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时是在原账中做会计分录,还是在新账中做会计分录

2024-05-19 06:25

1. 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时是在原账中做会计分录,还是在新账中做会计分录

你是可以直接就结转下年的。

不过,你要有一个科目表。

就是旧的科目是怎么与新科目进行御接的表。

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时是在原账中做会计分录,还是在新账中做会计分录

2. 本人做会计能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一种是做内部会计,但是没有接触过纳税方面的。怎样学习纳税方面的内容

你可以考虑一些培训机构
我个人认中财税做培训还挺好
中财讯财务、税务、会计业务培训课程表·
企业财务精英实操班学习安排表
2010年11月——2011年12月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内容
A类税务课程 
A1 年终提早账前消化技巧及特别涉税处理 2010年底提早账前消化技巧、年终特别涉税处理 
A2 2010年企业所得税清缴新政策、新方法 收入确认新方法、扣除最新规定以及报表填列注意事项 
A3 2011年中国税收改革最新安排与早谋筹 十二五税改安排、2011年税改内容、新税法的筹划运用
A4 2011年中国税务稽查重点和范围及应对 企业怎样应对税务约谈和税务稽查、如何做好稽查前的准备工作
A5 企业税务风险防范及自我消化管理 企业如何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及消除税务风险的手段和方法
A6 新形势下企业纳税筹划三十六法 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土增税、房产税、个税的筹划心法
B类会计课程 
B1 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实务操作 新旧会计准则对接方法以及新会计准则难点橾作技巧 
B2 成本会计禁忌66例 成本会计确认禁忌、计量禁忌、核算禁忌、分析禁忌、控制禁忌B3 会计报表的粉饰以及合并会计报表方法 会计报表的粉饰方法与识别技巧、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与调整
B4 企业会计调账方法与手段 企业重组、合并、分立、改制上市时的会计调账方法与手段
B5 32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合理运用 32种会计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分析与企业合理选择运用
B6 企业会计的真账与假账 会计真账与假账的方法、手段以及甄别与防范
C类财务课程
C1企业财务报表深度分析新方法 财务分析的新思维、新方法,财务经理洞穿三大会计报表的绝招
C2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与控制 风险产生5大规律和10大根源、风险管理9个原则和5步法则
C3外汇运作与外汇风险管理 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如何把握汇率趋向、规避汇率风险的关键点C4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高级应用 利用数据进行日常的财务分析、制作满意的图表、宏的使用
C5全面预算管理与有效控制 预算控制体系、年度预算编制要领、如何弥补改进预算管理缺陷C6现金能力与现金流控制方法 财务危机早期表现、现金净流量的确定、公司现金流量“地图”

3. 在会计实务中,应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莫同学你好!
能够提出如此专业的问题,想必是专业课代表喔!
一、简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各自的特点。
1、几十年来,中国会计法规一直以“会计制度”的形式出现,1992年12月国家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先后发布十多个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十三个行业)《企业财务制度》(十个行业)简称:“两则、两制”。
1999年10月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2001年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打破了几十年来行业会计制度分立,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2、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项基本准则及三十八项具体准则)---供大中型企业执行
2011年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供小企业执行。
3、根据国家现行会计法规,我国企业根据自身经营规模大小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
4、据调查当下还有部分中小型企业使用2001年(乃至更旧日期)《企业会计制度》,
甚至不知道《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正确选择。
5、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各自的特点?
有人提问:《企业会计准则》以条文、条款出现,怎样操作(用习惯了---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会计报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会计报表、会计科目和主要财务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会计人员习惯使用其---会计报表、会计科目和主要财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走向趋同。
在国际上---只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没有具体的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各自的特点---
几十年来,我国企业一直使用会计制度(主要是会计报表、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
我国会计法规与国际接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而《企业会计准则》其中---规定了---“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面规定”
有专家称:“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八个字,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
二、应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1、《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
2、不应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又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啊!
3、企业从《企业会计制度》转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有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账务调整有相关规定。

在会计实务中,应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4. 会计分录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如何去做

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当然有用。实际的工作流程大体上是:发生经济业务产生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凭证,此时将原始凭证粘贴于会计凭证后面,表示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就是说这张会计凭证不是会计人员私自编制的,而是真的发生了经济业务。然后,将会计凭证汇总登记在账本上。最后,根据账本的数据编制会计报告(报表及附注等)。
你所说的会计分录,其实就是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凭证。区别就在于形式不同,就是长得不一样。会计分录很简单,写几个字就行了。会计凭证有统一个格式。要写年月日,要编号,要写借贷方科目,借贷方金额等等。

5. 这在会计实务中应该如何处理?

可以直接调整原分录为:
借:其他应收款---某某 4350.00
   待:其他应付款     4350.00
代缴税金不涉及本公司的损益,没必要也不涉及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如果代缴的是个人应纳税款,有可能收不回来,三年以上报经税务机关同意后,可作为呆坏账处理,进入本公司的损益做损失处理。

这在会计实务中应该如何处理?

6. 如何理解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体现。

公允价值其实是其他计量属性的综合体现,比如购买商品使用的历史成本,而在购买时的历史成本就是当时的公允价值;比如可变现净值也是未来出售时的公允价值
具体体现:1、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采用公允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3、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金融负债:如交易性金融负债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当中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下,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也是用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7. 新会计准则下的其他应收款科目在实务中怎么进行运用

往来款 押金什么的。。个人习惯把货款放应收款 其他都放了其他应收

新会计准则下的其他应收款科目在实务中怎么进行运用

8. 新旧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比较在答辩中会提到哪些问题?

  新旧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减值相关规定

  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限制,大大收缩了“资产减值转回”虚增利润的弹性空间,将会使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

  由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未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导致在会计实务中可操作性较差。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又进行了一些新的修订。下面笔者就新旧会计准则有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与探讨。

  一、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分析比较

  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底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没有对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做出具体规定。2002年《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也未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导致在会计实务中可操作性较差。

  而2006年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这些迹象包括:1.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降,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它市场投资回报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6.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实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损失)远远低于(或高于)预计金额等;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通过对这几条判断资产减值标准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资产减值的三种确认标准:1.永久性标准,即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的资产减值给予确认,这个标准虽然避免了确认暂时价值波动形成的损失,但需要会计人员对暂时减值与永久减值进行判断;2.经济性标准,即在资产负债表日若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可回收金额则确认其减值,它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避开了采用职业判断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便于操作;3.可能性标准,即要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其目的主要在于与历史成本保持一致,避免对不必要减值损失的确认。

  二、固定资产减值计量的分析比较

  对于计提多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是固定资产减值的计量问题。而确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正确选择资产减值计量属性、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因素。2002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按“固定资产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定”。对以销售净价(或市价)作为计量标准,笔者认为有些欠妥:其一,销售净价是以买卖双方自愿的交易为基础的,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供求关系、通货膨胀、人们对新旧资产的偏好等,所以在某一时点上价格会背离其价值,根据企业持有资产的原本意义,资产的减值额应当根据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内在价值比较后才能确定;其二,采用销售净价作为计量标准未能充分考虑企业持有资产的本质,企业持有资产的本质和目的不是为了出让,而是要其为企业带来长期经济利益,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更不能用销售净价来衡量,因为未来经济利益中包含风险因素,而销售净价是某一时点实在的价格,它没有考虑风险这一因素;其三,账面价值与销售净价的比较是管理者对保留资产还是出售资产做出决策的依据的表观原因,不是企业决定是否保留资产的决定因素,潜在利益的流入和企业评估资产的风险,才是企业决定是否保留资产的真正原因。事实上,企业保留资产不能只是考虑继续使用该资产是否比出售该资产带来更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潜在收益,更主要是考虑此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等不能用货币衡量的因素。《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可回收金额”是以主观估计为依据,缺乏客观性和可操作性。2006年发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对“可收回金额”是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定”,从以销售净价作为计量标准到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作为计量标准,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理想的计量标准,它使资产的价值确定与资产的定义得到了统一,克服了采用销售净价所产生的以上问题。由于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会给计算减值额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资产评估的原理,采用收益法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其前提条件是遵循资产减值准则第11条的规定: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由于期间超过5年的未来现金流量更详细、清晰、可靠的财务预算或预测不易取得,所以新准则对预算期进行了限定,即“建立在预算或者预算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企业管理层如有确凿证据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更长的期间。除以上方法以外,新准则同时规定:贴现率既可采用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也可采用风险贴现率、加权资本成本等模型来确定。这样就能依据充分地计算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并与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额,减值损失额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即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资产减值准备;2.计算固定资产可以回收金额,即(1)可回收金额=公允价值-处置费用;(2)可回收金额=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3)按照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原则确定“可回收金额”;3.确定减值准备,即减值准备=账面价值-按孰高原则确定可回收金额。

  在一般情况下,现金流量是多项资产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减值准备都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但在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因此,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或者不现实。而新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要求对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这样既解决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难题,不违背资产减值的本质,又与国际会计准则鼓励企业尽可能按照单项资产确认减值的精神相一致。

  比较分析可见,新准则对“可回收金额”计量的操作性原则比现行制度实际,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算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可操作性强。《企业会计制度》将资产的减值确认与计量混为一谈,且在计算资产“可回收金额”时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确定没有明确指导原则,致使会计计量不够谨慎,同时,以单项资产为主计量资产“可回收金额”,由于“估计”的弹性很大,没能暴露出计量工作的复杂性;而新准则将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与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严格区分,并在计算“可回收金额”时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确定原则明确了指导原则,使会计计量更加谨慎,同时,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并以资产组为主计量资产“可回收金额”,所以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三、固定资产减值转回的分析比较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允许对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是以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该规定已成为一些企业操纵损益的主要手段,出现了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扭亏”的报表粉饰新潮,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由于中国资产市场和资产交易市场不够发达,各项资产的交易不够活跃,公允价值很大程度只靠人为判断,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允许已计提减值准备转回使得调节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限制,大大收缩了“资产减值转回”虚增利润的弹性空间,将会使报表信息质量更加客观真实。

  四、固定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将各项资产的减值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发布的资产减值准则第15条也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笔者认为,这种做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有可能将应计入折旧中的资产损耗一次性计入某一年度的费用中,模糊了折旧与减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若利用减值弥补资产损耗,不仅掩盖了资产在消耗中被弥补这一漫长过程,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一定空间,而且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美国在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曾提出对不同减值采用不同的方法计量。若资产可能是由于折旧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减值,应进行追溯调整折旧;若资产可能是由于用途重大改变而减值,在与相关的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后可将减值差额直接计入损益。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一般是在依据现在的情况来推测资产未来的使用情况后,对资产制定折旧政策。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可能一段时间后,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实际价值,此时,将这部分差额完全计入当期费用显然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追溯调整将资产的损耗计入恰当的年份,防止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调节利润。在区分不同性质的减值时,对那些受过去已经发生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的因素(如科技进步)影响而减值的资产,应对减值进行追溯调整;而对于特殊的、不经常发生的事件(如资产坏损,经济、法律环境突变等不可预测的事件),由于不是以前各期积累的结果,也不对以前的核算有任何影响,可将其导致的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当然,追溯调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利用追溯调整将资产减值计入以前年度,这样既挤掉了资产中的水分,又不影响当年的利润数字,从而造成将以前年度的利润转到本期的现象。但要对减值的原因进行审核,制定相关措施,对不同性质的减值采取相应的账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