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的介绍

2024-05-18 23:21

1.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的介绍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在对作为标准金融学基石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进行系统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冲突与演变。随后,创新性地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研究由于人们的认知偏差导致的心理因素,即认知心理学;二是研究由于从众、贪婪、恐惧等情绪因素导致的心理因素,即情绪心理学。通过这两个角度的论述,清晰勾画出行为金融学的整体脉络。最后,通过将行为金融学与博弈论的结合,深入研究了证券投资博弈问题。《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为我国的证券投资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框架。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的介绍

2.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的目录

第一章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金融学的发展第一节 诺贝尔经济学奖溯源第二节 金融理论的发展与前沿一、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资产定价二、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期权定价公式四、套利定价理论五、行为金融学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第三节 谁将是下一位金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第二章 有效市场理论第一节 有效市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有效市场假说的含义及其三种形式第三节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第四节 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实证检验一、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方法二、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实证含义第五节 有效市场假说的作用第三章 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冲突与演变第一节 标准金融理论的基础及其缺陷一、有效市场假说是标准金融理论的基石二、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缺陷第二节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行为金融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二、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史三、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四、行为金融学主张的投资策略第三节 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冲突第四节 标准金融理论存在的合理性第五节 对行为金融学的客观认识第六节 对两种金融理论的前景展望第四章 证券市场异常现象及其行为金融学研究第一节 证券市场对标准金融理论的偏离:股价异常现象一、基本面异常二、技术面异常三、日期异常四、规模异常五、其他异常第二节 证券市场对标准金融理论的偏离:投资者行为异象一、投资分散度不足二、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三、避免遗憾与处置效应四、注意效应与错误的过度买人第三节 解释证券市场异常现象的行为金融基本理论一、噪声交易理论二、前景理论三、过度自信理论第四节 几个典型的投资行为模型一、BSV模型二、DHS模型三、HS模型四、BCAPM模型五、BPT模型第五章 预期理论第一节 从数理预期到人类预期第二节 以往的乐观主义和被忽视的预期第三节 期望第四节 预期和主观期望效用第五节 预期形成模型第六节 其他问题一、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二、预期和目标三、赌徒谬误和反回归行为四、金融市场中主观预期的作用五、社会对预期的影响六、金融预期可以被操纵吗七、前景理论第六童 决策、不确定性和风险态度第一节 复杂动态决策中的错误一、心理学中的决策概念二、在复杂系统中的决策三、复杂决策中常见的错误第二节 风险和不确定性一、风险的概念二、风险态度第三节 风险决策的传统理论:期望效用理论一、基本内容二、对期望效用理论的质疑第四节 对期望效用理论的修正一、后悔理论二、前景理论第七章 金融市场中的认知偏差第一节 认知偏差产生的根源一、基于人类信息处理过程产生的认知偏差二、基于规律识别产生的认知偏差第二节 认知偏差是否普遍存在:来自专业人士的证据一、专业人士的特征二、对专业人士认知的实证结论第三节 认知偏差的形成方式一、代表性法则二、可得性法则三、锚定与调整法则第四节 金融市场上常见的认知偏差一、过度自信二、保守主义偏差三、框定偏差四、事后聪明偏差五、小数定律偏差六、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七、确认偏差与“阿Q精神”八、心理账户第八章 金融市场中的情绪、动机与自我控制第一节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金融市场异象: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一、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概念二、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相关研究第二节 金融市场中投资者情绪特征及影响一、情绪的概念及特征二、心态对投资的影响三、过度反应的情绪指标——一信心的影响第三节 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动机第四节 自控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一、人类的需求与满足二、自我控制的概念三、心理学对自我控制的研究四、金融市场中的自我控制五、如何做到自我控制第九章 证券投资博弈:散户跟风行为的博弈分析第一节 博弈与均衡一、纳什均衡(NE)二、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SPNE)三、贝叶斯纳什均衡(BNE)四、完美贝叶斯纳什均衡(PBNE)第二节 博弈论与证券投资第三节 金融市场上的跟风行为:羊群效应一、羊群效应二、羊群行为的形成机理三、理性羊群行为的几种理论模型第四节 证券分析师羊群行为的博弈分析第五节 证券市场反馈效应与投机泡沫的博弈分析一、反馈理论:解释股市投机泡沫的新视角二、信念、反馈效应与投资泡沫: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模型第十章 证券投资博弈:机构大户影响股票价格的博弈分析第一节 机构投资者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博弈分析第二节 格罗斯曼一斯蒂格利茨悖论(模型)第三节 多种风险证券的阿麦蒂模型第四节 拉丰一麦斯肯模型:内幕交易人与市场有效性假说第五节 机构投资者定价策略的博弈分析参考文献

3. 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关键词:有限理性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进化博弈
在行为金融学和进化博弈论中都有关于有限理性概念,那么,这两门学科中有限理性的内涵是否一致,本文从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说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内涵
由于传统的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两大基石之上的,投资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投资者之间无差别,他们都是对风险持厌恶态度的,并且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始终是一致的。但是,随着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同时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总是理性的,随着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方面的重大发现,金融学便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对证券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为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创新的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出发,比较圆满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阐述的异常现象,比较切合实际的阐释了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并由此否定了传统金融学中的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经济心理学家Slovic提出以来,早已超出了生物进化理论的使用范围,现己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来解释并猜测人的群体行为。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现
普遍的售盈持亏倾向
售盈持亏倾向,即投资者愿意卖出当前盈利的股票并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的心理倾向,行为金融理论称之为处置效应。
赵学军、王永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吕岚、李学通过卖盈比例/卖亏比例和持股时间检验表明,中国股市同样存在处置效应,与美国股市不同,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比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强烈;陈斌等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个体证券投资者处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选择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为数最多,选择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数量次之,而选择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对处置效应的研究反映了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倾向,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定。
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过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宁和傅浩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发现投资者进行了一些并非能带来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税、流动性需求和平衡收益与风险等三个可能影响因素后确定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故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对于投资者正确处理信息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影响。直接影响是,假如投资者有过度自信倾向,那么他们就会过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财务表的信息;间接影响是,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投资者在处理各种信息时,重视那些能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有损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于不愿承认自己投资决策失误,这会导致售盈持亏、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进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为。
显著的羊群行为倾向
羊群行为是一种非凡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拟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靠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时进出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均表现十足。施东晖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用以检验羊群行为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具有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的出现,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专心的庄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成为庄家获取暴利的

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4. 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关键词:有限理性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进化博弈
在行为金融学和进化博弈论中都有关于有限理性概念,那么,这两门学科中有限理性的内涵是否一致,本文从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说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内涵
由于传统的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两大基石之上的,投资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投资者之间无差别,他们都是对风险持厌恶态度的,并且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始终是一致的。但是,随着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同时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总是理性的,随着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方面的重大发现,金融学便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对证券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为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创新的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出发,比较圆满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阐述的异常现象,比较切合实际的阐释了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并由此否定了传统金融学中的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经济心理学家Slovic提出以来,早已超出了生物进化理论的使用范围,现己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来解释并猜测人的群体行为。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现
普遍的售盈持亏倾向
售盈持亏倾向,即投资者愿意卖出当前盈利的股票并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的心理倾向,行为金融理论称之为处置效应。
赵学军、王永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吕岚、李学通过卖盈比例/卖亏比例和持股时间检验表明,中国股市同样存在处置效应,与美国股市不同,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比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强烈;陈斌等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个体证券投资者处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选择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为数最多,选择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数量次之,而选择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对处置效应的研究反映了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倾向,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定。
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过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宁和傅浩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发现投资者进行了一些并非能带来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税、流动性需求和平衡收益与风险等三个可能影响因素后确定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故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对于投资者正确处理信息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影响。直接影响是,假如投资者有过度自信倾向,那么他们就会过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财务表的信息;间接影响是,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投资者在处理各种信息时,重视那些能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有损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于不愿承认自己投资决策失误,这会导致售盈持亏、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进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为。
显著的羊群行为倾向
羊群行为是一种非凡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拟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靠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时进出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均表现十足。施东晖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用以检验羊群行为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具有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的出现,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专心的庄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成为庄家获取暴利的

5. 什么叫金融博弈?请给出它的定义和解释。谢谢

金融博弈论(Game Theory)是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金融博弈论题。博弈理论主要研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参与者的理性决策行为及其决策均衡的理论。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博弈均衡。 
  银行之间的联盟与合作是一种合作博弈,它是在银行双方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而形成的一个博弈,其优势在于程序简单迅速,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合作博弈中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容易导致合作双方的道德风险 和逆向选择 ,从而打破均衡。 
  银行间的并购属于一种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非合作博弈的动态均衡。在由美、日、欧等少数银行垄断的世界金融格局中,寡头银行之间总是长期处于“竞争—协调—再竞争”的均衡博弈中,短期的合作博弈总被长期的竞争所打破。因为,首先打破合作均衡的总能从中获得较大的利益。金融博弈论者认为,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先行者具有先发优势,先发优势在竞争中获得的利润要远大于追随者;而且,先发优势有利于先行者增大其在新一轮的谈判、协调中的力量和地位,能进一步提高效益和增加竞争力。从实际情况看,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结构大调整中,银行间的竞争与并购总是多于银行间的合作,其目的就是要在激烈的世界金融竞争博弈中抢占先机,主导市场。

什么叫金融博弈?请给出它的定义和解释。谢谢

6. 金融行为与博弈论考试(帮帮忙啊!感激的要)

如果二人同时作出决定,那么属于纯策略同时博弈,用博弈表来表示策略模型。
第一种情况,假设齐王喜欢独奏,无论南郭是否充数,齐王选择独奏收益为+10,选择齐奏收益为+5;对于南郭,如果齐王选择独奏,南郭充数,被发现会受到惩罚,假设收益为-10;齐王选择合奏,南郭充数,南郭收益为+5.如果南郭不充数,那他收益都为0,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的收益表:

 
可以看出,对于齐王来说,选择独奏是优势策略;南郭看到这一点,会选择不充数,所以纯策略纳什均衡是(不充数,独奏)。
第二种情况,齐王喜欢齐奏,他选择齐奏时收益为10,独奏时为5;对于南郭的情况与第一种情况一致。其收益表如下:

 
可以看出,对于齐王来说,选择齐奏是优势策略;南郭看到这一点,会选择充数,所以纯策略纳什均衡是(充数,齐奏)。
 
其中个人的收益可用其他数字代替,只是数值相对大小一定不要搞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