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期免费开放历史建筑,你怎么看?

2024-05-19 20:06

1. 上海长期免费开放历史建筑,你怎么看?

魔都的居民筒子们请注意!
你见过面积比整整一个区还大的公园吗?
放眼望去满满一片都是青翠的绿色
仿佛置身一个巨型天然氧吧
感觉快要醉氧了……
2017年9月底
上海人期待的"城市绿肺"
嘉北郊野公园
终于要建成开放啦!
未来,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观
纵横交错的水网
大片彩色水稻田
薰衣草花海
雷竹笋林
乌桕大道
紫藤廊道
想想就好激动
以后去嘉定又多了一个郊游的好去处
在上海首批七大郊野公园中
嘉北郊野公园的一期开园面积是最最最大的!
几乎和原卢湾区的面积差不多大
真是一天逛不完的节奏啊~
TA不但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绿肺”
还堪称是全上海最“野”的公园!
满目青绿、漫天流云、乡野小路……
平日在城市里难得一见!
快来提前感受一下~
▼
隔着屏幕都仿佛有一股清风拂面~~
最新好消息:
这座巨型天然大氧吧,将从9月23日起开园试运营!
9月23日当天将举办首场“家庭马拉松”活动,不接待选手以外游客。
9月24日起,普通游客可通过微信通道和现场换票,免费入园!
既然号称全上海最“野”的公园
园内当然处处都充满野趣啦~
乌桕大道、北美枫香大道、杉树大道将在秋天分别渲染出一条黄色、一条红色、一条棕色的长廊,绝对是拍照党必打卡之地!
原地保留的4500亩水稻田、80亩彩色水稻田、90亩雷竹笋林、65亩由薰衣草等香料作物组成的花海与周边的村庄、树林、水网融为一体。
4500亩绿浪滚滚的水稻田
80亩彩色水稻田
90亩雷竹笋林
65亩由薰衣草等香料作物组成的花海
散布园内的葡萄园、猕猴桃园
800亩生态树林
分散成一座座小森林
漫步其中
暂时放下心里的烦躁
800米紫藤廊道
经过未来3-5年的成长
即将成为全上海最壮观的紫藤花园
18座景观桥
散布在公园各个角落
20余公里的河道纵横交错
小桥流水好似一幅油画
这么一个大大大大公园
当然少不了好玩的儿童游乐场
还有让大家吃吃喝喝的烧烤露营
一起来尽情撒野!
有小伙伴探营归来说,骑着单车兜了2个多小时,都没逛完!哈哈……
不过到时候园内会有各种交通代步工具,不怕玩不动啦!
【游玩指南】
地址:嘉北郊野公园一期主出入口位于沪宜公路彭门中心路。
门票:试开园期间,可以凭身份证等个人有效证件在1号口即北游客中心的售票窗口换取入园门票,免费凭票入园。
约上小伙伴们,一起去秋游,一起去野~!

上海长期免费开放历史建筑,你怎么看?

2. 关于上海历史建筑

中山东一路23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厦的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政府接管。中国银行以63万两银元买进,于1922年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4年建新楼,1937年建成。这幢大楼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惟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中国银行大厦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中国银行原定建造34层楼,使之成为上海第一高楼,由中国银行建筑部的建筑师陆谦受设计,英商公和洋行外国建筑师任顾问,并由一流的陶桂记营造厂承建。隔壁的沙逊大厦业主维克多·沙逊出来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过沙逊大厦金字塔尖顶,官司从南京一直打到伦敦。结果,中国银行放弃原来计划,新建大楼比沙逊大厦金字塔顶矮了60公分。 1937年,大楼建成后,中国银行总行与上海分行均迁入新楼办公。不久,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中国银行总部被迫迁往内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银行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汪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现在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

3. 上海的经典建筑

石库门老房子都很有时代特色的!
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将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中国馆造型别致,夏季可实现上层对下层的自然遮阳,省市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实现有效隔热。此外,国家馆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这比传统模式节能25%以上
世博轴:地下采光
主题馆的设计方案既突出反映了上海城市特征、城市生活的记忆空间和令人陶醉的城市意象,还考虑了外墙与屋面的保温与隔热、屋面通风与采光等各项建筑要素。 
主题馆屋面大面积铺设太阳能板,采用并网发电运行方式,将太阳能发电传回城市电网中。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平方米,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
在世博演艺中心的外围有着养眼的“绿坡”。“绿坡”的作用不可小觑,事实上这是屋顶覆土技术的应用,它不仅使世博演艺中心能完美融入周边的水绿景观,而且能为场馆外延地下空间保温隔热。演艺中心利用江水冬暖夏凉的特点,引入身旁的黄浦江水形成新型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另外,据世博中心设计总负责人傅海聪介绍,世博中心屋面的雨水将被收集起来用于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并通过绿地和渗水材料铺装的路面、广场、停车场等,进行雨水蓄渗回灌。

上海的经典建筑

4. 上海历史建筑

 
   上海历史悠久的建筑有哪些   外滩那里有旧上海的欧洲建筑,不过那都不算历史久远。
  真正历史久的,在郊县,比如青浦的吉云禅寺塔(青龙塔),建于唐代821~824年
  嘉定的南翔寺砖塔建于五代
  市区徐汇的龙华寺建于宋代977年,这是在市区最古老的建筑
   
  松江方塔建于宋代1068年,1094年完工,这是很有名的一座塔
  其他还有沉香阁,东林寺大殿,都是比较悠久的。
  近代比较好的建筑有:
  徐家汇天主教堂建于宣统二年,即1910年
  黄浦区 *** 礼堂,是以前的圣三基督堂,建于同治八年,即1869年
  还有日本驻沪领事馆,和平饭店,光大银行(以前的汇理银行)这些都是清代末年的建筑
   谁知道上海著名建筑    上海旧建筑很多,选几个介绍如下: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
  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
  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
  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东洋伦敦——东风饭店 “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
  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
  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
  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东西合璧的日清大楼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
  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
  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歌特式建筑。
  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
  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
  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
  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
  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招商局大楼 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
  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座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
  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
  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上海市人民 *** 大楼、汇丰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
  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
  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
  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上海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建于1927年,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
   上海有哪些历史建筑    外滩,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是一个历史悠久、怀旧气息浓厚的地方。那些建筑若一幢幢逐个细品,一整天都不够。
  另外,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美术馆、上海展览中心(原“中苏友好大厦”)、静安寺,也是韵味十足之处。
  愚园路,漫步其间,富有怀旧气息。
  中山公园,原称兆丰花园,也是私人花园。
  从外滩走过外白渡桥,到了虹口还有下海庙、多伦路、鲁迅公园等地。
  年代再久远一些,可以看看青浦的崧泽遗址、朱家角;嘉定的南翔;松江的七宝等地。
   关于上海历史建筑    中山东一路23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厦的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 *** 接管。中国银行以63万两银元买进,于1922年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4年建新楼,1937年建成。这幢大楼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惟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中国银行大厦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中国银行原定建造34层楼,使之成为上海第一高楼,由中国银行建筑部的建筑师陆谦受设计,英商公和洋行外国建筑师任顾问,并由一流的陶桂记营造厂承建。隔壁的沙逊大厦业主维克多·沙逊出来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过沙逊大厦金字塔尖顶,官司从南京一直打到伦敦。结果,中国银行放弃原来计划,新建大楼比沙逊大厦金字塔顶矮了60公分。 1937年,大楼建成后,中国银行总行与上海分行均迁入新楼办公。不久,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中国银行总部被迫迁往内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银行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汪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现在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
   上海有哪些著名的建筑,要有些年头的    董家渡天主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 南市区董家渡路175号 圣三-基督堂 黄浦区 *** 礼堂 清同治八年(1869年) 黄浦区九江路江西中路口 杨树浦水厂 光绪七年(1881年) 杨浦区杨树浦路许昌路口 盛宣怀住宅 日本驻沪领事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 汾阳路79号住宅 工艺美术研究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徐汇区汾阳路79号 汇中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徐家汇天主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 徐汇区蒲西路158号 东方汇理银行 光大银行 清宣统三年(1911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9号 上海总会 东风饭店 清宣统三年(1911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号 亚细亚大楼 太平洋保险公司 1915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卫号 先施公司 上海时装公司、东亚饭店 1917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690号 瑞金二路住宅 瑞金宾馆一号楼 1917年 卢湾区瑞金二路18号 苏联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 1917年 虹口区黄浦路20号 公共租界工部局 1919年 汉口路193号 汇丰银行大楼 1923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0~12号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市邮电管理局 1924年 虹口区北苏州路276号 大世界 1924年 黄浦区 *** 南路1号 嘉道理爵士住宅 市少年宫 1924年 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 尚贤坊 1924年 卢湾区淮海中路350弄 国际礼拜堂 1924年 徐汇区衡山路58号 多伦路250号住宅 1924年 虹口区多伦路250号 新新公司 第一食品商店 1925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720号 怡和洋行 市对外贸易局 1926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7号 宏恩医院 华东医院干部病房楼 1926年 黄浦区延安西路221号 金城银行大楼 交通银行 1927年 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 江海关大楼 1927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1号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 1928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华懋公寓 锦江宾馆北楼 1929年 卢湾区长乐路109号 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1929年 黄浦区 *** 南路123号 南京大戏院 上海音乐厅 1930年 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 步高里 1930年 卢湾区陕西南路387弄 慕尔堂(沐恩堂) 1930年 黄浦区 *** 中路316号 虹桥路2310号住宅 上海置地集团 40年代初 长宁区虹桥路2310号 西侨青年会 体育俱乐部市体委 1932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50号 沙逊别墅 龙柏饭店1号楼 1932年 长宁区虹桥路2409号 汾阳路45号住宅 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 1932年 徐汇区汾阳路45号 大光明大戏院 大光明电影院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216号 大上海大戏院 大上海电影院 1933年 黄浦区 *** 中路520号 华安大楼 金门大酒店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04号 跑马总会 上海图书馆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国际饭店 1934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 大新公司 市百一店 1934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 王伯群住宅 长宁区少年宫 1934年 长宁区愚园路1136弄引号 华业公寓 华业大楼 1934年 静安区陕西北路175号 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 1934年 虹口区北苏州路2号 新康花园 上方花园 1934年 徐汇区淮海中路1273号 上海市 *** 体育学院办公楼 1935年 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江湾体育场 1935年 杨浦区国和路346号 兴国路住宅 兴国宾馆1号楼 1935年 长宁区兴国路72号 峻岭公寓茂名公寓 锦江宾馆中、西楼 1935年 卢湾区茂名南路62-125号 佘山天主堂 1935年 松江佘山 *** 住宅 共青团上海市委 1936年 静安区陕西南路30号 涌泉坊 1936年 静安区愚园路395号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3号 裕华新村 1938年 静安区富民路182弄 美琪大戏院 美琪影剧院 1941年 静安区江宁路66号 淮阴路姚宅 西郊宾馆4号楼 1948年 长宁区淮阴路200号 修道院公寓 湖南路街道办事处 1948年 徐汇区复兴西路62号 泰安路115号住宅 1948年 长宁区泰安路11弄花园洋房 孙科住宅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1948年 长宁区番禺路(延安西路1262号内)。
   

5. 关于上海历史建筑

 中山东一路23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厦的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 *** 接管。
  中国银行以63万两银元买进,于1922年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4年建新楼,1937年建成。
  这幢大楼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惟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中国银行大厦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
   
  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中国银行原定建造34层楼,使之成为上海第一高楼,由中国银行建筑部的建筑师陆谦受设计,英商公和洋行外国建筑师任顾问,并由一流的陶桂记营造厂承建。
  隔壁的沙逊大厦业主维克多·沙逊出来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过沙逊大厦金字塔尖顶,官司从南京一直打到伦敦。
  结果,中国银行放弃原来计划,新建大楼比沙逊大厦金字塔顶矮了60公分。
   1937年,大楼建成后,中国银行总行与上海分行均迁入新楼办公。
  不久,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中国银行总部被迫迁往内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银行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
  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汪伪改组的中国银行。
  解放后收归国有,现在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
   

关于上海历史建筑

6. 上海有哪些历史建筑

外滩,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是一个历史悠久、怀旧气息浓厚的地方。那些建筑若一幢幢逐个细品,一整天都不够。

另外,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美术馆、上海展览中心(原“中苏友好大厦”)、静安寺,也是韵味十足之处。
愚园路,漫步其间,富有怀旧气息。
中山公园,原称兆丰花园,也是私人花园。

从外滩走过外白渡桥,到了虹口还有下海庙、多伦路、鲁迅公园等地。
年代再久远一些,可以看看青浦的崧泽遗址、朱家角;嘉定的南翔;松江的七宝等地。

7. 求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并附其历史故事

外滩是上海的风景线,也是全世界少有的都市景点。好些第一流的建筑师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留下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优美建筑,使外滩有“外国建筑博览”之称。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历史建筑,此处选摘三节,以飨同好。     汇丰银行大楼     20世纪初,汇丰银行成为外资在华最大的银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正式开始考虑重建自己的银行建筑了。     汇丰银行新大楼由公和洋行主管威尔逊建筑师设计。大楼于1921年农历五月初五择时奠基,1923年6月封顶。据当时的小报记载,汇丰银行还请了中国的风水先生择定奠基的日期和时辰,确定第一铲从何方位动土,还在奠基石下按中国的传统埋下了中国的压胜钱,以及世界各国的各种银币。同样,当建筑封顶时,汇丰也定制了许多镌有中文的“上梁钱”,分散藏在建筑的暗角上。这些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只有等若干年后,汇丰银行大楼大修或拆除重建时才能知道了。     新汇丰银行大楼占地约15亩,分主建筑和副建筑,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其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     汇丰银行的主楼,一般认为是一幢仿复古主义的商业建筑。大楼高五层,中部七层,另外还有地下室一层半。建筑以正大门与大门上面的穹顶为主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视觉上能造成一种对称和均衡,从而产生一种典雅而豪华的直感。大楼的外立面设计,就是西方建筑史上所讲的“三段式”,底层独立形成一个立面,正大门设计成罗门拱券,外墙全部用大石块作贴面,给人以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的感觉,从而使储户产生安全和放心感,这正是银行建筑最希望达到的目的。二层至四层形成“中段”,在中段的中部,设计了六根爱粤尼亚复合柱作支撑,其中四根为双柱,从而使原本简单的平面变得变化多端,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五层以上为“上段”,设计了一个庞大的希腊穹顶,明显地成为建筑的标志,挑出了建筑的主轴线。     汇丰大楼是一幢近代的银行建筑,因此,在设计上又更多地考虑到银行建筑应有的功能及特点。比如,在外滩12号的大门口处,装了三扇转门,以供出入。进门后就是一个八角亭,这是大门与后面营业厅的缓冲设计,供客户稍事休息后进入营业厅,当营业厅中客户较多时,也可以在这里休息等候。八角亭后就是面积足有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厅的墙沿及暗角,设计有暖气设备与冷排风系统,屋顶设计了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块厚玻璃镶拼,牢度足以顶住千磅的冲击。从天棚透过来的日光,不仅提供了日间工作的阳光,更使客户感到温馨、和睦。     在汇丰银行主大楼与副楼之间是一块空地,这是供停车用的,除了银行职员的车辆外,运钞车也在这里装卸。这个空场中另外还造了一幢房子,是银行警卫的用房。入夜后,这幢建筑就把主楼的营业用房与副楼的库房完全隔离开来,一旦发生警事,警卫也可以及时抵达报警点,从而确保银行的安全。     在大楼兴建时,银行专诚委托英国的艺术家特别雕塑了一对铜狮子。狮子是英国人最喜欢的猛兽,也是汇丰银行的行标。“文革”期间,这对铜狮子被上海市文管会及时转移到当时设在永嘉路的上海滑稽剧团仓库内,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笔者将其运了出来,现陈列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大厅里。     这幢大楼一度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1997年上海市府迁往新址后,该楼即通过房地产置换的方式,成为浦东发展银行产业。     江海北关的变迁     上海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幅《三姑戏弈图》,该图系道光时画师曹亭史临摹前人的作品,此画的主题是取与江海关相近的、位于上海东北城墙上的“丹凤楼”,这是上海天后宫的主楼,天后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航海保护女神。关于天后的俗身,民间至少有将近十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说认为天后由“一后二妃”组成,以象《易》“天一地二”之说,她们通常的形象就是在下棋,故称“三姑戏弈”。从图中可以看到,沿江的衙署就是上海江海关,沿江停靠的船舶,就是等待验关的海船。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的那一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上海道宫慕久就在外滩沿江设立了盘验所,实际上这只是江海关临时派出的验关机构。这个盘验所的位置应当在今外滩13号江海关大楼对面的黄浦江边。到了道光二十六年初(1845年底),即《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签订后不久与英租界刚建立时,根据《章程》规定,租界将成为外国人的居住区和贸易区,许多外轮将停靠在黄浦江边,许多货物也将在这里上岸,于是宫慕久立即拨款,在原盘验所的对面,征地建立“专司各国商船税务”的新关。由于这个关在原江海大关的北面,故被称为“江海北关”。     江海北关是一幢典型的中国衙署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分布,正门向东开在外滩马路上。辕门采用传统的中国牌楼顶,门楣上书“江海北关”四字,据说是出于两江总督怡良之手笔。     开埠后的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快,二十年后,江海北关的年征税额就超过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的总和,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奠定了上海外贸、商业中心的地位。     1893年11月17日,是上海开埠50周年纪念日,工部局计划举行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新的江海北关大楼于1891年破土兴建,1893年落成,赶上了上海开埠50周年大庆。新江海北关大楼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是英国15世纪最常见的市政建筑模式,正中为钟楼。江海北关的建筑样式由传统的中国衙署建筑向西洋建筑的变化,从某种角度讲,也表明上海正在向世界靠拢。     从20世纪初开始,许多在沪的外资企业又计划翻新或重建他们的公司建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开始实施了。     在江海北关的周围建造了许多体态庞大、造型美观的新大楼,原来总高只有35米的江海北关建筑已称不上大楼,在众多华屋中,显得苍老陈旧,带有几分可怜相。1925年,海关决定再建新楼,大楼的设计曾出过几套方案,均不合心意,最后由公和洋行老板、汇丰的设计者威尔逊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他认为,根据现实情况,江海关新楼难以与贴邻的汇丰银行大楼匹敌,不如在设计上尽可能使之与汇丰做到统一,使两幢楼成为统一的整体。威尔逊的提议获得赞许,随后就确定由他承担大楼的设计。     新的海关大楼高十一层,层次和总高均超过汇丰一倍。从建筑外观的总体讲,该建筑仍为复古主义风格建筑,兴许考虑到海关是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关,正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的神庙形式,四根经典的陶立克柱式支撑起庞大的建筑,使人感到这里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殿,同时也让人体会到建筑的阳刚之美。大堂的顶部天花,用中国最传统的青红相间的色彩,勾勒出沙船等中国船只形状,表明这是中国的主权机构。而铁拉门上,以世界通用的金钥匙和铁锚组成的海关标志,其寓意则是:中国海关已加入世界海关的行列。大楼的顶部设计有四层高的钟楼,装有从英国定制的四面巨钟,直径达五米,每根指针重达120公斤,该钟每15分钟自动报时一次,站在浦东,可以看清时针,悠扬的钟声可飘达数里之遥。     20世纪20年代也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腾飞时期,随着钢筋水泥等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升降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建筑逐渐向高度发展;对讲究实惠的商人来讲,他们不主张将很多的钱花在只有观赏效果而无实际使用价值的非功能性装饰上,设计师们也就更追求现代派的线条美,以替代复古主义的繁琐哲学。所以,在江海关大楼的建筑立面上,已看不到多余的非功能性装饰。因此也可将该建筑作为上海近现代派作品的先声,它在上海近现代建筑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外滩气象信号台     1872年8月,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郎怀仁和江南主教谷振声在上海徐家汇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江南科学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辖四个分支机构,其中一个机构就是由司铎高镐鼎组织领导的气象台,并在徐家汇建立一座天文台,将气象记录和观察资料编一本杂志,在上海出版,并寄往欧洲。     1873年7月,天文台建成。这个简陋的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气象预测和预报机构。由于气象预测对航海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天文台也就多了一份业务——直接向海关提供气象信息。     起先,由海关出资,将气象信息刊登在当日出版的报纸上。但当时报纸发行的范围很小,大多数船员及市民很难获得这些信息。大约在1884年,由海关出资,在法租界外滩建造了一个木结构的气象信号台,每日最新的气象预报就通过在该建筑上挂不同的旗帜,以向外公布。《点石斋画报》当时就以“日之方中”为题,绘了一幅画,其文字是这样写的:     本埠法租界外滩外洋泾桥堍,于秋间新制验时球与报风旗,按旗于每日上午十点钟扯起,递报吴淞口外风信,其视风之所向或大或细或晴或雨,随时改悬传报至球,则每日十一点三刻钟时升起半杆,十一点五十五分钟时升至杆顶,至十二点钟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验对时刻。允称奇制。旗无定形、定色,视风之趋向、力量以为准。     从《点石斋画报》所绘的图中可以看到,该气象信号台主建筑上有一木杆,顶端安装风向仪和风速仪,风速仪下有一只大球,它是报时用的;正杆旁有数根绳索,是扯报风旗的。虽然这个气象信号台十分简单,但它确实成了上海最早的气象预报台及标准时间对时钟。     随着上海的进步和发展,外滩的建筑逐渐升高,对气象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1907年,该气象信号台被拆除重建。重建后的信号台高50米,成为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物,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或用望远镜看清塔上扯起的各种信号旗,以决定是否起航,所以这个信号台对上海航运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到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电台广播事业的发展,气象预报可以更及时地传送到更远的地方,信号台的报时、报气象作用逐渐减小,直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至60年代,它已成为外滩保存下来的一件历史建筑物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在外滩改造及建延安东路过江隧道时,在不动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将其整体向南移动26米,创下了上海建筑史上将大型建筑整体移动的记录。现在,这一信号台内辟有“外滩历史陈列室”,游客可入内参观并登高眺望。     摘自《外滩的历史和建筑》薛理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版     文汇报2002/7/5

求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并附其历史故事

8. 上海新著名建筑介绍

排名    名称         高度     建成时间   
1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492米     2008年 (在建,目前高度440米) 
2   东方明珠电视塔   468米     1994年 
3   金茂大厦         421米     1998年 
4   世茂国际广场     333米     2005年 
5   恒隆广场         288米     2001年 
6   上海信息大楼     282米     2001年 
7   明天广场         285米     2003年 
8   香港新世界中心   278米     2002年 
9   交银金融大厦北楼 265米     1999年 
10  上海银行大厦     262米     2005年 
11  上海中银大厦     258米     1999年 
12  金置地大厦       250米     2006年 
13  上海万都中心大厦 242米     1999年 
14  上海长峰商城     238米     2006年 
15  上海国际航运大厦 233米     2000年 
16  港汇广场1        230米     2005年 
17  港汇广场2        230米     2005年 
18  恒隆广场二期     226米     2006年 
19  来福士广场       222米     2003年 
20  中融碧玉蓝天大厦 220米     2006年 
21  龙之梦丽晶大酒店 218米     2005年 
22  东海广场         217米     2006年 
23  新金桥大厦       212米     1996年 
24  锦江索菲特大酒店 207米     不详 
25  南方证券大厦     205米     不详 
26  上海力宝广场     204米     不详 
27  上海汇丰大厦     204米     1999年 
28  新源广场1        202米     2005年 
29  新源广场2        202米     2005年 
30  新世界大酒店     200米     不详 
31  上海世界金融大厦 200米     2004年 
32  上海世界广场     200米     1998年 
33  金钟广场         200米     不详 

即将建成的高楼 
1 汇德丰大厦         298米     2007年 
2 白玉兰大厦         297米     2010年 
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期 260米   2008年 
4 绿洲雅宾利大厦     260米     2008年 
5 华敏帝豪大厦       258米     2008年 
6 发展大厦           239米     2007年 
7 绿洲仕格维花园大酒店 226米   2007年 
8 上海21世纪大厦     220米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