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港的历史沿革

2024-05-14 04:20

1. 厦门港的历史沿革

宋代,厦 门作为泉州大港的外围辅助港,岛上设五通、东渡两处官渡。元时设立“嘉禾千户所”,军港地位初步建立。明时,厦 门港和漳州月港成了海上走私贸易的主要口岸,海上交通初具规模,已有10条通洋航线。在明隆庆五年至万历八年(1571~1580年)的10年间,由厦 门港和月港开往菲律宾的中国商船每年有30~40艘,每年进出口价值150万金元左右。清顺治七年至十八年(1650~1661年),厦 门港是郑成功海路“五商”(以仁、义、礼、智、信五字为5家商行之代号)通台湾、日 本、吕宋及南洋各地的中心。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厦 门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海关设立,厦 门为其正口,成为“凡海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出入官司征税”之地。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规定所有福建出洋之船,均须由厦 门港出入,厦门港为福建省出洋总口。嘉庆元年(1796年),成为“通九译之番邦”,“远近贸易之都会”,与厦 门往来的东西洋国家和地区达30多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厦 门辟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光绪六年(1880年),英商太古公司在岛美路头北侧建造太古趸船码头,码头前沿设有栈房式趸船1艘,靠泊能力500吨;后方陆域建有太古栈房6间,总仓容1066.3万斤,成为近代较为先进的综合性码头。海后滩筑堤工程,填平拆毁古老渡头和“路头”,重新建造了大小码头28座。1~8号码头于民国17年(1928年)5月竣工,民国20年又竣工3座,其余民国21年完工。新建码头为石砌或混凝土结构,分为斜坡或梯式两类,都需要乘潮作业。其中最大靠泊能力为水仙码头500吨级,其余均为100~200吨级之间,最小的仅10~20吨。民国24年,由荷兰治港公司承建的太古码头全部竣工,码头设有2艘趸船,各长64米,宽9米,引桥2座各长21米,宽4.8米,可同时停靠2艘3000吨级的货轮。新建的太古码头岸线长1865米,前沿水深为-7米,建有2层仓库1座,共7464平方米,可供件杂货装卸。30年代中期是厦 门港的最盛时期。民国25年,进出船达千余艘次。民国27年,厦 门沦陷,港口为日本军商控制。民国36年,港 口航运贸易开始复苏,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2.69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紧张局势,在近20年的时间里,进出厦 门港的船舶都要利用夜间靠近大陆绕道航行;加上管理体制不断变更,以航代港的管理局面,使港口的生产和建设发展缓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迅速发展,厦门港的航线不断扩大,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1984年,东渡新港一期工程2个5万吨级和2个万吨级泊位正式投产。1988年,东渡港二期工程4个万吨泊位动工兴建。厦 门港的建设已有相当规模,1990年,已有大小泊位100多个,其中港务局生产用码头40个,总靠泊位能力为144950吨,泊位总延长2217.30米;浮筒10个,其中万吨级浮筒5个;现有仓库39915平方米,堆场265012平方米,各种装卸机械300多台(套);港务船舶27艘,4872.48总吨位。1990年,厦 门港货物吞吐量达530万吨,并发展了集装箱运输和大宗散装货物运输。集装箱吞吐量已达4.5万标准箱。货运业务通往境外51个国家和地区的139个港口;客运业务除沿海内河外,还直通香港、新加坡、日本和我国的上海、广州、温州等港,年旅客进出量达200多万人次。在2006年之前,厦门港拥有5个港区,分别是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客运港区。2006年01月01日,厦门湾内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由新组建的厦门港口管理局统一管理厦门湾内的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客运、招银、后石、石码8大港区。2010年08月31日,漳州的古雷港区、东山港区、云霄港区、诏安港区并入厦门港。

厦门港的历史沿革

2. 厦门港的简介

厦 门港由东渡、海沧、翔安、招银、后石、石码、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等10个港区组成。2006年,原漳州港招银、后石、石码港区并入厦门港,港政、航政、水运实行统一管理,厦漳两地港口资源整合从此开启。2010年,东山湾内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四港区整合到厦门港,厦门港“环两湾辖十区”的新格局正式形成。2013年,厦门、漳州港口一体化整合完成,厦门港进入新阶段。 根据《厦门港总体规划(修编)》,未来,厦门港全港规划可形成码头岸线总长约94.3公里,规划泊位379个,规划可形成通过能力约5.8亿吨/年,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2020万标箱/年。厦 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天然良港,自然条件优越。地理坐标为 118 ° 04 ′ E , 24 ° 27 ′ N 。港湾外围大小金 门等岛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小、不冻不淤。岸线总线 154 公里 ,适于建港的岸线 31 . 6 公里 ;现有锚地面各 18 . 99 平方公里,规划锚地面积 52 平方公里。进港航道全长约 40.3 公里 ,水深达到 -14 米 , 10 万吨级船舶可乘潮出港。自然条件风况:常风向为东北、东南风次之,强风向为东南东及东北,每年5-10月为台风季节,平均每年在厦 门登陆的台风有1-2次,受其影响的有3-4次。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1181.0毫米,5-10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9天。气温:年平均气温20.8℃,最高的7、8月,月平均气温28.3℃,最低的2月份,月平均气温12.5℃。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1.74米,平均潮差3.96米。潮流:属往复流,落潮流大于涨潮流。涨潮流最大流速0.46-0.57米/秒方向333度。落潮流最大流速0.61-0.93米/秒,方向137度。洪水季节鼓浪屿南面的落潮流速可达2.57-3.08米/秒。

3. 厦门港的介绍

厦门港(Amoy Harbour)地处上海与广东之间,福建省东南的金门湾内,九龙江入海口。它面向东海,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水相望,为我国东南海疆之要津,入闽之门户。具有港阔、水深、不冻、少雾、少淤、避风条件好等优点,万吨巨轮不受潮水影响可以随时进出,是中 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天然良港。开港于1843年。厦门港是厦门经济特区的一部分,海域面积达275平方公里,分为内港和外港两部分,主要担负厦门市和福建省内外贸运输任务,也承担江西省某些物资的中转任务。

厦门港的介绍

4. 厦门港的港区合并

昨日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省政府批复同意厦 门港、漳州港整合。根据批复,2010年08月31日前将漳州的古雷港区、东山港区、云霄港区、诏安港区并入厦 门港,由整合后的厦门港口管理局统一管辖厦门、漳州两市行政区划内的所有港区。同时撤销漳州市港口管理局,组建厦门港口管理局漳州分局,具体负责管理漳州市行政区域内上述四个港区。为了促进厦门市、漳州市以港口为平台,实现跨行政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相互对接,2006年01月01日起厦门湾内港口实行体制一体化整合,由新组建的厦门港口管理局统一管理厦门湾内的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客运、招银、后石、石码八大港区。本次厦 门港、漳州港实现整合,厦门港的港区达到12个。原厦 门港港区享受的税费、补贴、口岸通关等各项优惠政策,延伸至原漳州港的所有港区,实现整合后厦门港所有港区的“同港同政策”。相关新闻建设陆地港可享多项优惠 本报讯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陆地港项目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根据部署,将确保武夷山陆港首期工程年内竣工投产,晋江、沙县、龙岩陆港工程开工建设。根据《通知》,陆地港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给予优先保证。地方政府可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为陆地港建设提供土地使用权。陆地港用地出让年限可在法定最高年限范围内按需设定,出让金按所在地土地等级相对应的《全国工业用地最低标准》70%执行,并可适当放宽其付清土地出让金的期限。 2010~2012年,在省外经贸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陆地港发展国际物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陆地港规划范围内的配套设施由项目业主投资,陆地港以外的路网管网等配套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要把陆地港连通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的疏港道路建设纳入省交通发展规划,逐步解决陆地港区域与铁路、公路、港口之间运输通道衔接问题。《通知》指出,通过我省港口进出口的集装箱运输车辆免收政府还贷普通公路通行费;集装箱运输车辆在我省高速公路上承运陆地港与沿海港口之间、生产企业与陆地港之间的进出口货物实行“递远递减”的优惠计费模式。交通运输部批复,原则同意厦 门港在现有八个港区的基础上,将漳州市行政区划内的古雷、东山、云霄、诏安港区纳入厦门港,并通过港口总体规划和港章予以明确。  厦 门港漳州港整合后统称厦 门港。交通运输部要求,厦门港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港口法》的规定,做好跨行政区域港口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衔接工作,保障港口运营和管理正常有序。至此,厦 门港和漳州港港区资源实现了全面整合。整合后的厦门港港区达到12个,深水岸线增加27公里。厦门港 口管理局表示,今后将极力推动原厦门港港区享受的税费、补贴、口岸通关等各项优惠政策延伸至原漳州港所有港区,实现整合后厦门港所有港区“同港同政策”。分析人士认为,整合后的厦 门港将发展成以国际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整合之后,东渡港区或将进行城市化改造,港 口功能调整为以国际邮轮、对台客运、滚装、高端航运为主的服务业。新优势突破发展瓶颈新加入的漳州4个港区,如东山、古雷港区,不仅水深条件好,且后方空间极大,特别适合规划深水码头,并发展大型临港企业。整合对于厦门港来说,突破了发展的瓶颈。实现共同发展整合来的4个港区,将直接从“地方军”升级为中央“主力部队”,建设和规划都面临全新机遇,比如大型临港工业的引进,厦门港“金字招牌”更有优势。厦漳两港合并后 厦 门港将形成环两湾辖十区格局 未来,厦 门港将主推北部翔安、南部古雷两大深水港区的建设。昨天,导报记者从2011年厦门港口工作座谈会上获悉,《厦门港总体规划》(修编)已完成初稿,厦门港将环厦门湾、东山湾发展,并形成“环两湾辖十区”的格局。?2010年,厦 门港、漳州港整合。整合后的厦 门港,开始组织编制新的跨行政区划的《厦门港总体规划》。《厦 门港总体规划》(修编)已完成初稿编制,计划2011年06月底前形成送审稿。按照规划,东渡港区将搬迁改造,大宗散货、远洋集装箱和部分散杂货运输功能要转移到后石、海沧、嵩屿及刘五店港区。同时,重点推进翔安、古雷两大深水港区的建设,适时扩大海沧、招银、东山、石码等港区的基础设施规模,促使南部中小港区的起步开发。根据预测,至2015年,全港货运吞吐量可达到2亿吨。到2020年,全港吞吐量可达到2.7亿-2.8亿吨。

5.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
  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 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
  三月 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 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
  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
  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
  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
  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 *** 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
   *** 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
  自此清 *** 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
  清 *** 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
  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 。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
  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
  属于监察区级别。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
  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
  设海防通判驻蚶江。
  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
  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
  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
  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
  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
  清 *** 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
  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
  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著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
  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所有泉州府对厦门岛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知道这些历史自然一切都不奇怪了。
   

厦门发展历史

6. 厦门港的四大港区

厦 门港现拥有和平、东渡、高崎和海沧4个港区。 位于厦门内港西岸南部,始建于1990年。拥有2个分别为3万吨级和2万吨级的集装箱泊位,另在建的2万吨级泊位1个。

7. 厦门港的经济腹地

厦 门港有福建大陆为依托腹地,该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为 41.6 %,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未来 10 年将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形成“贸一工一农”一体的外向型产业结构。

厦门港的经济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