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哪些贡献?

2024-05-19 06:52

1. 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哪些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

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哪些贡献?

2. 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哪些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

3.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贡献有哪五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 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二) .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可以说,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方式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必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世界上目前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和排放水平的先例,中国面临开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新模式的挑战。 (三) 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继续增长,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将继续增加。有关预测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十排放大国。尽管中国目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很低,但由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有可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02年中国煤炭产量13.93亿吨,接近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同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使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景不容乐观。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贡献有哪五方面

4.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近年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2014年底中美两国签署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今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并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中国通过一系列郑重承诺,接连向世界传递出强有力的政治信号,表明其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获得广泛赞誉。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日前在一次记者会上回答“哪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可称榜样”的问题时指出,中国采取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有榜样意义。

  她说,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确定,在2030年前后使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非常认真”。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法国作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办国,期待中国为大会的成功提供支持。

  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中国将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国总统环境问题特别顾问尼古拉·于洛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毋庸置疑的示范作用”。他说:“中国有能力在提出目标后将其实现,甚至以更快速度实现目标。”

  中国支持定期盘点包括减排在内的相关长期目标的实施进展,也表明其有能力与自信进行气候变化治理。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也符合中国当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

  在气候治理问题上,中国在加速本国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向广大经济、资源、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今年9月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少国家和国际机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士对此非常赞赏,认为中国这一举措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展现了其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风范,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做出了榜样。

  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威胁,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切实利益。中国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主张协议应以《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基础。日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说,中方愿意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各方一道积极建设性推动谈判进程,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正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能源中心主任玛丽-克莱尔·奥恩所说,近年来,中国的确将治理环境放到了同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的中国已做好充分准备,积极投身有关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并为推动谈判的成功贡献力量。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近些年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我国高温天气的到来有越来越早的趋势,高温日次数多、到来早、分布广的特点已经形成。众所周知,高温天气带来的危害最直观的就是中暑和热射病,据报道,近些年每年五月中旬多地就有不少中暑和热射病患者;而高温热浪带来的危害远不止这些,还会带来臭氧(O3)污染,根据生态环保部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由于近年5、6月份由于出现持续高温,多地出现了臭氧污染。除去臭氧污染,还有其他不少污染问题:
一、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较高
监控调查显示, 我国大气污染的可吸物颗粒物含量超标。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 这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煤烟型的污染占主导
由于我国很多工厂以及住宅都靠烧煤取暖和工作, 所以煤烟型污染的排放是占大气污染的主导地位的。据调查, 我国大气污染中的煤烟型污染占到了总污染的74%。很多工厂为了追求利益, 不顾生态环境, 肆意的向大气中排放煤烟型的污染, 造成空气质量的下降。
三、细菌含量较高
我国的大气污染中还有一个致命的特点就是细菌含量较高。城市中的人口众多楼房众多, 绿化面积很少, 这就导致大气中含有大量的细菌, 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要多使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优化重点行业发展方式,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控制城市机动车数量,进一步严格尾气排放标准,鼓励市民乘坐交通工具等系列措施并举,做好“防”;按《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配合、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协调、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做好“治”。"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6. 中国有哪些气候治理举措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7. 各国关于治理气候变化付出的代价

缓解气候变化与经济持续发展注定势不两立吗?在许多人眼里恐怕是的。但清华大学近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却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反驳。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认为,中国可以在不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同时实现减排和减少大气污染。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中国提出的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
值的目标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不仅可控制在GDP的1%之内,还可为环境和能源安全等领域带来显著的协同效应。
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并非两难选择
       “现在有个广泛的想法是,在经济增长和减缓气候风险之间只能二选一。”墨西哥前总统、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主席菲利普·卡尔德隆在11月14日举行的报告发布
会上表示,“但我们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发现,这并不是两难的抉择。中国可以在创造就业、减少贫困的同时,减少威胁到未来的碳排放。”
       的确,在许多人眼里,经济的增长、工业的繁荣绕不开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颇具雄心的减排目标意味着扼住发展的咽喉。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更是成为许多国家搁置减排行动的借口。
       要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11月12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布,美方的新减排目标立即遭到了参众两院领袖的抵制,指责这是美国“就业粉碎政策”并将带来
毁灭性打击。即使是在中国,也不乏对“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的担心,设置了碳排放“天花板”,是否会使本就增长放缓的中国经济进一步受
限?
       对此,《中国与新气候经济》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在2030年回落至5%,增长前景取决于能否通过技术进步及生产率的提高部分抵消资源约束的负面作用。报告着重分析了一类情景——在加速减排的情景下,中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停止增长并尽快开始下降,2030年单位GDP的排放强度将比2020年降低约58%。
       在这一情景下,中国可以极大减少对化石能源和进口能源的依赖,在不增加能源成本的前提下改善能源结构,增强经济对能源价格变动的韧性。同时,结合更加严格的环境治理政策,中国绝大多数的空气质量可以达标。
       最重要的是,若政策设计得当,在税收中性的假设下,可以把成本控制在GDP的1%之内。如果考虑到加速减排产生的环境和健康效益,相当一部分经济成本可以被抵消。
低碳发展路径
       事实上,这种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增长方面的乐观言论并非一家之辞。一份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的工作文件同样宣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实际上还可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与气候行动不可调和的想法表面看来既精明又现实,但实际上是一种模糊的误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今年9月为《纽约时报》撰文时指出,“超
越阻碍拯救地球行动的特殊利益与意识形态,我们就会发现抗击气候变化行动比几乎所有人想像得都廉价而简单。”原因在于,一是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大幅下降,
二是碳排放定价会产生很大的“协同效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文件称,最重要的协同效益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燃煤会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进而推高医疗成本,降低生产率,如果限制燃煤,医疗成本便会降低,并促进生产率的提升。
       对此,《中国与新气候经济》也持有类似看法。该报告建议,以渐进增强的方式,在产能过剩的高耗能行业和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首先引入总量减排目标,并逐步
扩展成覆盖所有行业和地区的全经济范围的总量减排目标。其中,应首先引入煤炭消费总量限制,煤炭消费总量应在2020年后停止增长并尽快实现绝对下降。
       这一渐进增强的建议也适用于碳价政策。通过价格改革使化石燃料价格体现隐藏的外部环境成本,逐步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
       “按照我们目前的节能减排政策和力度,到2030年是不可能实现峰值的,可能还会推后。我们现在确立2030年达到峰值,必须更大力度地推进节能减排措施。这
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比过去更强有力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约能源和能源替代。”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
坤当日表示,减排目标的建立有利于形成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的倒逼机制,催生更灵活、更强有力的减排措施。
       何建坤称,2030年若GDP增速回落到5%,能源消费增长却有1-2%左右,只能靠大力发展新能源来满足新增加能源的需要。“在2030年左右,中国每年
新投产的百万千瓦核电站要达到8-10台左右,也就是每年要有1000万千瓦左右的核电站投入。每年可能要有上千万千瓦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站投入,这样才
能用新能源来支持经济的增长。中国要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要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努力和投入。”

各国关于治理气候变化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