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

2024-05-18 18:33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

     C         试题分析:学生要宏观的、全面的去把握这段历史的特征。结合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但各个政权为了壮大实力,都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经济,社会仍然在进步,尤其是到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政权分立与局部统一并存,国家呈现出统一的趋势。分析对比四个选项,故选C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

2.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继承东汉末年割据,是历史倒退

        D           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的理解分析能力,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来说,三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并为西晋统一莫定基础。    

3. 简要说明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东汉末期,因为天灾战乱,社会受到破坏,使得经济衰退,大量农地荒废。部份豪强世族纷纷率领族人,建立坞堡以自卫。在其周围从事生产活动后,渐渐成为自给自足的庄园制度。坞堡和庄园制度都影响后来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模式。由于东汉朝廷的崩溃,无人重铸磨损不堪的铜钱,加上大量私钱出现。到三国鼎立后,新发行的铜钱未能广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谷栗等实物为主要货币。
曹魏
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当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但三国食货志也指出这些水利工程许多缺乏规划,仅能收短期效果。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邺、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少数几次的货币改革尝试都以失败收场,这可能与其国土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有关。
蜀汉
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214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而蜀钱终三国一代也一直是蜀国重要的输出品,甚至连魏国都大量流入跟通行。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农业灌溉。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左思《蜀都赋》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所以蜀锦能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亦认为蜀锦为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 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当时的商业都市之一。[80] 
东吴
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鸡鸣布名传千里。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湖北省鄂州市)为最发达,孙权曾在开采铜矿,打造兵器。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在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孙吴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孙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江苏省南京市)、吴郡(江苏省苏州市)、番禺(广东省广州市附近)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简要说明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说的是以谁为代表的哪三种政治势力呢?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有什么政治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典型的就是门阀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同时也是各民族融合的时间,各个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
社会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  2.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开始振兴,大举入侵中原,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3.门阀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门阀士族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面貌。门阀世族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的进一步发展。门阀世族统治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是这一时期除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之外的第三大特点。4.江南开发  从孙吴时期开始,特别到了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5.佛教盛行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穷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让痛苦的百姓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协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有什么政治特点

6. 三国时期蕴藏着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其实有利因素极少。比如,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有利于军阀割据;军事上,军阀拥兵自重,互相攻伐……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不利因素,否则乱世又怎么会持续那么久?

政治上的有利因素只有一个,但这个因素非常重要,也是最终三分归晋的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士族地主阶级势力庞大,成为统治阶级已经是历史的必然。

东汉末年,东汉帝国是三个力量在支持着:外戚、宦官、士族。董卓进京之前,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联合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同以张让为代表的宦官进行斗争,结果两败俱伤,何进被宦官杀了,宦官被袁绍杀了,这两个支柱就倒了,剩下一个士族。而且到了东汉末年,帝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士族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帝国的统治阶级。

什么是士族?士族就是世代为官之家族。就是一个家族里面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这个就叫做士族。

在没有科举考试制度的年代,做官不容易,他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士人,第二必须通晓经学,第三必须被举为孝廉。

孝廉就是孝子廉士,就是道德品质优秀,就是“德”的要求,通晓经学不是经典啊,经学就是熟悉儒家的学说,这是“才”的要求,必须是士人,是身份的要求,士人又是什么呢?士人就是士,士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最低一级的贵族。春秋战国时代贵族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那么到了秦汉呢?士是平民的最高一个等级,平民也有四个等级:士、农、工、商。士就是士民,农就是农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商民经商,工民做工,农民务农,士民读书。士就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脑力劳动者,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劳心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一个人必须又是士就是你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你必须这样,你还要书读得好,你还要道德表现好,你才有做官的资格,这样的人就太少了。

而且一个家族一旦出了这么一个人,通过读书而做了官,那这个人肯定培养自己的儿子也读书,也让他做官,对不对,这样一来二去,读书做官就会变成这个家族的职业,这样的家族就叫做士族。

士族这个阶层的特殊在三个方面:

第一垄断仕途。
因为他们诗书传家,他垄断知识,通过垄断知识去垄断仕途,那个时候办私学,那个时候也不是谁都可以读书的,谁都读得起书的,谁都读得懂书的,谁都读得好书的,只有这样诗书传家的人他才读得了,于是他就代代做官,这就垄断一块做官的名额吧。第二,这个做官的人他有推荐权,他推荐谁呢?第一个推荐自己的子弟吧,还推荐谁呢?推荐那些出身比较差的,但是书读得好的人,这些出身差的地位低的家庭条件不好的读书人,他做官也不容易啊,就由这个大的士族来推荐他,这么一推荐这些人和这些大士族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非血缘的家族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在情感是父子关系,那么这些人将来又做了官以后,他又有推荐权他推荐谁呢?他至少要拿一部分名额出来报恩吧,这个大的士族象滚雪球一样滚起来的,越滚越大。另外还有一条什么呢?
互相推荐。 比如我家是大士族,你家也是大士族,我可以推荐官吏,你也可以推荐官吏,我推荐你的人,你推荐我的人。

第二个特点呢控制舆论。
为什么要控制舆论呢?因为士族本来就是因为会读书才做官的,他本来就有文化、有学问,有文化有学问就有话语权,在当时的情况下普通老百姓哪有话语权啊,他也不能上网去发贴子,有话语权的就是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就控制了而且他本来就有知识、有文化他就成了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和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他一成了领袖人物他周围就会团结一大批太学生和名士,太学生是什么?太学生就是国家干部学院的学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第三梯队,后备干部。名士是什么呢?名士就是社会上有名的有话语权的、有很多粉丝的这样一些人,有名的士人。

第三个特点成为豪强。
因为他有权啊,有势啊,他的家族就在地方上发达起来了,就成了一方豪强,这样的豪强就叫做世家大族,也叫做衣冠望族,也叫做名门望族,还叫做势族,还叫做世族,这些都是指这种家族,而那些没有权势的、没有名望的、没有地位的家族就叫做庶族,也叫做寒族,也叫做寒门。士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成为豪强,它就成为社会上一般非常强大的政治力量,到了东汉末年它就成了支撑帝国大厦三根支柱之一,哪三根支柱呢?外戚、宦官、士族。

士族垄断了仕途,这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了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士族有权有势,最终成为豪强,又把握了帝国的经济基础。到了东汉末年帝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这些士族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帝国的统治阶级。

事实上,三国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就是士族地主阶级的时代,但是什么士族地主阶级并没有在东汉以后,马上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呢?因为门阀遇到了军阀。三国插进来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权。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晋灭魏,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家都归于西晋,天下重归一统,中国历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士族地主阶级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这个士族地主阶级做统治阶级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就是由贵族转化为庶族的时候,要经过士族这个中间环节,因为士族他是一半象贵族,一半象庶族。为什么说他象庶族呢?因为他归根结底是平民,他不是贵族,这个象庶族。为什么说象贵族呢?因为他实际上世袭和垄断了仕途,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啊,魏晋南北朝这个历史阶段的出现是必然的,何况到了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已经垄断了仕途,这就是占领了上层建筑,已经控制了舆论,这就是掌握了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了豪强,这就是把握了经济基础,这个阶级迟早要登上历史舞台。

7. 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答案D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社会根源”的内涵及外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三四百年,该时期的时代特点最突出的是政治上的分裂局面。这一宏观的结论必须从宏观上去把握其形成根源。选项A、B都是当时的具体表现;选项C又离题太远,而且西汉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就已经基本解决了。

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8.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答案】A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