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

2024-05-17 13:22

1. 试述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

通货膨胀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一般物价上涨的本质区别:一般物价上涨是指某个、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不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一国基础货币发行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增长率的原因包括货币政策与非货币政策两方面。货币政策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利率汇率手段调节经济;非货币政策包括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造成贷款膨胀,国际贸易中出口顺差长期过大、外汇储备过高,投机垄断、腐败浪费提高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失衡、消费预期误导等。所以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实体经济泡沫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非货币政策、货币现象还是实体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长方式造成GDP水分过高、无效经济总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货币效率降低。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应答时间:2022-02-0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试述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

2. 1998年到2018年的通货膨胀率,跪求准确数据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16年)年份通货膨胀率属性:1980 年6% 年度值、1981年	2.40%	年度值、1982年	1.90%	年度值、1983年	1.50%	年度值、1984年	2.80%	年度值。
1985年	9.30%	年度值、1986年	6.50%	年度值、1987年	7.30%	年度值、1988年	18.80%	年度值、1989年	18%	年度值、1990年	3.10%	年度值、1991年	3.40%	年度值、1992年	6.40%	年度值。
1993年	14.70%	年度值、1994年	24.10%	近37年最高、1995年	17.10%	年度值、1996年	8.30%	年度值、1997年	2.80%	年度值、1998年	-0.80%	年度值。
1999年	-1.40%	近37年最低、2000年	0.40%	年度值、2001年	0.70%	年度值、2002年	-0.80%	年度值、2003年	1.20%	年度值、2004年	3.90%	年度值、2005年	1.80%	年度值、2006年	1.50%	年度值、2007年	4.80%	年度值。
2008年	5.90%	近10年最高、2009年	-0.70%	近10年最低、2010年	3.30%	年度值、2011年	5.40%	年度值、2012年	2.60%	年度值2013年	3.20%	年度值、2014年	1.50%	年度值、2015年	1.40%	年度值、2016年	3%	预测值。




扩展资料:
(一)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三)零售物价指数(RPI)
零售物价指数(Retail Price Index),是指以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数。美国商务部每个月对全国范围的零售商品抽样调查,包括家具、电器、超级市场售卖品、医药等,不过各种服务业消费则不包括在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货膨胀率

3. 1980年我国通货膨胀我国是怎么解决的

1、1979年1980年的通货膨胀:这个期间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后经济恢复较快,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上升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实现了连年大丰收。同时为了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在改革的第一年,国家首先提高了过低的农付产品收购价格和8类付食品的销售价格,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连手出现赤字;第二,为了调整过去压低消费水平的情况,适当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水平,积极扩大就业,扩大了社会需求;第三,1979年以来新建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投资大,这些在建项目不能马上完工。这就导致了1980年明显的物价上涨,零售物价指数高达6%。为了抑制物价继续上涨,克服面临的通货膨胀,在适当紧缩需求的同时,重点从改善商品供给入手。压缩了基建规模,减少了财政赤字,控制了贷币发行,同时着重改善供给。就是在国民经济计划和信贷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贷款支持日用消费品生产,增加农产生产资料和农村建筑材料的产量,加强重工业服务方向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既搞活了经济,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基本上控制了贷币供应量过剩的问题。
2、1984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较为严重,1984年物价开始上涨形成基建投资、消费基金和信贷规模严重失控。1985年和1987年被迫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政策,但是在物价上涨刚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又放开了贷币发行的闸门,这一放便不可收拾,1988年1989年物价上涨猛增到18.5%和17.8%,1988年,银行现金净投放高达679亿,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商品市场出现抢购风潮。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持续“过热”增长与物价改革不适当的宣传造成的。1984年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4120亿元,占同期国民收入34.9%,年均增长率为18.5%,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近一倍,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导致了银行贷款的猛增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1984年1990年现金发行,贷款数量平均每年递增26.6%和23.8%,而同期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为9.3%和9.5%。1984年1990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575.6亿元。信用膨胀使社会总需求不正常扩大,而且巨额财政赤字使政府大量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需求膨胀,1984年1990年,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7.9%,在个人消费基金增长的同时,集团消费也大幅度增加,1984年1990年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8.8%,消费需求膨胀。1985年我国实行了全面紧缩的贷币政策,以后又相继采取了“紧中有松”,“紧中求活”等政策措施,1989年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紧缩的贷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3、1993年下半年1997年的通货膨胀:199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过热,零售物价水平上升13、4%,1994年零售物价指数竟高达21.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物价涨幅,1995年以来,在行政限价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上半年零售价格指数仍为113.3%。下面对其特点、成因及治理进行分析:
(1)通货膨胀的特点:、物价上涨的时序呈现结构性。1993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与1984年1989年期间出现的种类价格同时全面上涨不同,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1994年主要表现为付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压总量与总需求已经很难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1984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双向膨胀,只要控制总需求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抑制。1995年以来,通货膨胀出现了一边压需求,一边日用品,食品价格上涨,结构性矛盾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深层次矛盾突出。、居民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承受能力逐步增强,没有出现盲目抢购商品风潮,居民能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有选择性地购买商品。
(2)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工资奖金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由于工资的刚性,生活资料价格由于通货膨胀上涨,导致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上涨。第二,能源、原材料、交通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加工企业产品成本上涨。上涨了价格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再投入生产,反过来又推动产品价格上涨,这样周而复始,循环推动,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税制改革加重了部分企业部分产品税务负担,提高了企业与部分产品的成本费用;第四,汇率并轨导致进口产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水平上涨。、需求过度膨胀,贷币超量发行。

1980年我国通货膨胀我国是怎么解决的

4. 2008年中国通货膨胀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何种措施?

我国本轮的物价走势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国际市场来看,石油价格高涨、小麦减产、美元贬值等因素,造成粮食、能源等价格的高涨。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周期性波动和疫情的综合影响,生猪生产下降,供给减少,造成了猪肉价格的居高不下,石油、粮食、大豆等基础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生产成本。同时,连续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信贷投放过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突出,市场需求过旺,通胀压力较大。
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随着次级债危机的不断扩散和恶化,美国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指数屡创新低。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投机行为盛行,致使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暴涨,屡创新高。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
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一半左右的原油、铁矿石、铜精矿等资源产品和基础产品需要依靠进口,煤炭也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国际市场粮食、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我国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将直接加大国内的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受此影响,2007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占整个工业品近77%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总体呈现“先稳、后升、回落、再升”的态势,前10个月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3.7%,涨幅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9%,环比上涨0.7%。预计2008年美元仍将保持弱势格局,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亦将居高不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我国价格体系。【摘要】
2008年中国通货膨胀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何种措施?【提问】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回答】
我国本轮的物价走势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国际市场来看,石油价格高涨、小麦减产、美元贬值等因素,造成粮食、能源等价格的高涨。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周期性波动和疫情的综合影响,生猪生产下降,供给减少,造成了猪肉价格的居高不下,石油、粮食、大豆等基础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生产成本。同时,连续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信贷投放过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突出,市场需求过旺,通胀压力较大。
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随着次级债危机的不断扩散和恶化,美国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指数屡创新低。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投机行为盛行,致使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暴涨,屡创新高。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
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一半左右的原油、铁矿石、铜精矿等资源产品和基础产品需要依靠进口,煤炭也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国际市场粮食、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我国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将直接加大国内的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受此影响,2007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占整个工业品近77%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总体呈现“先稳、后升、回落、再升”的态势,前10个月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3.7%,涨幅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9%,环比上涨0.7%。预计2008年美元仍将保持弱势格局,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亦将居高不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我国价格体系。【回答】

5. 我国从1998年至2022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们查询了中国1998年至2022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是3.37%。【摘要】
我国从1998年至2022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多少?【提问】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们查询了中国1998年至2022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是3.37%。【回答】
亲亲亲亲您在不在,那个回答您抽空瞅两眼呗。如果对我的回答有任何疑问可以说出来以便于我可以更好的解决您的困惑哦。【回答】
我1999年3万元的财产(家电、家具和日常用品)到2022年还值多少钱?【提问】
对于这个问题,由于价格受许多因素影响,无法准确回答。但是你可以对比同类型物品的现价,评估自己的财产,进而得出估计值。【回答】
这个物品估价还得看您使用等情况【回答】

我国从1998年至2022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6. 我国历史上几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朱镕基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

3、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4.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和长期的国际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一直到现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7. 2000年以后中国有几次通货膨胀,这几次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政府的治理措施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前两次通货膨胀是1979年-1980年及1983-1986年的通货膨胀,这两次通货膨胀是以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所带有的短缺经济为背景的,国家对农副产品价格、工人工资、农村税收进行了改革,对企业的改革也逐渐展开,扩大了企业及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导致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再加上政府所制定的大规模现代化计划,导致财政支出膨胀,使得价格水平出现了上涨。当时采取了直接的计划行政调控和控制贷款总额的办法。 
  第三次通货膨胀是1987年-1991年,这次通货膨胀源于通胀预期的产生,上一轮的通货膨胀刚刚结束,而价格体制改革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突然加强,导致1988年居民抢购,消费需求膨胀,对此中央银行对三年定期存款实行了保值储蓄,名义利率大幅提高,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第四次通货膨胀是1993年-1994年通货膨胀,由于当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房地产热和股票热和开发区热,货币领域表现为大投放,金融秩序混乱,乱集资、乱拆借、乱提高利率现象严重,物价上涨幅度1993年为13.2%,1994年高达21.7%。这一阶段政府先是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治理混乱的金融市场,国务院下发6号文件,采取了16条综合治理措施。随后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信贷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加强金融监管,发展货币市场,成功治理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 
  2010年至今的通胀。2008年11月前,我国实施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此前的10年间,全国发放了20万亿元的贷款,年均2万亿元。国际金融危机后,2008年11月—2010年末,两年多的时间,贷款投放了18万亿元,几乎与前10年相当。再加上我国3万亿的外汇储备相应投放了近20万亿的人民币。所以,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是不可持续的,过快的信贷增长导致通胀。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反通账、控制物价总水平为基调。

2000年以后中国有几次通货膨胀,这几次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政府的治理措施是?

8. 中国一百年间曾经发生过多少次通货膨胀?分别是那几次?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通货膨胀在中国。 

20 世纪的百年中, 我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下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40 年代末期国内战争时期; 第二次出现在结束30 年孤立于西方国家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本文着重分析上世纪后20 年中国通货膨胀的背景与过程。 

在这20 年中, 我国经历了四次通货膨胀: 
1  第一次通货膨胀产生在1979- 1982年, 其中1980 年的CPI 达到最高值106,这一价格指数虽然不是很高, 价格上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但是它唤醒人们重新关注已经告别了近30年的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 
2  第二次通货膨胀发生于1983- 1986 年。期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全社会零售额和市场上货币流通量都出现了增速高峰, 由此迅速地导致了全社会总需求大幅地超越总供给, 需求压力十分明显, 1985 年价格同比上涨了8.8%。与前一次价格波动相比, 这次通货膨胀造成全社会价格的普遍上涨。 
3  第三次通货膨胀发生于1987- 1991 年。1987 年, 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长速度达116%,商品价格也出现同步上涨。到1988 年底, 价格同比上涨达18.5%,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 
4  第四次通货膨胀发生于1992 年到1995 年底。改革开放在我国大地进一步深入地展开, 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得到正式的明确, 各种经济成份更趋活跃, 对物资需求十分强劲, 各种商品价格又开始走高,1993、1994 年, 价格同比分别上升了13.4%和20.0%。为此, 政府再一次采取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 到1995 年, 通货膨胀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