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为重申不造车,让小康大跌,长安、北汽蓝谷直接跌停?

2024-05-14 05:22

1. 为什么华为重申不造车,让小康大跌,长安、北汽蓝谷直接跌停?

华为一直强调不造车,它要做的是 汽车 行业的安卓。如果它自己造成,就会跟合作伙伴构成同业竞争,合伙伙伴就不会用它的部件和平台了。在电动 汽车 领域,已经有特斯拉遥遥领先,就像手机里的苹果,要挑战特斯拉的地位,采用 汽车 领域的安卓这样的路线更容易成功,这已经有安卓的成功为证。
    
 华为作的是“HUAWEI Inside”,从没有说造车。
  
 昨天华为高管的发言其实很让人意外,他一句话让这三家公司股份接连下跌,损失高达1,300亿元。实在不能想象到一句话竟然引起这么大的震动。
  
 华为现在的业务重心确实发生了偏移,手机业务这一块相当的凋零,那只能转向其他方向,对于造车这件事情,华为一再强调。目前来说华为应该也不会自己造成,他只是为车企提供自己的智能解决方案。
  
 华为高管的这一番言论可能是无心之几,因为它内部确实是这样讨论的,华为现在的中心应该是生态系统的大件,鸿蒙系统在下个月的2号就正式与消费者见面,他现在主要的目标是让他的生态快速各个角落,年底鸿蒙系统的装机量能够达到3亿台。
  
 这三家 汽车 公司的股份其实也是靠华为在之前与他们合作的品牌之中成长起来的。我相信这番话一定是无心之过,毕竟和他合作的公司已经达成了长久的合作意向。
  
 长安跌停跟华为不造车信息关系不是特别大,华为一直都在强调不造整车,这样可以避免与整车厂商进入直接竞争,而作为智能 汽车 零配件或是平台的制造商来说,又可以分得很多厂商的利润,何乐而不为?
  
 很有“幸"上周高位追进长安 汽车 ,当时看好的是华为的智能化的加持,但周一跌停前割肉跑掉了,对长安跌停个人心理是因为长安 汽车 大股东减持信息,从各方信息混淆华为造车,合作造车信息,拉高股价,接着减持,个人觉得里面绝对有厂家大股东舆论操控嫌疑,作为个人投资者来说,这种嫌疑的存在,让这个品牌的投资可信度大打折扣,才是跌停的主要原因。
  
 华为已经是全世界第一的手机制造商,专利第一。能够自己研究并生产3纳米级手机处理器芯片完暴高通骁龙888芯片,有自己更加厉害的鸿蒙系统吊打谷哥安卓12。华为的智能 汽车 秒杀特斯拉,将彻底让国产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 汽车 技术领域无敌手,华为在通信和信息技术方面是权威。小康,长安,北汽这些传统造车企业在世界 汽车 领域还是处于低端,应该引进华为改变其发展方向,站上新能源 汽车 无人驾驶的新平台,弯道超车。
  
 股市炒概念比较多,看好的人多就必涨,觉得华为会让这三个公司带来好的机遇,产生投资价值。既然华为官方发布了不造车,那网传消息又成了谣言,不实,是利空消息。投资者资金大量流出,势必直线下跌。
  
 听华为的,容易疯
  
 股市是个讲故事割韭菜的地方[捂脸]

为什么华为重申不造车,让小康大跌,长安、北汽蓝谷直接跌停?

2. 华为“造车”拨云见日,北汽蓝谷率先下线合作量产车型

 当新能源 汽车 的故事讲了十多年,凭着清晰的故事逻辑和可行的商业模式,往往就能得到资本青睐。
   时至今日,新能源 汽车 行业早已完全揭开面纱,对于任何故事,资本并不只想获得一个关于长期目标的故事,更希望通过一些准确信息(短期策略、财务情况、产品进展、人员配比)来判断结果。
   比如,针对现在备受瞩目的智能驾驶之争,多方关注的焦点已从车企的远景布局,转向实际量产,毕竟只有当产品到达市场,才算迈出第一步。
   于是,很多人特别关注近期的一个消息:有100台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产线验证车下线。
   新车下线并不算是大新闻,更何况只是产线验证车,这100台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究竟有何意义?
    集中落地,华为技术告别概念阶段 
   今年的新能源 汽车 行业一直延续增长势头,并出现了一块“新战场”——华为、百度、苹果等 科技 巨头纷纷布局造车,目的是逐步推出搭载更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电动新车。由此 科技 加持,新能源车的智能化成为未来的投资主线。
   其中,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受到较高关注。由于不直接参与造车,华为便通过自身技术与车企合作。包括广汽集团、长安 汽车 、北汽蓝谷在内的一系列合作者,与华为陆续推出合作车型。
   此前提及的100台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即华为和北汽蓝谷联合推出的车型。
      在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上,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作为重点车型亮相。该车是全球首款搭载鸿蒙OS系统和3颗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也是首款搭载华为高阶自动驾驶ADS系统的量产车型。
   重点是,这是首款实现量产的华为元素智能车型。北汽蓝谷在稍早前披露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期间,与华为联合开展的项目正在持续推进,旨在保证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在下半年实现量产。
   据了解,北汽蓝谷和华为在合作之初,就将产品标准设置得高于行业标准,使产品安全性普遍高于行业。至于这种高端车型,离不开大量渐进式的验证工作。
   这种验证工作涉及数据安全、硬件质量等多维层面,工作量繁重,至8月31日,100台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产线验证车下线,即将全面公开道路测试。据悉,今年10月还将有一批产线验证车下线,意味着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生产线已经趋于完善,今年第四季度可以开展小批量产交付。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智能驾驶格局远未确定,仍有众多潜在新入局者,但在短时间达到量产水平的车型不可小觑,至少它拥有在市场中的先发优势。
    量产背后的“大动作” 
   在智能驾驶之争中,华为、百度、苹果等 科技 巨头输出了技术,而传统车企也在加速转型。选择合作者时, 科技 巨头往往看重两点:造车能力和搭载智能技术能力。
   造车能力方面,北汽蓝谷在今年集中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在成都车展上,极狐展台的参观者多会提及不久前的一次“碰撞测试”。
   在一个业内平台举办的“碰撞测试”中,极狐表现出的强耐碰撞性,让更多消费者意识到,新能源 汽车 的安全性能并不由某一个部件决定,而源自体系化的安全设计。
   比如说,为保证极狐的安全性能,北汽蓝谷对其全系列产品采用了钢铝混合的车身结构,在有效降低车身总质量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产品的刚性。在“笼式框架”的整体结构基础下,产品车身A、B柱及门槛等关键位置使用超高强度热成型钢,提高车体承受碰撞的能量,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这款高安全性产品就是极狐阿尔法S,集中反应了北汽蓝谷的造车能力,这也是华为与之合作的重要因素。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的产生,正基于此高度契合。
   事实上,北汽蓝谷在近两年一直加速高端制造。透过2021年半年报可见,北汽蓝谷构建了BE11、BE22、BE21三个整车研发平台。其中,BE21正是制造极狐产品的平台,其涵盖了全新开发的高端智能、全冗余架构纯电动 汽车 技术,支持车型轴距从2.75米到3米的轴距拓展,支持L4级别智能驾驶,具备超级拓展、智能、交互、进化四大特色。
   在上述高端制造元素的发力下,消费者将在今年购买到华为智能驾驶技术产品,并在日常驾驶中深度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将在更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曾经,华为参与造车被业界寄予厚望;当前,首批华为元素的智能车即将量产;未来,能否有条不紊却兼具速度地实现量产,将成为资本判断智能车价值的重要标准。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

3. 北汽蓝谷巨亏损29亿,只因销量下滑所致?

10月29日晚间,北汽蓝谷(SH 600733)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9.22亿元,同比下降78.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亏损28.84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3.13亿元,同比明显扩大。

10月30日,北汽蓝谷盘中快速上涨,5分钟内涨幅超过2%。截止14时,报6.66元/股,较上一交易日上涨0.6%,换手率为1.97%,流通市值121.5亿元。

对于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北汽蓝谷在三季报中称,主要系公司销量同比下滑所致。
据北汽蓝谷的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公布的产销快报显来看,今年1-9月,北汽新能源合计销量为21086辆,同比减少78.57%。
分析师认为,曾连续7年成为国内纯电市场的第一名如今,北汽新能源销量暴跌八成,很大程度上和北汽新能源发展战略有关。据悉,起初在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而北汽新能致力于在网约车、出租车及出行市场大肆扩张,如今这部分市场已经逐渐饱和。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北汽新能源现在的销量困境,是汽车市场持续下行,加上新能源汽车补贴急剧大幅退坡,以及外资品牌、新势力、国内传统汽车企业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所致。这样的局面使得失去B端主力市场的北汽新能源路更加艰难。
另外,受宏观经济形势及上半年疫情因素影响,车市销量整体下滑。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为73.4万辆,同比下降17.7%。其中,9月份北汽新能源产量仅为221辆,销量为2245辆。
“内忧外患”如何破局?
不仅如此,在上市两年多的时间里,北汽蓝谷已经三次变更总经理。2019年2月1日,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离职,马仿列出任北汽新能源蓝谷董事、总经理。2020年7月24日,原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刘宇入主北汽新能源,任总经理。从数据上可以看出,频繁换帅对北汽新能源销量成绩没有太大起色。
在如此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北汽的高端品牌ARCFOX推出了旗下首款量产车型ARCFOX?αT。据悉,新车由北汽蓝谷联合麦格纳共同打造,已于10月24日上市。
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市场的需求已从工具需求向高品质出行的消费升级。有行业专家分析称,高端化一直是中国品牌市场突破的重点。未来中国品牌高端化线路会在纯电动车市场上越来越宽广。
从乘联会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市场高端化趋势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共销售32.9万辆,其中 A00?车型占比从 2017年的54.4%下降到2020上半年的15.0%,B级车占比从 2017?年的4.3%持续提升到2020上半年的27.3%。
但目前ARCFOX?αT的成绩尚未得到市场验证,同时高端车型向头部企业集中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如此看来,北汽新能源仍面临较大困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北汽蓝谷巨亏损29亿,只因销量下滑所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