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七年战争的详细情况?

2024-05-06 12:50

1. 英法七年战争的详细情况?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即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其中汉诺威、葡萄牙为英普的盟友,法奥俄的盟友则为西班牙、萨克森、瑞典,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所以又称英法七年战争,其中发生在北美地区的英国针对法国及印第安的战争称为法国和印第安战争--这是美国的通俗说法,是以英国的两个主要敌人来命名的。普奥之间的战争则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世纪末到18世纪,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数十年的较量中,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最后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参与了这场争斗。但其他参战国都受到英法争霸的制约,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英法争霸的胁从,蒙受英法摆布和战争胜败的制约。七年战争无论对参战国还是对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学教材涉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和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首先,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重新分配了英、法、俄、普、奥五强的实力,欧洲出现了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英国获利最多,它不仅在西印度、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扩张有了长足进展,而且在西非也扩张了势力。从而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进一步巩固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法国不仅丧失了在海外的众多殖民地,而且使它完全丧失了路易十四所取得的欧洲霸主地位。昔日的泱泱大国、“已降低到二流,甚至三流国家的地位”。俄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得到加强,成了主宰东北欧的主要一员;俄、普、奥成了欧洲大陆政治上的主角。

  其次,七年战争对北美独立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七年战争后,法国一直没有放弃对英国复仇的打算,而北美独立战争给了法国一个极好的机会。美国宣布独立后,就派遣富兰克林到法国游说。法国人都迫不及待地想报七年战争之仇。但美军在战争初期的失利,使得法国政府不相信美国的实力,不敢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所以法国一方面秘密以金钱及武器援助美国,另一方面在英国面前表示严守中立。但是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改变了法国的态度,法国终于参战。在法国的怂恿下,西班牙也参加了援美反英斗争。有力的国际援助,对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七年战争给各国特别是法国的内政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战争给法国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消耗的战费,数字惊人。战争还没有结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拮据。而漫无止境的征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人民展开了抗税斗争。巨额的军费,进一步加深了法国的财政危机,旧制度已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对英战争的惨败、不断加剧的财政危机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第四,七年战争还影响到后来美国的领土扩张。从中学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课本上的一个隐性知识:路易斯安那(即法王路易的土地)是1682年法国人在北美开拓的一块殖民地,包括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东与法国的新法兰西殖民地相邻,西至落基山脉,面积广大。七年战争后,法国完全丧失了这一地区。不过它被一分为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加拿大和新法兰西都由法国之手转入英国手中;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转属西班牙,作为报答,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转让给英国。拿破仑取得法国政权后,慑服于法国的威势,1800年西班牙被迫把路易斯安那还给法国。1803年,为了全力对付英国,拿破仑以1500万美元的代价把它卖给了美国。

  巴黎条约

  1763年在巴黎订立的有关结束七年战争并确定其结果的条约。同年 ,在胡贝图斯堡还订立有《胡贝图斯堡条约》。1763年2月10日英国为一方,法国、西班牙为另一方(后葡萄牙加入)在巴黎签订《巴黎条约》。

  条约规定:在欧洲,英国收回梅诺卡岛,法国收回贝勒岛。在美洲,法国将加拿大、布雷顿角岛、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新奥尔良除外)让给英国,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给英国,从法国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奥尔良和部分金钱补偿。在西印度群岛,法国将特立尼达、圣文森特、格林纳达、多巴哥诸岛让给英国,收回马提尼克、圣卢西亚、瓜德罗普和玛丽加朗特诸岛。在非洲,法国将马略卡岛让给西班牙,将塞内加尔让给英国,收回戈雷岛。在印度,法国仅保留5个城市,且不得设防驻军。西班牙收回古巴和菲律宾。该条约还规定,法国撤出汉诺威选帝侯国、黑森、不伦瑞克、普鲁士的莱茵区、奥地利的奥斯坦德和纽波特。法国和西班牙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该条约的签订打击了法国在海外的势力,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1763年2月15日参加七年战争的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在萨克森境内的胡贝图斯堡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该约规定,普鲁士仍保有西里西亚,萨克森恢复战前疆界; 在秘密条款中,普鲁士保举玛丽亚·特蕾西亚之子约瑟夫二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普鲁士开始崛起。

英法七年战争的详细情况?

2. 英法七年战争的详细情况?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即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其中汉诺威、葡萄牙为英普的盟友,法奥俄的盟友则为西班牙、萨克森、瑞典,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所以又称英法七年战争,其中发生在北美地区的英国针对法国及印第安的战争称为法国和印第安战争--这是美国的通俗说法,是以英国的两个主要敌人来命名的。普奥之间的战争则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x0d\x0a\x0d\x0a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x0d\x0a\x0d\x0a17世纪末到18世纪,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数十年的较量中,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最后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参与了这场争斗。但其他参战国都受到英法争霸的制约,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英法争霸的胁从,蒙受英法摆布和战争胜败的制约。七年战争无论对参战国还是对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学教材涉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和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x0d\x0a\x0d\x0a首先,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重新分配了英、法、俄、普、奥五强的实力,欧洲出现了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英国获利最多,它不仅在西印度、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扩张有了长足进展,而且在西非也扩张了势力。从而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进一步巩固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法国不仅丧失了在海外的众多殖民地,而且使它完全丧失了路易十四所取得的欧洲霸主地位。昔日的泱泱大国、“已降低到二流,甚至三流国家的地位”。俄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得到加强,成了主宰东北欧的主要一员;俄、普、奥成了欧洲大陆政治上的主角。\x0d\x0a\x0d\x0a其次,七年战争对北美独立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七年战争后,法国一直没有放弃对英国复仇的打算,而北美独立战争给了法国一个极好的机会。美国宣布独立后,就派遣富兰克林到法国游说。法国人都迫不及待地想报七年战争之仇。但美军在战争初期的失利,使得法国政府不相信美国的实力,不敢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所以法国一方面秘密以金钱及武器援助美国,另一方面在英国面前表示严守中立。但是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改变了法国的态度,法国终于参战。在法国的怂恿下,西班牙也参加了援美反英斗争。有力的国际援助,对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x0d\x0a\x0d\x0a第三,七年战争给各国特别是法国的内政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战争给法国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消耗的战费,数字惊人。战争还没有结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拮据。而漫无止境的征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人民展开了抗税斗争。巨额的军费,进一步加深了法国的财政危机,旧制度已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对英战争的惨败、不断加剧的财政危机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x0d\x0a\x0d\x0a第四,七年战争还影响到后来美国的领土扩张。从中学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课本上的一个隐性知识:路易斯安那(即法王路易的土地)是1682年法国人在北美开拓的一块殖民地,包括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东与法国的新法兰西殖民地相邻,西至落基山脉,面积广大。七年战争后,法国完全丧失了这一地区。不过它被一分为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加拿大和新法兰西都由法国之手转入英国手中;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转属西班牙,作为报答,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转让给英国。拿破仑取得法国政权后,慑服于法国的威势,1800年西班牙被迫把路易斯安那还给法国。1803年,为了全力对付英国,拿破仑以1500万美元的代价把它卖给了美国。\x0d\x0a\x0d\x0a巴黎条约\x0d\x0a\x0d\x0a1763年在巴黎订立的有关结束七年战争并确定其结果的条约。同年,在胡贝图斯堡还订立有《胡贝图斯堡条约》。1763年2月10日英国为一方,法国、西班牙为另一方(后葡萄牙加入)在巴黎签订《巴黎条约》。\x0d\x0a\x0d\x0a条约规定:在欧洲,英国收回梅诺卡岛,法国收回贝勒岛。在美洲,法国将加拿大、布雷顿角岛、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新奥尔良除外)让给英国,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给英国,从法国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奥尔良和部分金钱补偿。在西印度群岛,法国将特立尼达、圣文森特、格林纳达、多巴哥诸岛让给英国,收回马提尼克、圣卢西亚、瓜德罗普和玛丽加朗特诸岛。在非洲,法国将马略卡岛让给西班牙,将塞内加尔让给英国,收回戈雷岛。在印度,法国仅保留5个城市,且不得设防驻军。西班牙收回古巴和菲律宾。该条约还规定,法国撤出汉诺威选帝侯国、黑森、不伦瑞克、普鲁士的莱茵区、奥地利的奥斯坦德和纽波特。法国和西班牙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该条约的签订打击了法国在海外的势力,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1763年2月15日参加七年战争的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在萨克森境内的胡贝图斯堡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该约规定,普鲁士仍保有西里西亚,萨克森恢复战前疆界;在秘密条款中,普鲁士保举玛丽亚·特蕾西亚之子约瑟夫二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普鲁士开始崛起。

3. 英法“七年战争”爆发

 七年战争(Seven Years'War)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参战国家众多,温斯顿·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网络配图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欧洲力量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两大集团。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英国占优势,而在欧洲大陆法奥俄相对普鲁士则占有绝对优势。腓特烈大帝采取了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1756年5月17日,英国对法宣战,但是找那个是启动七年战争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属了。
  1756年8月,腓特烈对萨克森发动突袭,萨克森很快投降。1757年5月普军赶在法军行动前进攻布拉格击败奥军,6月与奥地利援军在科林展开遭遇战,普军败退。奥军乘胜攻入西里西亚,法俄也开始行动,法军10万人击败汉诺威,进逼普鲁士,8月,俄军7万人进攻东普鲁士。
   
  在四面楚歌的形势下,腓特烈大帝集中兵力进行内线作战。11月3日腓特烈首先亲帅普军在西线罗斯巴赫击溃法奥联军;之后迅速赶往东线,12月5日在洛依滕对构筑了坚固阵地的奥军发动猛攻,利用侧翼攻击打垮奥军。第二年1月俄军占领东普鲁士,腓特烈立即帅主力迎击,8月25日普军在奥德河畔措恩多夫击败俄军。1759年俄奥联军在奥德河会师,8月与普鲁士进行库纳斯多夫会战,普军被击败。同时英军在汉诺威击败法军,9月奥军占领德累斯顿,普 *** 入防御。此时联军内部发生矛盾给了普军喘息之机,1760年7月,普军在西里西亚以少胜多击败俄奥联军,8月普军在利格尼茨击败奥军,11月在托尔高会战中再次击败防守坚固阵地的奥军,普鲁士以巨大的代价保住了萨克森领地,得以恢复实力。
  在海上和殖民地英法两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1756年4月,法国海军击败英国舰队占领北美的梅卡诺岛,1758年,英军攻占布雷顿角,包围路易斯堡,7月路易斯堡投降,第二年9月英军攻占魁北克。1759年,法国舰队在拉古什和基伯龙被英舰队消灭,1760年英国占领整个法属加拿大;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同年12月俄军攻克了普鲁士要塞可尔贝格,普军再次陷入绝境,1462年俄国女沙皇病逝,新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狂热崇拜者,他登基后立即同腓特烈结盟,俄军撤退,归还了占领的全部领土,这次戏剧性事件是普鲁士起死回生。
  
  网络配图
  俄国退出使反普同盟瓦解,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定了「巴黎和约」法国将其大片海外殖民地割让英国。15日普奥签定「胡贝图斯堡和约」奥地利没有能收复西里西亚领地。
  这次战争英国获得了大片殖民地是最大的赢家,普鲁士也巩固了在德意志的地位,已经可以和奥地利分庭抗礼了。这场战争中各国都吸取了腓特烈军事改革的一些经验,腓特烈自己也完善了其军事理论,特别是连续运用内线作战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坚决连续进行会战夺取战略要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保住了普鲁士的生存。
   

英法“七年战争”爆发

4. 英法战争的百年战争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割让出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 1364年,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为了夺回失地, 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仅保留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 1413年,亨利四世的儿子亨利五世上台。 上台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点燃了百年战争的烽火。1420年5月21日英、法在特鲁瓦签订几乎亡国的特鲁瓦条约。英王亨利五世成为法国摄政王,有权承继查理六世死后的法国王位。法国已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422年,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同年去世,两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度交火。14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国失去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据点。  眼看大势已去,法国被迫与英国在1420年5月21日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和约宣布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担任法国摄政王。法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更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

5.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国西南部(基思省)驱逐出去,从而消除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夺回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国的其它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的争夺,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佛兰德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并且与英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英国的羊毛是佛兰德毛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见骑士军)组成。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在斯吕斯海战(1340)中,英军重创法军,夺得制海权。经过1346年8月的克雷西会战,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并在长达11个月的围攻之后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此后,两国休战将近十年(1347—1355)。接着英国又发动进攻,占领了法国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的横征暴敛和遍及全法国的经济崩溃,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艾蒂安·马塞尔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和扎克雷起义(1358)。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B.迪盖克兰这位有才略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法军对炮兵的使用有利于军事行动获得成功。英国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来)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国内也开始出现群众骚动。
    
    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 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开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 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游击队给法军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当英军与勃艮第派攻下法军占领区以外的最后一座坚固要塞奥尔良时,法国的民族解放斗争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点评: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法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它却促进了法国民族的觉醒。在赶走了英国人之后,统一法国的历史性进步过程即告完成。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百年战争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武装,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雇佣军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与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战争表明,骑士重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作战的弓箭兵的作用则得到了提高。在战争中出现的火器虽然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战役当中去。战争性质的改变及其转化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

英法百年战争

6. 英法百年战争?

王位继承权引发争端 
  自11世纪“诺曼征服”以后,英国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占有了大量的法国领地,这在同样梦想称霸欧洲的法国看来,简直就是耻辱,一直寻求机会收复这些领地。14世纪初,英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到了不通过武力无法解决的地步。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没有男嗣,法国贵族会议便推举他的侄子腓力为王,称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国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凭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孙,向法国发难,声称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腓力六世对爱德华三世的嚣张气焰十分气愤,暗下决心寻机报复。1337年5月24日,经过一番准备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属领地基恩,英国自然无法接受。同年10月,爱德华三世不顾法国的反对,自称身兼法王,并率部队进攻法国。于是,法国王位继承争端终于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弓箭打出英国威风 
  面对气势汹汹的英国军队,法国把自己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派到了前线。当时,英军没有能与法国抗衡的骑兵部队。法王腓力六世扬言:“在强硬的马蹄下,愚蠢的英国人将会粉身碎骨,他们的肉体只会被我们用来铺筑庆功的大道。” 
  可是,当真正交手时,法国人很快就为自己的骄横付出了代价。弓箭成了英军的秘密武器。这种弓箭名叫“大弓”,射程远、射速快、精度高,能在200米的距离内射杀身披铠甲的骑士。爱德华三世指挥军队,故意放慢进攻速度,引诱法军来攻,等法国铁骑来到大弓射程内时,他下令发射利箭,大批的法国骑兵倒下。英国人很快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并占领了法国的门户诺曼底。 
  1346年,梦想占据整个法国的爱德华三世再次亲率弓箭部队在诺曼底登陆,并于7月占领了法国的卡昂,接着奔袭法国首都巴黎。8月24日,英军和法军在阿布维尔以北的克雷西村展开了决定胜负的厮杀。在此战中,英军的弓箭再次让法国人吃够了苦头。这场大厮杀一直持续到夜色降临,最后,腓力六世在60名骑士的保护下仓皇撤离。不久,爱德华三世又攻占了法国的港口重镇加莱。 
  瘟疫改变战争进程 
  正当爱德华三世踌躇满志地准备对法国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乱了他的如意算盘。进入加莱城时,不少英军染上了黑死病病毒。 
  黑死病不但导致英军大量死亡,而且导致英国的人口锐减,由黑死病流行前的400多万人降到疾病过后的250万人左右。更可怕的是,黑死病给英国人带来了心理上的极大恐惧,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在短短一年之内,英国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职位竟然因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职仅仅6天。由于各地教堂的主教频繁死亡,英国人看重的感恩仪式也被迫停止。后来,随着瘟疫的肆虐,甚至出现一件首饰换了几个工匠最后还是半成品的情况;有的案件尚未开审,原告和被告都双双死去;新婚夫妇蜜月没度完就含泪永别。英国陷入到空前的恐慌中。在这种情况下,爱德华三世再也无力顾及同法国的争斗,只好于1360年同法国签订《布勒丁尼和约》,宣布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 
  1364年,法国查理五世上台。他在一次朝会上说:“现在是让可恶的英国人屈服的时候了。我发誓带领我的臣民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查理五世征召大量雇佣步兵取代连战连败的骑士部队,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趁着英国黑死病大流行的机会,从1368年开始,查理五世开始逐步收复法国的大片失地。1372年,法国的舰队又在拉罗谢尔打败英国舰队,重新控制了西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法军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狭窄的一隅。这样,整个战争的态势发生了有利于法国的变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气收复全部失地时,却突然离开了人世。1380年继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个精神病人,没能力治理国家,更不用说领兵打仗。这给了英国人很好的喘息机会,但此时的英国仍陷入瘟疫之中,无力反扑,战争进入僵持状态。由于瘟疫一时难以控制,英国被迫与法国在1396年签订了20年停战协定,放弃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亨利五世发动反攻 
  英军在战场上连遭败绩,使英国国内人心思变。1399年,兰开斯特公爵亨利乘机夺取了王位,建立了兰开斯特王朝,称亨利四世。1413年,亨利四世的儿子亨利五世上台。 
  上台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点燃了百年战争的烽火。1414年8月,亨利五世亲率大军在塞纳河口登陆,9月下旬,攻占了法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尔。接着,亨利五世亲率一支由重骑兵和大弓手组成的为数约5000人的部队由陆路向加莱进军,引诱法军进行决战。1415年10月25日,两军在阿让库尔短兵相接,英军弓箭手在一个关隘地段奋力射杀法国骑兵。此役中,法军死伤8000余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军只伤亡400多人。阿让库尔一战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时。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带兵进攻法国,在诺曼底登陆后迅速扩大战果,并于1419年攻陷法国的鲁昂,打开了整个法国的门户。法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就在这时,法国国内两大封建主集团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却出现了严重的内讧。1419年9月,法国王太子查理会见勃艮第公爵约翰,公开指责约翰对英国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实属叛逆。约翰不服,两人争吵打骂起来。查理身后一名骑士跳了出来,用利剑把约翰当场刺死。这件事后,一心复仇的勃艮第派主动与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军很快就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地区。眼看大势已去,法国被迫与英国在1420年5月21日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和约宣布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担任法国摄政王。 
  为了实现完全统治法国的梦想,亨利五世还娶了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为妻。但命运仿佛在故意捉弄这个强硬的征服者,1422年,就在查理六世去世前两个月,亨利五世却先在战场上染病去世。年仅9个月大的亨利六世继承王位。 
  圣女贞德拯救法国 
  幼小的亨利六世无法亲理国政,英国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再度展开权力斗争。法国原王储查理乘机在法国南部封建主的支持下自立为王,称查理七世。争夺王位的战火再度燃起。挟亨利五世的余威,英军很快又取得了优势。此时,一个拯救法国的英雄出现了,她就是被法国人民千古传颂的奥尔良姑娘———圣女贞德。 
  贞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少女,整天牧羊,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这个偏远农村的小姑娘异常激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多难的祖国。1429年初,贞德17岁时,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传来,贞德感到这正是自己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她一再请求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队长。叔叔为她的热诚所感动,带她到了军官面前。 
  “你这个小姑娘,连怎样戴头盔都不知道,怎么能上战场呢?”军官问她。“我有决心和勇气,我能学会战斗。”贞德以坚定的口气回答。 
  “你一个人怎么和英国军队作战呢?” 
  “我有祖国和人民,还有国王。我要先解救奥尔良城,然后让国王正式加冕。”
  贞德的话使军官大吃一惊。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见国王。国王查理七世被贞德坚不可摧的意志感动,同意让她带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去解救奥尔良城。 
  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在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出现,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上去。经过无数次战斗,贞德和她的部队来到了奥尔良城下。守城的法军却不肯开城迎接,他们不相信贞德这个女孩子能带兵打败英军,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妖怪巫女。贞德也不申辩,她巡视一周,看到城的另一边还有一座最坚固的英军堡垒,便指挥法军攻击敌堡。她首先跃过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来。不一会儿,她高举战旗又冲了上去。守城的官兵亲眼看到这一切,大为感动,立即开门出击。被英军围困长达209天的奥尔良解围了。捷报传开,整个法国一片欢腾。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并在兰斯大教堂举行了查理七世的加冕礼。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1436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战争换来百年灾难 
  为了争夺王位和土地,英国和法国的统治者发起的这场长达116年的战争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西方一位历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年战争,就是一场百年的屠杀游戏。当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为自己争得的利益开庆功宴的时候,一些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无辜的人们却在无声地痛哭。战争持续了一百年,哭声也持续了一百年。”由于战争始终是在法国境内进行的,法国人民首当其冲饱受战争之苦。许多法国城市在英军的粗暴蹂躏下,呈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诺曼底、皮卡尔迪等重要地区的人口大约丧失了1/3,有的教区空无一人,土地荒芜。首都巴黎到处都是无人居住的空房,有的甚至成了野狼的巢穴,巴黎30万居民中有8万沦为乞丐。英国尽管远离战场,但当艰难地趟出百年大战的邪恶泥潭时,英国人痛苦地发现他们在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之后,不但一无所获,还把家底也输光了。这迫使英国放弃谋求大陆霸权的企图,而把全部精力向自己岛屿周围的海洋发展,走上了海洋扩张的道路。

7. 英法百年战争

雷西之战便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次经典战役。
  公元一三四六年七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一万人渡海侵入法国。法王腓力六世将兵三万余人迎敌。
  八月,双方战于克雷西。是役,英国长弓手起了关键作用,接连打退了法军的十五次冲锋。法军则伤亡惨重,腓力六世受伤,被迫退兵亚眠。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此战法军伤亡万余人,英军伤亡则不到二百人,堪称世界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典范。
  而此战会战也基本决定了百年战争前期英国对法国的胜利。
  1346年8月26日,在百年战争(1337—1453)中,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指挥的英军和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的法军在克勒西(法国东北部索姆省的城市)附近进行的一场大交战。英国人靠着武器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此战之中步兵作为步、骑联合兵种编队的主要成分,在战役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战说明了步兵在骑兵面前并不是不堪一击的。而其中英国紫杉长弓作为英国步兵中的关键力量,击败并重创了当时号称是最难对付的法国重装甲骑士。
  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当的悬殊。当时的法军兵力接近6万,其中有12000名重骑兵(由骑士和普通重骑兵构成),六千左右的热那亚十字弩手,17000名轻骑兵剩下的就是大约25000左右的一群跟在部队的后面且缺乏纪律的所谓“公社征募兵”。而英军的部队则刚过两万。两军的兵力差距是如此的明显……但同法军相比,英军有更为完善的组织,队形和装备。英国步兵装备有紫杉长弓,三百步外能穿透骑士的胸甲。从自由农民中招募的弓箭兵精通自己的武器。  但是两军在战前的准备上则全然相反。英军的指挥官爱德华三世精心的布置了战场。将自己在兵力上的“损失”在地形上尽力的补会。两万人的部队在数量上被很平均的分成了三个部分。
  右翼部队由大名鼎鼎的“黑太子”(Prince Edward)指挥。部署在靠近克雷西城(Crecy)和牧师峡谷(Vallee des Clercs)的地方,并且以流经克雷西森林(Forest of Crecy)河流梅叶河(Maye)作为其屏障。
  今日法国克雷西镇,这条河流应该是Maye(很窄的小河,但是宽度正好使得法国骑士的战马没法一跃而过)
  左翼部队的指挥官是诺萨姆顿伯爵(Northampton)指挥。布阵于瓦迪库而特村(Wadicoutrt)的前方,有树林和步兵挖掘的防御工事作为掩护。

英法百年战争

8. 英法百年战争原因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国西南部(基思省)驱逐出去,从而消除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夺回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国的其它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的争夺,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佛兰德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并且与英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英国的羊毛是佛兰德毛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见骑士军)组成。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在斯吕斯海战(1340)中,英军重创法军,夺得制海权。经过1346年8月的克雷西会战,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并在长达11个月的围攻之后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此后,两国休战将近十年(1347—1355)。接着英国又发动进攻,占领了法国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的横征暴敛和遍及全法国的经济崩溃,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艾蒂安·马塞尔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和扎克雷起义(1358)。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B.迪盖克兰这位有才略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法军对炮兵的使用有利于军事行动获得成功。英国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来)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国内也开始出现群众骚动。 

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 

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开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 

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游击队给法军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当英军与勃艮第派攻下法军占领区以外的最后一座坚固要塞奥尔良时,法国的民族解放斗争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法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它却促进了法国民族的觉醒。在赶走了英国人之后,统一法国的历史性进步过程即告完成。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百年战争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武装,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雇佣军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与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战争表明,骑士重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作战的弓箭兵的作用则得到了提高。在战争中出现的火器虽然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战役当中去。战争性质的改变及其转化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