就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之多。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 解答完毕,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摘要】
试述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代表性理论,并分析其在现实中的体现【提问】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问题做出以下解答:(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在此期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分别为25.5%,28.7%和42.6%,比重逐年上升。国防支出占比分别为41.1%,43.1%和33.6%;相对而言,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总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30%之间。可见,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心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这跟当时我国的国情和状况是相吻合的。(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从1953年到1976年增长了近四倍,其中各类支出数额也同步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在“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1354.8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收入计划1309.41亿元的103.47%。五年财政总支出为1345.6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支出1286.06亿元的104.63%,整个去年计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9.2亿元,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三)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规模依旧呈扩大趋势,且短短十三年就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之多。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 解答完毕,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回答】

试述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代表性理论,并分析其在现实中的体现

4. 财政学作业(简答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特殊性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 .96%,1995年降到最低点11.6%,以后逐渐上升,2002年上升到21.4%。2008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21.6%,
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以瓦格纳提出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作为依据,认为1978—1996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财政支出规模应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实际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因而是不合理的(赵志耘,1998);另一种观点以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认为1978—1996年间,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实际增长比GDP实际增长速度慢,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摆脱对财政支出增长的依赖,开始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因而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是合理的(赵杰,1999)。

我们认为,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不规范,从而导致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存在,因此,必须结合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判断:1.小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1978—1995年间不断下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下降太快;又有其不合理性的一面,1996年不断上升是合理回归。这是因为1978年开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大。市场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国有经济之外的非国有经济(包括私营、个体、联营、外商投资经济等)的快速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承担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本应由财政承担的一部分职责,从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财政承担职责范围就逐渐缩小,这样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仅限于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领域。因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不断缩减,财政支出规模随之下降,并且与财政支出规模下降相伴随的是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因此财政支出规模下降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从财政支出规模的最低限度——维持政府最基本的职能的实现角度看,我国一般社会公共需要必要量占GDP的比重1978--1996年间从20.69%下降到18.66%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杨斌,1998),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最低限度应该在20%左右。然而,我国以往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则从1985年的22.36%下降到1995年的最低点11.6%,这表明在此期间我国政府集中分配的预算内财政支出资金连维持政府最基本职能实现的资金需求都保证不了,小口径财政支出规模下降太快又有其不合理的一面。1996年以后小121径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回升,2002年已达到21.4%,应该说是合理回归。 

 
 
望采纳

5. 运用财政支出理论分析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在此期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分别为25.5%,28.7%和42.6%,比重逐年上升。国防支出占比分别为41.1%,43.1%和33.6%;相对而言,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总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30%之间。可见,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心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这跟当时我国的国情和状况是相吻合的。(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从1953年到1976年增长了近四倍,其中各类支出数额也同步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在“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1354.8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收入计划1309.41亿元的103.47%。五年财政总支出为1345.6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支出1286.06亿元的104.63%,整个去年计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9.2亿元,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三)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规模依旧呈扩大趋势,且短短十三年就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之多。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四)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根据已有数据,从1992年到2014年,财政支出规模明显扩张数倍。1992年到2005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九倍,而后在短短十年内又扩大近十倍,我国财政的支出规模不但逐年增长,而且增长率很高,规模扩张很大。变化的原因自20世纪以来,政府规模的增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备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外学者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对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国内对财政支出研究较为系统的最早见王雍军的《中国财政支出实证分析》,他从公众需求和官僚拉动两方面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的政府和财政职能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变化。下面,本文将从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视角来分析近六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的变化原因。1、过渡型财政(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从战时状态开始走向和平年代,国家的主要任务由解放战争转向经济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由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时财政转变为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过渡型财政,是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尽力恢复经济建设的一种财政模式。2、生产建设型财政(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在生产建设型财政中,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首要地位。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财力的安排主要放在经济建设方面,与其他方面的支出悬殊甚大;第二,工业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第三,财政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放松。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过度放权,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虽然财权重新集中,但集中程度并没有恢复到建国初期。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财政权限下放的程度更大。3、分灶吃饭型财政(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党工作中心进入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设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转变,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总体上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分灶吃饭型财政,这种财政模式是一种从计划经济下的财政向市场经济财政过渡的一种财政形态。

运用财政支出理论分析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6. 论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①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的财力保证;
②政治性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等都会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大小。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福利经济学通过效用最大化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运用到政府公共用品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量,如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物品的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分析研究财政支出规模。我国近年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采取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都是从微观管理入手,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控制财政支出规模而采取的有效办法。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1-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7.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原因?

2021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都将稳步提高,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需要保持适度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在扩需求、调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1、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坚持以收定支的基本原则,运用零基预算理念科学核定支出。中央本级要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精简机构人员,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2、支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科研创新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快提升科研技术水平,需要财税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补足产业链短板。此外,对于传统企业进行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加快建设重点领域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提高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资本、资源向战略关键领域聚焦,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3、是推动“新基建”投资在扩大短期投资需求的同时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可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也具有较强的经济带动作用。要支持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注意避免重复建设,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建设。4、完善中西部等地区、中心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交通系统设施还较为落后,中心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投资建设需求。要完善中西部等地区、中心城市群以及铁路、公路与水运、机场、水利等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5、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针对性地增加脱贫攻坚、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三农”、托幼养老等方面的财政投入。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用好就业补助和失业保险资金,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和再就业服务。继续加大扶贫、社保、教育、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等投入,力保提升民生保障水平。6、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完善乡村振兴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和机制,强化耕地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产品补贴与收储机制。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原因?

8. 试述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关系也愈加复杂,由此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要求建立司法组织,这样就需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此为政治因素.【摘要】
试述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征【提问】
您的问题已收到,打字需要一点时间,还请稍等一下,请不要结束咨询哦,您也可以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以便我更好为您解答[开心]【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关系也愈加复杂,由此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要求建立司法组织,这样就需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此为政治因素.【回答】
如果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还请给个赞(在左下角进行评价哦),期待您的赞,您的举手之劳对我很重要,您的支持也是我进步的动力。如果觉得我的解答还满意,可以点我头像一对一咨询。最后再次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爱你]【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