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儒的介绍

2024-05-17 09:33

1. 牛玉儒的介绍


牛玉儒的介绍

2. 牛玉儒是怎样的人

  牛玉儒, 男, 蒙古族,1952年出生,辽宁阜新人
  牛玉儒
  “像一团炽烈的火,他总是激情地燃烧;像一面迎风的旗,他总是在呼啦啦地飘动;像一匹驰骋的骏马,他总是向绿色的前方飞奔……”

  在他人眼里,牛玉儒就是这样一位党的好干部。

  以火热的情怀对待人民群众

  牛玉儒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个蒙古族革命干部家庭,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包头市长、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等职。不论职位如何变化,他的心里总是装着人民群众的冷暖。

  2001年2月,牛玉儒在《内蒙古商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呼和浩特市一个贫困家庭欠了债,上初中的孩子面临辍学。他当即拿出1000元钱,对身边工作人员李理说:“你去找找这户人家,看看情况是否属实;如果属实,把钱给他们。就说是一个读者给的。”直到牛玉儒逝世,那家人也不知道钱是谁给的,因为李理只告诉他们“是一位好心人、一个读者给的”。

  去年农历腊月二十八,牛玉儒与呼和浩特市民政部门负责人踏雪走访贫困户,来到肢残老人孙震世的家。当得知孙家为供养上大学的女儿已欠下2万多元的债,而且一直没有争取到助学贷款的情况后,他当即带头并倡议随行的干部捐款。掀开米缸、解开面袋,看到孙家存放的米、面不多,也没有电视,牛玉儒随即指示民政部门负责人展开调查,尽快摸清全市所有家里没有电视的贫困户数,并拨出专项资金统一购买电视机,节前送到每家每户。临走时,他将3000元慰问金递到孙震世女儿的手中,并反复叮嘱她,要用这些钱好好置办年货,不要舍不得花。民政部门根据他的指示,赶在节前为全市近500户贫困户送去了电视机。

  作为市领导,如何更好地服务一方百姓?在他的倡导下,2000年11月18日,包头市政府热线“12345”和市长电子信箱同时开通。平时从不爱题词的牛玉儒破例为政府热线题了词:“要办,就一定要努力办好。”一个月后,他又到政府热线检查工作,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困难”。

  曾任包头市东河区河东街道办事处主任的廉朴回忆说:有一年包头下了一场大雨,东河区有十多套改制企业职工的房屋因地势低而被水淹了,居民们情急之中给政府热线打电话。牛玉儒特别重视,责成政府“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要解决这十多户居民的房子问题。如果你们实在办不了,一定要给我打电话。”并嘱咐要将处理情况向他汇报。

  多少年来,牛玉儒给与他素不相识的人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他的5个兄妹至今仍在通辽老家,其中两个妹妹和妹夫都下了岗,姑父在通辽火车站靠蹬三轮车维持生计。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安排或调动过工作。今年春节回家,他见到二妹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你的事儿我帮不上忙啊。”

  妻子谢莉说,与牛玉儒携手相伴25年,总是聚少离多,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5年。他生命最后的90多个日夜,竟是夫妻相守最长的日子。牛玉儒曾这样安慰谢莉:“请你多体谅我一点。等将来我退休了,一定在家陪你,给你做饭,干家务活儿……”

  呼和浩特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林絮果说:“牛玉儒勤政为民,深受干部群众的爱戴。今年8月14日他因病去世后,数以千计的市民自发吊唁。8月20日骨灰安放仪式那天,各界民众冒雨为他送行的场面感人至深,我永远都忘不了。”

  以“冲刺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

  牛玉儒常对他的同事们说:“我们必须以冲刺的状态迅速占领发展的制高点。”

  “冲刺状态”是西部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牛玉儒的精神特质与人生写照。

  1996年5月3日,包头发生6.4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这座年轻的工业城市造成巨大破坏。包头市基础设施建设本来就有太多的“历史欠账”,加上地震的破坏,重建工作困难重重。

  当年11月,牛玉儒任包头市代市长。他决心借灾后重建全面提升包头城市功能。他的足迹遍及包头市的各个角落,几乎每天一早都要到建设工程现场去转一转,询问工程进展得怎么样了,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少事,从来急。“风风火火”的牛玉儒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为满足重建家园集中供热、供气的需求,1997年5月,包头市政府决定拨款建青山热源厂。当时按常规,建一个厂要一年时间。牛玉儒对时任包头市供热公司经理的陈平说:“能不能快一点建起来?但无论如何,质量和标准不能降低。”并且说“这是政治任务”。5月8日,他亲自参加工程奠基仪式。在建设过程中,他隔不了几天就要打电话询问进展情况。在他的督促下,当年10月中旬,青山热源厂准时向市区供热,牛玉儒亲自执火点炉。

  为了理清发展思路,牛玉儒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司机陈磊为牛玉儒开了10个月的车,这10个月是牛玉儒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10个月,他整整跑了5万公里的路程。

  牛玉儒担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时间只有493天,除了住院治疗的3个多月,竟有200天出差在外。

  2004年4月,牛玉儒在内蒙古医院就诊时发现患了结肠癌肝转移,需要到北京治疗。在京治病期间,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其间,他3次回呼和浩特参加会议、检查指导工程建设。

  7月16日,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召开九届六次全体会议。为了在大会上发言,牛玉儒作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并提前一天回到呼和浩特。由于多次化疗,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原来2尺9腰围“缩”成不到2尺3。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体型的变化,他穿了好几件衣服。市委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本来只安排他讲话40分钟,可是,牛玉儒竟脱开讲稿讲了2小时10分钟。

  牛玉儒想说的话太多了:到呼和浩特任市委书记的第三天就赶上了非典疫情爆发,当时,他一手抓抗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非典疫情一结束,他又带领全市人民全力投入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003年,呼和浩特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之首。

  但牛玉儒并不满足,他提出了更高的冲刺目标:到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03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位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第一!

  与会者被他充满激情的讲话和顽强毅力打动了,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那天散会时,已是中午12点多。到家门口下车时,牛玉儒已无力站起来,司机陈磊搀扶着他才回到家。一到家,他就软软地倒在床上,连调整合适姿势的力气都没有了。

  第二天,牛玉儒下午就要回北京接受治疗,上午还在工作———到城建委去听了整整一个上午的工作汇报。

  住院期间,牛玉儒从不过多谈自己的病情,念念不忘的只有一个主题: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每天除了与来看望他的人谈工作,就是打电话回呼和浩特安排布置工作。去世前几天,他还一再恳求大夫同意他回去参加8月10日自治区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最后,由于病情加重,他只好向会议提供多次修改过的发言稿。而直到去世的那一天,他也没有留下一句关于他自己和家人的话

3. 牛玉儒的个人荣誉

他紧紧抓住震后重建的机遇,实施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住房制度改革、安居工程先进城市和“联合国人居中心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良好范例”等光荣称号。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  牛玉儒:勤勤恳恳,鞠躬尽瘁,被称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主要事迹牛玉儒 生前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书记,2004年8月因病逝世。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牛玉儒吃住在办公室,抢时间建成了占地500亩、480个病房、800张病床的SARS救治中心,为呼市非典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交出了老百姓满意的答卷。颁奖词名叫牛玉儒,人像孺子牛,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上路,这幸福是他的给养,也是他的方向。风雨人生、利弊得失,他兢兢业业地遵循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祖训。为官一任,他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让精神穿越时代常青。他让活着的人肃然起敬;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

牛玉儒的个人荣誉

4. 牛玉儒是怎样的人

  牛玉儒, 男, 蒙古族,1952年出生,辽宁阜新人
  牛玉儒
  “像一团炽烈的火,他总是激情地燃烧;像一面迎风的旗,他总是在呼啦啦地飘动;像一匹驰骋的骏马,他总是向绿色的前方飞奔……”

  在他人眼里,牛玉儒就是这样一位党的好干部。

  以火热的情怀对待人民群众

  牛玉儒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个蒙古族革命干部家庭,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包头市长、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等职。不论职位如何变化,他的心里总是装着人民群众的冷暖。

  2001年2月,牛玉儒在《内蒙古商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呼和浩特市一个贫困家庭欠了债,上初中的孩子面临辍学。他当即拿出1000元钱,对身边工作人员李理说:“你去找找这户人家,看看情况是否属实;如果属实,把钱给他们。就说是一个读者给的。”直到牛玉儒逝世,那家人也不知道钱是谁给的,因为李理只告诉他们“是一位好心人、一个读者给的”。

  去年农历腊月二十八,牛玉儒与呼和浩特市民政部门负责人踏雪走访贫困户,来到肢残老人孙震世的家。当得知孙家为供养上大学的女儿已欠下2万多元的债,而且一直没有争取到助学贷款的情况后,他当即带头并倡议随行的干部捐款。掀开米缸、解开面袋,看到孙家存放的米、面不多,也没有电视,牛玉儒随即指示民政部门负责人展开调查,尽快摸清全市所有家里没有电视的贫困户数,并拨出专项资金统一购买电视机,节前送到每家每户。临走时,他将3000元慰问金递到孙震世女儿的手中,并反复叮嘱她,要用这些钱好好置办年货,不要舍不得花。民政部门根据他的指示,赶在节前为全市近500户贫困户送去了电视机。

  作为市领导,如何更好地服务一方百姓?在他的倡导下,2000年11月18日,包头市政府热线“12345”和市长电子信箱同时开通。平时从不爱题词的牛玉儒破例为政府热线题了词:“要办,就一定要努力办好。”一个月后,他又到政府热线检查工作,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困难”。

  曾任包头市东河区河东街道办事处主任的廉朴回忆说:有一年包头下了一场大雨,东河区有十多套改制企业职工的房屋因地势低而被水淹了,居民们情急之中给政府热线打电话。牛玉儒特别重视,责成政府“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要解决这十多户居民的房子问题。如果你们实在办不了,一定要给我打电话。”并嘱咐要将处理情况向他汇报。

  多少年来,牛玉儒给与他素不相识的人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他的5个兄妹至今仍在通辽老家,其中两个妹妹和妹夫都下了岗,姑父在通辽火车站靠蹬三轮车维持生计。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安排或调动过工作。今年春节回家,他见到二妹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你的事儿我帮不上忙啊。”

  妻子谢莉说,与牛玉儒携手相伴25年,总是聚少离多,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5年。他生命最后的90多个日夜,竟是夫妻相守最长的日子。牛玉儒曾这样安慰谢莉:“请你多体谅我一点。等将来我退休了,一定在家陪你,给你做饭,干家务活儿……”

  呼和浩特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林絮果说:“牛玉儒勤政为民,深受干部群众的爱戴。今年8月14日他因病去世后,数以千计的市民自发吊唁。8月20日骨灰安放仪式那天,各界民众冒雨为他送行的场面感人至深,我永远都忘不了。”

  以“冲刺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

  牛玉儒常对他的同事们说:“我们必须以冲刺的状态迅速占领发展的制高点。”

  “冲刺状态”是西部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牛玉儒的精神特质与人生写照。

  1996年5月3日,包头发生6.4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这座年轻的工业城市造成巨大破坏。包头市基础设施建设本来就有太多的“历史欠账”,加上地震的破坏,重建工作困难重重。

  当年11月,牛玉儒任包头市代市长。他决心借灾后重建全面提升包头城市功能。他的足迹遍及包头市的各个角落,几乎每天一早都要到建设工程现场去转一转,询问工程进展得怎么样了,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少事,从来急。“风风火火”的牛玉儒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为满足重建家园集中供热、供气的需求,1997年5月,包头市政府决定拨款建青山热源厂。当时按常规,建一个厂要一年时间。牛玉儒对时任包头市供热公司经理的陈平说:“能不能快一点建起来?但无论如何,质量和标准不能降低。”并且说“这是政治任务”。5月8日,他亲自参加工程奠基仪式。在建设过程中,他隔不了几天就要打电话询问进展情况。在他的督促下,当年10月中旬,青山热源厂准时向市区供热,牛玉儒亲自执火点炉。

  为了理清发展思路,牛玉儒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司机陈磊为牛玉儒开了10个月的车,这10个月是牛玉儒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10个月,他整整跑了5万公里的路程。

  牛玉儒担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时间只有493天,除了住院治疗的3个多月,竟有200天出差在外。

  2004年4月,牛玉儒在内蒙古医院就诊时发现患了结肠癌肝转移,需要到北京治疗。在京治病期间,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其间,他3次回呼和浩特参加会议、检查指导工程建设。

  7月16日,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召开九届六次全体会议。为了在大会上发言,牛玉儒作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并提前一天回到呼和浩特。由于多次化疗,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原来2尺9腰围“缩”成不到2尺3。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体型的变化,他穿了好几件衣服。市委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本来只安排他讲话40分钟,可是,牛玉儒竟脱开讲稿讲了2小时10分钟。

  牛玉儒想说的话太多了:到呼和浩特任市委书记的第三天就赶上了非典疫情爆发,当时,他一手抓抗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非典疫情一结束,他又带领全市人民全力投入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003年,呼和浩特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之首。

  但牛玉儒并不满足,他提出了更高的冲刺目标:到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03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位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第一!

  与会者被他充满激情的讲话和顽强毅力打动了,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那天散会时,已是中午12点多。到家门口下车时,牛玉儒已无力站起来,司机陈磊搀扶着他才回到家。一到家,他就软软地倒在床上,连调整合适姿势的力气都没有了。

  第二天,牛玉儒下午就要回北京接受治疗,上午还在工作———到城建委去听了整整一个上午的工作汇报。

  住院期间,牛玉儒从不过多谈自己的病情,念念不忘的只有一个主题: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每天除了与来看望他的人谈工作,就是打电话回呼和浩特安排布置工作。去世前几天,他还一再恳求大夫同意他回去参加8月10日自治区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最后,由于病情加重,他只好向会议提供多次修改过的发言稿。而直到去世的那一天,他也没有留下一句关于他自己和家人的话

5. 牛玉儒的人物生平

 在呼和浩特市工作期间,牛玉儒同志团结带领市委 “一班人”,充分调动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抓住机遇, 自我加压,奋力赶超,再创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新跨越,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夺取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双胜利,生产总值增速跃居全区和全国27个省会(首府)前列,提前实现了“十五”规划奋斗目标。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成功承办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4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继续快速协调发展,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正在朝着实现“到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在200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位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第一”的目标迈进。呼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的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不凝聚着牛玉儒同志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在住院治疗期间,牛玉儒同志仍心系事业,忘我工作,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全身心地关注和牵挂着呼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住院治疗期间,他几乎每天都通过电话询问、指导和督促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还带病两次考察城市建设和开发区的工作。去世前不到一个月,仍以顽强的毅力,主持召开市委九届六次全委会议,作了激情澎湃、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工作报告,进一步描绘了呼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人民,奉献给了他深深眷恋的草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牛玉儒同志简介(1952年11月--2004年8月14日4时30分) 男,蒙古族,1952年1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大专文化程度,1970年5月参加工作,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05—1971.12 插队知青。1971.12—1977.03吉林省哲里木盟盟委办公室通讯员、干事。1977.03—1978.02 吉林省通辽县莫力庙公社党委书记。1978.02—1979.07中央民族学院干训班学习。1979.07—1980.05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盟委组织部干事、秘书。1980.05—1983.03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秘书。1983.03--1984.0l 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秘书。1984.01--1984.12 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秘书长。1984,12—1989.11 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常委、秘书长(其间:1987.09—1989.11在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习)。1989.11—1992.0l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1992.01—1993.05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1993.05—1996.11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办公厅党组书记。1996.11—2001.02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其间:1994.09—1997.07 在东北财经大学商业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1.02—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七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2003. 04—2004.08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

牛玉儒的人物生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