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到底是不是"颠覆性创新

2024-05-18 22:59

1. 特斯拉到底是不是"颠覆性创新

依据《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中的理论分析,特斯拉不是颠覆性创新。
在《创新者的窘境》第十章,颠覆性创新之父克里斯坦森专门分析了电动汽车。书中明确建议,电动汽车应避开主流汽车厂商所面对的主流市场,应尽可能切入主流汽车厂商都不重视的低端市场。
这与特斯拉的做法完全相反。特斯拉不仅直接进攻主流市场,而且还是主流市场中的高端市场。这是奔驰宝马等汽车巨头都高度重视的市场,竞争高度激烈。克里斯坦森也分析了,如果直接进攻主流市场,电动汽车将会遭遇的重重挑战。

扩展资料
特斯拉最新预测-特斯拉2021年销量有望达30万:
特斯拉进入主流纯电动SUV市场,将在中国开始销售“SEXY”组合全线产品。具体而言,Model S和Model X价格过高,受众范围有限;而Model 3和Model Y是最主要的两款走量车型。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1.16万辆。而前11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含纯电动和SUV)的累计零售销量为90.48万辆,特斯拉Model 3单一车型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12%。特斯拉也因此成为了2020年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SUV在中国市场非常受欢迎。Model Y在中国可能会卖的比Model 3更好,特斯拉今年的销量有望达到30万辆。”1月2日,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低价杀入SUV市场的Model Y ,将对汽车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成为2021开年整个汽车产业都在关注的热点话题。

“价格是Model Y的最大优势,它是直接与BBA(奔驰、奥迪、宝马)的燃油车竞争的。”崔东树表示。

特斯拉到底是不是"颠覆性创新

2. 特斯拉能成为颠覆者吗

特斯拉已然成为了颠覆者。未来一定会走的更好。会带动整个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特斯拉致力于用最具创新力的技术,加速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特斯拉在技术上为实现可持续能源供应提供了高效方式,减少全球交通对石油类的依赖;通过开放专利以及与其它汽车厂商合作,大力推动了纯电动汽车在全球的发展。
与此同时,特斯拉电动汽车在质量、安全和性能方面均达到汽车行业最高标准,并提供最尖端技术的空中升级等服务方式和完备的充电解决方案,为人们带来了最极致的驾乘体验和最完备的消费体验。特斯拉汽车公司生产的几大车型包含Tesla Roadster、Tesla Model S 、双电机全轮驱动Model S、Tesla Model X 。

3. 特斯拉再次道歉,特斯拉的性能有何需要改进的地方?

特斯拉的性能有何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的来说特斯拉的性能是不错的,他们的性能可以,但是性能并不等于安全性,大部分网友觉得特斯拉需要改进一下自己实验室测量相应技术的方法,而不是说他们的车子动力性等方面的东西。
网上反映出来的好多消息就是关于特斯拉的基本都是刹车失灵或者自动驾驶之类的有问题,这反应的都是汽车的电子程序问题,基本上他们的硬件没有太大问题,你没有听说过汽特斯拉汽车行驶的车辆大量爆胎,或者说发动机不给力,或者说电瓶续航不行,你基本上这方面的消息很少,都是关于电子程序的这些东西它不属于传统的汽车制造领域的东西,这是没有办法非常准确的去甄别问题到底在哪儿的。
这包括之前特斯拉开始失灵的这个问题,比如说刹车不管用,好多业内人士反映,他这个刹车不管用,不是因为刹车的这个系统不好,而是因为刹车的时候他的电子控制代码有问题,你踩第1下的时候下不去,他的刹车油供不上压力太小了,你必须踩第2脚,踩了一次之后抬起来再踩第2脚才可以正常供油,它才能够恢复正常的制动,而且这个还是随机出现的。
反正网上好多声音是这么反应的,据说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这个电子代码有bug,说白了就是你单凭自己的人力不靠制动的液压油的情况下,你不可能凭自己一脚的力量把汽车刹住,你,想你得多大的力量啊,你站起来踩,你没有那么大力量啊,所以你给的力量只是一个方向而已,就是让汽车收到这个信号,然后液压制动发挥作用才能够让这个汽车刹车下来。

特斯拉再次道歉,特斯拉的性能有何需要改进的地方?

4. 机构:特斯拉越来越像苹果,为何出此言论?

特斯拉越来越像苹果,主要体现在它进入国内市场和苹果一样会引起鲶鱼效应,还有其软件方面的实力和消费者方面的体验。
一、就像苹果进入国内市场一样,能引起鲶鱼效应。特斯拉进入国内市场能像苹果当初进入中国市场一样,能引起鲶鱼效应,它给用户呈现出来的体验让人感觉非常安全和智能化。如果没有特斯拉,国产汽车品牌就会安于现状,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进步空间,但是有了特斯拉进来,国内企业就能看到自己的短板了,特斯拉带动国内公司更有活力。市场是大鱼吃小鱼的生存方式,如果不做大做强,就等着被吃吧。

二、软件实力出彩。特斯拉越来越像苹果,还体现在他的软件业务,软件会是其商业模式核心组成部分。从特斯拉的财务数据上可以看出特斯拉的软件和科技属性,特斯拉不仅限于在造车,嵌入生活中的场景也越来越多,软件和其他科技产品会被更多地研发出来,也许不久的将来特斯拉就像当年的苹果一样能带动时代的升级。

三、消费者体验。特斯拉越来越像苹果,当然特斯拉不止把智能手机生态复制到了汽车产业,更令人期待的是自动驾驶成熟后其带来的商业模式颠覆。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成熟,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特斯拉的消费者体验也像苹果一样,在大家心目中的口碑越来越好,销量不断上升,进入10月份以来,特斯拉已经连续两次降价,大家对其降价毫无抵抗力,虽然也有吐槽,但每年销量还是蹭蹭蹭地上涨,说明消费者体验的口碑很好。

总而言之,特斯拉还是上升阶段,未来可期。

5. 特斯拉公布所有专利,为什么还难以被超越?

特斯拉宣布将开放超级充电站系统设计专利,在国内引起复杂的反应,有专家认为“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标准不仅和中国的不一样,和美国、欧洲的标准都不一样。这是它发展的最大难题。马斯克此次开放专利是倒逼之举,以开放专利来抢夺行业标准。”
也有人认为:商业世界哪有什么活雷锋?“目前特斯拉也仅是宣布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过很肯定的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无私地把自己的核心技术贡献出来。”


还有人认为,特斯拉开放专利客观上会加速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降低行业壁垒,但将会加强而不是削弱特斯拉的领导地位。
更有人认为:一旦专利被其他汽车企业使用,非专利部分技术转让的商业利益巨大。
美国媒体报道称,马斯克重申“特斯拉很乐意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共享超级充电网络,但是车辆需要满足超级充电器的标准,还要求汽车制造商接受我们不收取充电费用的商业模式。”这就是说,采用特斯拉充电技术,就要“削足适履”,改变电动汽车本身的技术,更不要说谁能接受免费充电的模式。中国电动车产业已初具规模,多家骨干企业的产品已批量上市,产品标准已成固定模式,未来将依靠自己的力量实施市场的快速推广和周到的充电服务,因此不会在充电等方面受制于人。

但是,这一情况的形成,也有客观原因。随着电动汽车的浪潮兴起,各个国家也开始制定电动汽车标准和充电标准,但一般晚于特斯拉技术应用。2009年,特斯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品技术体系和充电技术体系。2012年开始按照自己的充电技术标准大规模建设超级充电站。
特斯拉此前在中国的项目推广没能获得国家电网的支持。自建充电站和充电桩,只能将自己与中国这个社会化新能源市场隔离和封闭起来,未来产品销售规模越大,距离中国新能源社会就越远,无法融入其中,成本高、推进难,难免陷于孤立。技术标准与各国的“国标”不一样,马斯克只能面对两种选择:一是改变自己的标准,放弃十年的技术积累,与“国标”一致;二是拉拢其他企业,形成市场标准,对抗“国标”。
特斯拉在北美已经开设的97座“超级充电站”,确保车主可以从东海岸一路开到西海岸,这些站采用太阳能发电。其实采用太阳能供电是电动车最理想的模式。如果采用火力发电方式供电,电动车就很起到环保效果。

也有人认为,特斯拉专利并不是没有积极意义。中国充电站建设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据报道,深圳的充电站每年亏损额达1300万元人民币,如果采用特斯拉专利技术,有效控制充电站建设和运行成本,可以保证充电设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技术和电池控制技术是值得汲取的,不会所有的企业都对这些唾手可得的专利技术无动于衷。随着特斯拉的本地化生产、充电设施与各企业共享,以及所有专利免费开放等组合拳联动,相信一般的企业很难抵挡。但是,特斯拉并没有表示要开放电池控制技术。

特斯拉公布所有专利,为什么还难以被超越?

6. 引入特斯拉是谁推动的

引入特斯拉是上海市政府推动的。



特斯拉品牌进到中国并不是引入,是以外商独资汽车厂商方法进到中国,和上海政府签署办厂协议书,把工厂基本建设在上海临港经济开发区,需符合条件是,五年内项目投资,三年内进行国内生产制造的100%。
特斯拉知名品牌创立时间?创立时间2003年7月1日,总公司部位在国外帕洛阿,是一家纯电动车及其能源集团,品牌形象定位是留念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如今早已是上市企业。除开生产制造纯电动车以外,还生产制造储能技术机器设备和太阳能发电版,产品类别丰富多彩,在中国存有着工厂。
特斯拉品牌在中国是合资企业吗?并并不是合资企业,是全部由特斯拉品牌个人独资创立,没有和中国一切一个生产商有协作,并不像奇瑞路虎,长安福特,一汽丰田一样。在车子尾端,标志为特斯拉。但并不危害汽车的选购,应用和市场销售。
此次特斯拉Model 3国产,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供应商的影子,也就是说,通过引入特斯拉,从而可以最大化的提升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供货体系,从而提升整体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当然,一些关键技术,如上面提到的自动驾驶Autopilot和BMS技术,还有就是特斯引以为傲的超级充电技术,基本都是特斯拉自研,国内供应商也可以积极开展和特斯拉的合作,并积极布局这块领域,从而进行相应技术储备。

7. 特斯拉的“顽疾”

 老实说,此刻对于特斯拉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的印象,正在变得愈发复杂。一方面,不得不感叹其市值成功超越丰田,跃居世界第一的不易。同时,刚刚过去的5月,国产Model 3在中国市场再次“破圈”,销量达到万辆看齐奔驰、宝马、奥迪等一众豪华品牌传统燃油车型。
   
   但是另一方面,特斯拉却在用各种各样的负面案例,接连不断地展现出自身“顽疾”,并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一半天使,一半恶魔”,成了对特斯拉颇为恰当的形容。而就在几天之前,一辆特斯拉Model 3所引发的严重交通事故,再次使该品牌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偶发还是通病? 
   近日,一张特斯拉Model 3起火后被烧成“空壳”的图片,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与发酵。最终,在了解多方具体情况后得知,该事故发生于江西南昌,车主称他像往常一样驾驶车辆行驶在红谷滩新区赣江南大道,途经国体中心时,车辆突然自动提速至127km/h。
   
   在此期间,车主并未打开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全程处于人工控制状态。突然加速期间,车主曾多次踩下制动刹车,但是并没有任何效果,只能一路闯过交通信号灯并连续躲避 社会 车辆。而车辆失控的总里程达到了8km,一直行驶到赣江南大道的尽头,撞上土堆后翻至路旁草地上。
   车辆翻停后,司机从驾驶位艰难爬出,身体多处受到不同程度的伤。而车辆由于变形严重,十分钟后发生自燃。随后,消防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对明火进行了及时扑救,伤者则被送往就近医院治疗。
   同时,疑似车主亲属的相关人员也在网络之中证实了事故属实,并晒出伤者的诊断报告,显示其腹部受到撞击后出现大量积血,并且该家属也联系了特斯拉官方,谋求说法。
   
   事故发生3天之后,特斯拉正式做出回复:“已于第一时间处理此事,根据特斯拉的车辆设计原理,刹车失灵车辆自己加速的可能性非常小。建议等政府部门根据车辆数据做出结论后,再下判断。”对此,部分网友也对事故是否为“自动提速,刹车失灵”所造成,产生了巨大疑问。因为即使车辆突然加速,机械刹车系统一同失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估计还是由于驾驶员不当操作造成。
   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特斯拉除本次事故外,还发生了多起类似事故,Model 3的质量肯定存在问题。平心而论,对于这样的争议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每当特斯拉陷入负面风波,观点的对峙就从未平息过。至于造成如此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特斯拉每次处理与善后时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态度。
   
   其实,进入2020年后当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特斯拉意外加速”的关键语句,显示出的相关类似事故绝非上述一起。早在今年1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曾表示,针对特斯拉三款车型可能会发生意外加速的隐患,已经开始着手调查。
   因为根据独立投资者Brian Sparks提交的一份请愿书显示,由于意外加速特斯拉这123辆不同款式的车型,共造成了110起事故,导致52人受伤,而且设计缺陷还有可能波及2013-2019年间生产的50万辆电动车型。随后,特斯拉发布公告否定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这份请愿书是完全虚假的,是做空者对其的抹黑。我们分析了我们了解到的每一级车辆意外加速事件的驾驶数据,结论是,特斯拉 汽车 在所有实践中都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也就是说只有当驾驶员让 汽车 加速时, 汽车 才会加速,当驾驶员踩下制动后,车辆会正常减速或停止。事实上,几乎每款 汽车 都会发生因驾驶者错踩踏板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虽然特斯拉并不认同其车辆存在安全隐患,但是持续发生的相关事故,还是让我们不禁反问,如此问题究竟是偶发还是通病?难道所有事故都是驾驶者操作不当所造成的?
   
   不可否认,在整车电子架构、自动驾驶系统、电池能耗管理、综合续航表现等方面,特斯拉的确成为了当下领先的头部车企。但是请别忘记,身处“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下,车辆冗余的安全性永远才是第一要素。有时过于激进或许能够取得一时的领先,可谁都无法保证不会被副作用“反噬”。
    “底线”不容有失 
   如果说“意外加速”究竟是偶发事故还是长久通病,仍未彻底“坐实”,那么特斯拉被诟病许久的较差装配工艺,已然成为了其最大的“顽疾”。近日,有外媒报道,特斯拉向本土用户交付的Model Y存在“重大缺陷”,问题集中在车辆安全带松垮、后排座椅出厂时未固定等。而这位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车主,5月准备提车后发现了上述无法忍受甚至略显荒唐的问题,直接拒绝签字提车。
   
   并且更加令人感到费解的是,根据特斯拉的购车合同,客户在购买新车后如果因为质量问题选择退车,则在一年内不得再购买同一型号同一版本的特斯拉车型。如果特斯拉怀疑客户的退车行为不当,则特斯拉所有的车型对该客户禁售一年,该合同条款不仅适用于北美市场,同时也适用于欧洲市场。
   此外,位于社交平台搜索类似案例,便会发现Model Y因为装配质量较差所引发的负面案例层出不穷。内饰面板上清晰可见的手印、车门密封胶条的接缝不均、车漆轮毂出现刮痕,对于一款售价超过5万美元的车型而言,这确实不可思议。
   
   而特斯拉装配细节方面的瑕疵,也不局限于海外车型身上。众所周知,今年1月7日国产Model 3正式交付之时,行业中“国产版本装配细节与质量要好于进口版本”的声音不断涌现。但是就现状而言,这样的判定或许过于武断。因为从部分国产车主的反馈来看,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
   更加令人诧异的是,每当有车主对外反映出特斯拉相关产品的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之时,总会收到其他用户的辩解甚至质疑。他们坚定地认为特斯拉的首要身份是一家“ 科技 公司”,其次才是一家“车企”。所以不必纠结于细节方面的缺失,超前的 科技 配置与优秀的产品体验更为重要。
   看到这里不禁想说,如此观点或许只能证明这群人的“价值观”已被特斯拉彻底带偏。因为一部能够合法上路行驶的 汽车 ,无论任何品牌,无论你的产品长板有多么优秀,严格的质量把控与装配细节,加之冗余的安全性,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特斯拉作为一家成立17年的车企,还会出现种种略显“讽刺”的错误,再次印证其“顽疾”之深。
   文/崔力文
   ---------------------------------------------------------------------------

特斯拉的“顽疾”

8. 特斯拉竞争对手CEO:他们的领先优势在不断扩大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电动 汽车 初创公司Lucid Motors CEO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日前表示,就电动 汽车 技术而言,特斯拉仍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正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在过去动荡的几年里,特斯拉让乐观的分析师看到了相信的理由,也为唱衰者提供了质疑的证据。不可否认,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正在完成传统 汽车 制造商要做但未能做到的事情,即让电动 汽车 变得酷起来。但同时,特斯拉也是一家缺乏经验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守派(传统 汽车 厂商)也会迎头赶上。
  
 在特斯拉观察人士试图理解,该公司股价如何、以及为何在三个多月内上涨了两倍之际,一些分析师和马斯克的竞争对手们也在事后猜测,传统 汽车 厂商可能很快迎头赶上。
  
 但美国电动 汽车 初创公司Lucid Motors CEO罗林森周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们普遍认为,就电动 汽车 技术而言,特斯拉仍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他们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正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这一赞誉与世界最大 汽车 制造商大众 汽车 CEO赫伯特·戴斯(Herbert Diess)近期的言论相一致。1月22日,特斯拉市值超越了大众 汽车 。在不到两周后,本周一收盘时,特斯拉市值达到1406亿美元,比大众 汽车 高出约500亿美元。
  
 上个月,大众 汽车 CEO戴斯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告诉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称:“ 汽车 将成为最重要的移动设备。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就能理解特斯拉在分析师的眼中为什么这么具有价值。”此外,戴斯还补充说,大众 汽车 没有被视为 科技 类公司。
  
 事实上,罗林森在2013年加入Lucid Motors之前,曾是Model S的首席工程师。但他也不是一直对特斯拉持乐观态度,甚至还贬低过他前雇主的产品。
  
 但随后不久,马斯克就在羽翼未丰的美国电动 汽车 市场建立了压倒性的领先地位。在欧洲,Model 3还成为了欧洲最畅销的 汽车 之一。在中国,特斯拉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建造了第一家海外工厂,并于上月开始交付当地生产的轿车。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他们在电池和电动 汽车 技术方面相当领先。特斯拉已经从之前的‘ 汽车 股’转变为‘ 科技 股’。”,也就是与亚马逊、苹果和谷歌相提并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