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晚年才回国,但是对

2024-05-16 04:46

1. 杨振宁晚年才回国,但是对

非洲54国要求彻查美国。这下子要真相大白了吗?

杨振宁晚年才回国,但是对

2. 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其是否代表正面立场?

前阵子有篇热文《杨振宁的最后一战》说的就是关于建设高能电子对撞机这事,杨振宁在这件事上是不遗余力的反对,而且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有相当多的朋友不理解杨振宁为什么反对中国建设对撞机,而且是几次三番的反对,似乎杨振宁就和中国的科学扛上了?

杨振宁第一次反对中国建设对撞机
杨振宁第一次反对中国建设加速器是在1972年,应该在大部分年轻读者出生之前,当然也包括种花家!当年中国已经取得了两弹一星的成绩,地位在世界上正在上升,科学界也响应毛主席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号召,提出了建设加速器的想法!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西方科学界已经在杨米尔斯方程中挖到了金矿,在高能粒子物理界已经有所建树:
1967年温伯格和格拉肖在引入规范对称的自发破缺,将电弱统一理论建立在了杨-米尔斯场论,引入希格斯机制,提出了具有U(1) ×SU(2)规范对称性的电弱理论。
1972年弗里兹希和盖尔曼提出了具有SU(3)规范对称性的杨-米尔斯理论, 建立了量子色动力学。
标准粒子模型呼之欲出,西方在加速器领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最早二十年代末发展而来的加速器,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能级已经达到了3000亿eV,而中国当时在加速器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赵忠尧主持建设的第一第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也苦于没有更先进的技术支持,也已经远远落后于当时的水准,因此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当时科学界规划的加速器能级为500亿eV,预算约1亿美元,但即使这样也已经竭尽全力了!作为高能粒子物理的开山鼻祖,杨振宁很清楚这样的加速器能干出什么样的成绩,因此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再做重复投资,而是将资金投入更重要的环节,将中国的基础科学体系建立起来。而这将对未来的发展更有意义!

最终杨振宁中肯的建议被采纳,而当时这些资金大大促进了从计算机、生物学到机械制造等多个产业的发展,这为后来的863计划提供从人才到设备与资金的全方位支持,也许大家不知道863计划,但它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这个范围,猜猜也就知道它到底干了什么!
所以,杨振宁的第一次反对和中国的现代科学体系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杨振宁第二次反对中国建设对撞机
2016年9月4日,杨振宁在《知识分子》上发表了《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将正在展开如火如荼讨论的CEPC建设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也将他自己再次置身于聚光灯下,有对他口诛笔伐的,也有认为杨老的时间非常中肯。但这次似乎杨振宁的意见并不如1972年管用,因为从2016年开始到2019年,大讨论仍然在继续,但建设工作似乎并没有停止。

2019年4月29日在国科大的演讲中,杨振宁表示他反对建设CEPC的已经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当时一位未来将从事CEPC预研工作的学生向杨振宁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想代表我所有的同学再问您一次,您现在对我们建造CEPC的想法有没有改变?”
这个画面让大家对杨振宁在2016年与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贻芳之间的隔空辩论记忆犹新,在杨振宁在《知识分子》上发表反对一文之后,两天后王贻芳就代表中科院就这一文发表针锋相对的一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建造大型对撞机正当其时》

文中就提出的反对意见一一进行了辩驳,而且认为现在正处在高能物理界的另一个风口,建设大型对撞机不仅对高能物理界提升学术水平,将中国建设成高能物理的学术中心,还能在高新制造技术上得到长足的提升,从围观群众角度来看,双方都很在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不过谁胜谁负已经很明显了,因为CEPC的建设几乎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各项建设正在开展,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十几年以后大家就能看到CEPC展开史无前例能级的电子展开对撞实验。
中国的CEPC到底该不该建?
尽管CEPC建设已经正式展开,但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做个简单分析,看看应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件大事!
量子论的圣殿-哥本哈根
从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哥本哈根和哥廷根和慕尼黑一起都是绕不过去的黄金三角,当然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玻尔、波恩和薛定谔,他们分别是互补原理、概率论和波动方程的发源地,量子论能发展到现在如此完备的体系,谁也缺少不了谁,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核心人物!

三者之中无疑玻尔领导下的哥本哈根无疑是最具魅力的,因此量子论的经典诠释尽管包含了三个关键支撑,但却是哥本哈根诠释的主要原因。
日本的诺贝尔奖计划
2001年日本提出一个“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到2018年为止,日本人拿到了18个,时间过了2/5,任务完成60%,这应该是任务完成远超计划了吧。

2018年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获诺贝尔奖
当然我们只看到日本拿到诺奖的风光,但却不知道日本在基础科研领域持续不断的投入,整个教育体系是比较开放的,各个大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发挥的空间很大,学术氛围与竞争都比较积极,当然胜者为王,诺奖的风光背后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差距。
任正非的观点
其实作为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任正非作为一个商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但了解华为发展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华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华为在科研领域的投入让任正非的话非常具有说服力!前阵子任正非呼吁要加强基础教育,他认为砸钱并不能让我们拥有大批科学家。科学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需要台风暴雨!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看到LHC的成功,但也必须看到LHC天价的维护费用,作为一个国际合作项目,LHC可谓是风光无限,因为它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希格斯玻色子,但接下来怎么办,杨振宁认为高能粒子物理已经走到了强弩之末,这一点他在和他的学生探讨时候清晰的表明了这个观点,低矮的果实和高一点的果子都被摘完,只剩下顶上又青又涩的果子,但这果子有没有都还是一个问题。

但当年普朗克的导师告诉他,现代物理也已经非常完备,建议普朗克可以改行了!说了那么多,大家也知道种花家并不想在是否建设大型对撞机持有立场,主要原因是种花家非常赞同杨振宁的观点,但同时也是一个超级工程的粉丝,所以,咱准备看热闹!

3. 为什么94岁的杨振宁还要参加一场论战

因为他爱岗敬业的性格、负责任的态度。
在这场为真理而进行的争论中,谁对与谁错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决策层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对了,不骄傲。提错了,也不要攻击别人。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如果搞一言堂,不允许辩论,只喜欢溜须拍马,最后受损失的还是老百姓。
这些大科学家个个都是著作等身、誉满全球,他们完全可以见好就收、颐养天年,何必操这个闲心?
他们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因为无论支持或者反对任何一方观点,不可避免都会得罪一大帮子人。如果他们不管不问,自然不会对他们的名誉有任何损失。如果他们又管又问,将来就可能有损他们的“历史名誉”——
100年后,对撞机搞砸了,几百上千亿美金打水漂,好吧,丘成桐当年说搞的!就怪你!
100年后,对撞机出成果了,呵呵,杨振宁老糊涂了,你看吧,他太保守了。
然而,这些老科学家却选择放下身段,认认真真、堂堂正正的辩论一番。如果这都不算追求真理、爱国敬业,什么才是追求真理、爱国敬业呢?
在这个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时代,连一个娱乐明星的出轨新闻都能轻易打败奥运后的时候,这些科学家的声音,恰似一股清流。
我们在这场争论里看到的,恰恰是一片久违的赤子情怀,要是能多几位这样的认真先生,中国科学研究何愁不能崛起?

为什么94岁的杨振宁还要参加一场论战

4. 为什么94岁的杨振宁还要参加一场论战

因为他爱岗敬业的性格、负责任的态度。
在这场为真理而进行的争论中,谁对与谁错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决策层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对了,不骄傲。提错了,也不要攻击别人。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如果搞一言堂,不允许辩论,只喜欢溜须拍马,最后受损失的还是老百姓。
这些大科学家个个都是著作等身、誉满全球,他们完全可以见好就收、颐养天年,何必操这个闲心?
他们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因为无论支持或者反对任何一方观点,不可避免都会得罪一大帮子人。如果他们不管不问,自然不会对他们的名誉有任何损失。如果他们又管又问,将来就可能有损他们的“历史名誉”——
100年后,对撞机搞砸了,几百上千亿美金打水漂,好吧,丘成桐当年说搞的!就怪你!
100年后,对撞机出成果了,呵呵,杨振宁老糊涂了,你看吧,他太保守了。
然而,这些老科学家却选择放下身段,认认真真、堂堂正正的辩论一番。如果这都不算追求真理、爱国敬业,什么才是追求真理、爱国敬业呢?
在这个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时代,连一个娱乐明星的出轨新闻都能轻易打败奥运后的时候,这些科学家的声音,恰似一股清流。
我们在这场争论里看到的,恰恰是一片久违的赤子情怀,要是能多几位这样的认真先生,中国科学研究何愁不能崛起?

5. 杨振宁生于何时?死没?

还健在 姓名:杨振宁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贯:安徽合肥 学历:博士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10.1~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truth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离异)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杨振宁生于何时?死没?

6. 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解放后为何没有回国?

因为这样才不会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早早过世,为祖国付出毕生精力而无法享受国家的富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和上帝最后的礼物。 
关于杨振宁不回国杨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即回国。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留在美国。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护照在出国旅游签证时真的的很不方便的呢,才决定加入美国国籍。 

中国的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我留在美国了。” 在这里,我想说出心里觉得很不舒服的几句话:很多当时出国留学的杰出学者,拿的都是博士学位,他们也知道美国不允许他们回来,可是,国家正遭遇苦难,八年抗战、无论是哪里不可能随便说怎么样就可做到的。

其实想要做好拜托这一切,当摆脱八国联军、摆脱帝国主义铁蹄侵略的中华民族正有机会一统中华板块,而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亚洲已奄奄一息无法实现在亚洲的实力制衡之时,巧妙插手朝鲜战争,试图在与中国东北接壤的地方建立一个傀儡国,同时牵制中国与日本,也牵制了中国统一台湾的步伐。杨振宁回避并忽略了之前同一批出国留学人员的贡献,大大炫耀吹嘘自己在美的成就,这样方便我们做自己的选择的呢。

我们新中国的认同因为国家的护照出国旅游不方便就抛弃了,他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宣扬自己的成就,影射李政道是那种作出30%的贡献,一定要说自己有70%功劳的那种人。 

7. 杨振宁为中国做了什么

主要有:外交上的贡献,科学上的贡献,思想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宁虽然未能像邓稼先等人那样立即回国效力,但也积极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不少贡献,比如建立“全美华人协会”,为中美建交穿针引线。70年代后,多次组织联系国外著名学者教授来中国讲学,自己更多次亲自回国讲学,如应福建省有关部门邀请,于1995年7月24~27日来闽进行学术交流及参观访问,和陈省身教授一起协助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建立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说:“杨振宁先生帮助理论物理研究室与国际很多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他是一位十分忠厚的长者,什么事都可以和他辩论 ...。”。利用自己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宣传中国和树立中国形象。鼓励留学生多回国。这个在国外听过杨先生讲演的都知道,杨先生几乎
每次讲演必谈中国,谈邓先生。协助清华建立高研中心,并且留校任教授,指导研究
,教授学生。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
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
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
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
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有这样一段记载:“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
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杨振宁在1971年春中美关系升始解冻后不久,即毅然率先访华,叩开了中美之间紧闭
了川多年的科学大门,意义重大。
与杨振宁共事多年的聂华桐教授用“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来描述杨振宁的爱国情怀
,并认为“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
杨振宁首次访华后回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多次找他,他非常镇定而坚决地答道:“
在中国,我的父亲、母亲、弟妹们——我的亲属们都在那里,我的许多朋友在那里,
我想念他们,所以我要去看望他们,这并不触犯美国的法律!”
杨振宁后来这样说:‘倒1972年夏天作第二次旅行时,我已经拿定主意,作为一名中
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同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
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这次周恩来会见杨振宁时,诚恳地请他就中国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见和建议。杨振宁
坦率地直抒己见:‘冲国在教学科研中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很好的,在经济
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这也是必须的。但是,目前中国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
论研究,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在科研机关里,也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
论的倾向。”
他还谈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事后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作了认真的研究并及时给予落实。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2年,杨振宁直接写信给中国有关部门领导,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再次提出建议。
1983年,杨振宁倡议的‘冲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基金会”在香港组成,杨振宁任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相继成立。
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建立,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杨振宁反对玄学,提倡现代科学观,对易经做出过批评,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民网评价杨振宁:“...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但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
谈。...这实际上是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延续,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也反映出当今中国科学与玄学、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反科学的争斗的激烈程度。由于杨振宁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科学一方的力量,算得上是他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的一个大贡献。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杨振宁为中国做了什么

8. 杨振宁71年回国之后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杨振宁的父亲是美国留学生,才在清华大学任职。在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居家南迁,杨振宁当时还是一个高二学生,却因成绩出色,被西南联大录取。在西南联大的那段时间中,杨振宁师从“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后来又在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大师王竹溪先生门下当研究生。


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的奖学金去了芝加哥大学读书,后来他又进入普林斯顿读博士后,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合作者李政道。当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他对这两个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由于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两人在1957年获得了诺奖。在颁奖典礼上,杨振宁致辞说:自己以自己身上的中国传统为傲,他是中西方文化和谐与冲突的产物。
1971年,当时杨振宁作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学者来到了中国,回到美国之后,他以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在美国很多大学和中国城作了演讲,他告诉美国人中国近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地华人中引起很大的轰动,为此美国中情局还多次找他进行了谈话。
其实,这次回国访问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因为当时中美关系还为完全解冻。聂华桐教授说他当时回国时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的。

之后不久,杨振宁有担任了美国华人协会的会长,在这个职位上他对新中国的介绍,中美关系的缓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此他遭到了一些驻美国民党官员的辱骂,这同样也是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的。
杨振宁关心祖国的科学建设工作,当年我们要建造高能加速器,杨振宁没有一味附和,他认为百废待兴之际,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基础的东西更重要,大加速器并不是当务之急。他的话引起了很多同行的不满,杨振宁也未必不知道自己的话会得罪人,但是他必须这么做。明哲保身不是他的作风,在这一点上,他并不“精明”,而是显得“有点傻”。
杨振宁回国之后,对很多大学的物理教学工作都发挥了很大的贡献,无论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大还是中科院,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他的帮助和指导性意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