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测试题

2024-05-19 03:01

1. 高三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测试题

   生活中我们从语文中品味语言的魅力。我为大家推荐了高三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测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乘(chénɡ) 烟榻(tà) 逻辑(jí) 锱铢必较(zì)
     B.流弊(bì) 箭镞(zú) 辞藻(zǎo) 不离不即(jì)
     C.蕴藉(jiè) 倒涎(xián) 斟酌(zhuó) 清沁肺腑(xīn)
     D.窸窣(sū) 憎恶(zēnɡ) 精髓(suǐ) 轻鸢剪掠(yuān)
     2.下列词语都出自典故,请查阅有关词典,找到其出处,并解释其意思。
     ①学富五车:
     ②才高八斗:
     ③端木遗风:
     ④柳岸灞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具有文学良心和________力的人像________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②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________的好习惯。
     ③张宇同学的解题思路既新颖,又________,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鉴别 严正 必需 简捷
     B.鉴赏 严肃 必需 简洁
     C.鉴别 严肃 必须 简捷
     D.鉴赏 严正 必须 简洁
     4.下面句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两句是( )
     ①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版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②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③尺牍是书信的代称,因为古代书简大约长一尺,所以叫书简。
     ④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⑤中国诗歌的发展与西方诗歌的发展一样,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南宋诗人、诗歌评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
     ⑦“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引用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话,说的是平淡而又含蓄的诗风。
     ⑧拜伦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篇有《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惠特曼是英国诗人,诗集有《草叶集》《桴鼓集》等。
     5.在横线上填写诗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欲辩已忘言。
     ④美人卷珠帘,________________,但见泪痕湿,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⑥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
     6.“‘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对于“撩人”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与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9题。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8.“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谈谈本段文字里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4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几乎未作任何描写与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却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吧……”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为了说明这种再创造,我再举徐志摩短诗《沙扬娜拉一首》以为佐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展开我们的想象活动的。从这一朵水莲花出发,想象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又充满了离别的轻愁。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当受到鼓励的。这种想象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他所再创造的那幅画面中去——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象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也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自身想象为诗中的人。
     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它的特点在抒情。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有改动)
     注释:文中的“沙扬娜拉”即日语“再见”的意思。
     10.从第一段的文意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长干曲》“整首诗几乎未作任何描写与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对《沙扬娜拉一首》所作的欣赏中,具体地指出了“再创造过程”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第三段中的语句作答)
     13.作者为什么说“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最后一段的文意上看,“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实际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三)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每回结束必写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难道作者不怕这样一下子把读者从故事里拉出来,明白这故事原是他编造的吗?
     同样,在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的全部“夜战”,竟然都是在灯火通明中进行的。为什么没有观者指责这种不真实已经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骏,几个打旗的龙套便是浩浩三军,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西方人面对这些可能惊奇莫解,中国人却认可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中国艺术家为什么敢于如此大胆地以假当真,将读者与观众“欺弄”到这般地步,非但不遭拒斥,反而乐陶陶地认同?我想,中国的艺术家更懂得读者与观众的欣赏心理——假定这是真的。
     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任何一个读者或观众会把一部小说当作真实的事件,把一幅画当作真实的景物,把一出戏当作真实的生活场景,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
     西方戏剧家从易卜生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在努力使演员进入角色,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忘掉自己,舞台不过是“四面墙中抽掉一面”的生活实况,观众好像从钥匙眼里去看别人家中发生的事;然而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刚好相反,《空城计》中诸葛亮唱完后,轮到司马懿唱时,诸葛亮可以摘掉胡子,用手巾擦擦汗,喝口茶水润润嗓子,因为他完全清楚观众知道这是唱戏。戏是假的,只有演员的艺术水准和功夫才是货真价实的。这样,东西方的剧场也就截然不同。在西方的剧场里,观众不敢响动,甚至忍住咳嗽,怕破坏剧场的气氛,影响真实感;但在中国的剧场里,观众却哄喊叫好,以刺激演员更卖力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剧场高潮往往比戏剧更能得到满足。
     西方的古典画家同样把真实视为最高的'艺术法则。他们采用焦点透视、光线原理与人体解剖学来作画,尽力使观众感到物像的逼真如实,而中国画家却用墨色描绘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了表达的自由,他们将泰山松、黄山云、华山石、庐山瀑超越时空地集于一纸,这种透视不是依据眼睛,而是依据心灵(现代美术理论家称之为“散点透视”,他们甚至还把诗文图鉴都搬到画面上来,与画中种种形象相映成辉。因为中国画家知道观者要看的,不是生活中有的,而是生活中没有的。比如画中的意境、品格、情趣以及笔墨的意蕴。至于小说,更是如此。
     西方的小说家着意刻画他笔下人物皮肤的光泽、衣服的质地与眼神种种细微的变化,努力把他的读者导入如实的感受和逼真的情境中;中国的小说家则只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熊腰虎背,声如洪钟,力能扛鼎”之类的套话来形容一位美女或英豪。因为中国的小说家知道读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物超乎意料的行为,以及故事怎样一步步更牢牢地抓住他们向前发展。
     以假当真,不是艺术家非要这么做不可,而是读者与观众需要这么做。
     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因为艺术家深知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艺术,也正因为它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才更有存在价值。
     15.第三自然段“欺弄”一词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概括中西方小说家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
     西方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方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结合全文,理解“背道而驰”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出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两项( )
     A.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作者认为,中西方艺术家在处理真实性方面,可谓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B.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中国艺术家以假当真,抓住了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心理。
     C.中国观众常沉迷于戏剧的高潮,哄然叫好,相比之下,西方观众看戏则要冷静、理智得多。
     D.“散点透视”就是依据心灵,超越时空,追求艺术真实。
     E.艺术,要表现生活中没有的东西,这是神话小说、科幻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
      三、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0题
     一个小孩儿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儿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儿内疚的把它捧回草地……
     19.可怜的蝴蝶回到草地上以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从这只蝴蝶的角度,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对此进行描述。自拟题目,不超过200字。
     20.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三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测试题

2. 高三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的测试题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乘(chénɡ) 烟榻(tà) 逻辑(jí) 锱铢必较(zì)
     B.流弊(bì) 箭镞(zú) 辞藻(zǎo) 不离不即(jì)
     C.蕴藉(jiè) 倒涎(xián) 斟酌(zhuó) 清沁肺腑(xīn)
     D.窸窣(sū) 憎恶(zēnɡ) 精髓(suǐ) 轻鸢剪掠(yuān)
     2.下列词语都出自典故,请查阅有关词典,找到其出处,并解释其意思。
     ①学富五车:
     ②才高八斗:
     ③端木遗风:
     ④柳岸灞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具有文学良心和________力的人像________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②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________的好习惯。
     ③张宇同学的解题思路既新颖,又________,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鉴别 严正 必需 简捷
     B.鉴赏 严肃 必需 简洁
     C.鉴别 严肃 必须 简捷
     D.鉴赏 严正 必须 简洁
     4.下面句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两句是( )
     ①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版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②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③尺牍是书信的代称,因为古代书简大约长一尺,所以叫书简。
     ④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⑤中国诗歌的发展与西方诗歌的发展一样,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南宋诗人、诗歌评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
     ⑦“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引用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话,说的是平淡而又含蓄的诗风。
     ⑧拜伦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篇有《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惠特曼是英国诗人,诗集有《草叶集》《桴鼓集》等。
     5.在横线上填写诗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欲辩已忘言。
     ④美人卷珠帘,________________,但见泪痕湿,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⑥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
     6.“‘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对于“撩人”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与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9题。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8.“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谈谈本段文字里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4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几乎未作任何描写与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却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吧……”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为了说明这种再创造,我再举徐志摩短诗《沙扬娜拉一首》以为佐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展开我们的想象活动的。从这一朵水莲花出发,想象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又充满了离别的轻愁。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当受到鼓励的。这种想象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他所再创造的那幅画面中去——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象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也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自身想象为诗中的人。
     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它的特点在抒情。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有改动)
     注释:文中的“沙扬娜拉”即日语“再见”的意思。
     10.从第一段的文意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长干曲》“整首诗几乎未作任何描写与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对《沙扬娜拉一首》所作的欣赏中,具体地指出了“再创造过程”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第三段中的语句作答)
     13.作者为什么说“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最后一段的文意上看,“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实际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三)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每回结束必写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难道作者不怕这样一下子把读者从故事里拉出来,明白这故事原是他编造的吗?
     同样,在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的全部“夜战”,竟然都是在灯火通明中进行的。为什么没有观者指责这种不真实已经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骏,几个打旗的龙套便是浩浩三军,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西方人面对这些可能惊奇莫解,中国人却认可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中国艺术家为什么敢于如此大胆地以假当真,将读者与观众“欺弄”到这般地步,非但不遭拒斥,反而乐陶陶地认同?我想,中国的艺术家更懂得读者与观众的欣赏心理——假定这是真的。
     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任何一个读者或观众会把一部小说当作真实的事件,把一幅画当作真实的景物,把一出戏当作真实的生活场景,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
     西方戏剧家从易卜生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在努力使演员进入角色,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忘掉自己,舞台不过是“四面墙中抽掉一面”的生活实况,观众好像从钥匙眼里去看别人家中发生的事;然而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刚好相反,《空城计》中诸葛亮唱完后,轮到司马懿唱时,诸葛亮可以摘掉胡子,用手巾擦擦汗,喝口茶水润润嗓子,因为他完全清楚观众知道这是唱戏。戏是假的,只有演员的艺术水准和功夫才是货真价实的。这样,东西方的剧场也就截然不同。在西方的剧场里,观众不敢响动,甚至忍住咳嗽,怕破坏剧场的气氛,影响真实感;但在中国的剧场里,观众却哄喊叫好,以刺激演员更卖力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剧场高潮往往比戏剧更能得到满足。
     西方的古典画家同样把真实视为最高的艺术法则。他们采用焦点透视、光线原理与人体解剖学来作画,尽力使观众感到物像的逼真如实,而中国画家却用墨色描绘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了表达的自由,他们将泰山松、黄山云、华山石、庐山瀑超越时空地集于一纸,这种透视不是依据眼睛,而是依据心灵(现代美术理论家称之为“散点透视”,他们甚至还把诗文图鉴都搬到画面上来,与画中种种形象相映成辉。因为中国画家知道观者要看的,不是生活中有的,而是生活中没有的。比如画中的意境、品格、情趣以及笔墨的意蕴。至于小说,更是如此。
     西方的小说家着意刻画他笔下人物皮肤的光泽、衣服的质地与眼神种种细微的变化,努力把他的读者导入如实的感受和逼真的情境中;中国的小说家则只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熊腰虎背,声如洪钟,力能扛鼎”之类的套话来形容一位美女或英豪。因为中国的小说家知道读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物超乎意料的行为,以及故事怎样一步步更牢牢地抓住他们向前发展。
     以假当真,不是艺术家非要这么做不可,而是读者与观众需要这么做。
     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因为艺术家深知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艺术,也正因为它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才更有存在价值。
     15.第三自然段“欺弄”一词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概括中西方小说家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
     西方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方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结合全文,理解“背道而驰”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出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两项( )
     A.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作者认为,中西方艺术家在处理真实性方面,可谓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B.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中国艺术家以假当真,抓住了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心理。
     C.中国观众常沉迷于戏剧的高潮,哄然叫好,相比之下,西方观众看戏则要冷静、理智得多。
     D.“散点透视”就是依据心灵,超越时空,追求艺术真实。
     E.艺术,要表现生活中没有的东西,这是神话小说、科幻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
      三、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0题
     一个小孩儿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儿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儿内疚的把它捧回草地……
     19.可怜的蝴蝶回到草地上以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从这只蝴蝶的角度,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对此进行描述。自拟题目,不超过200字。
     20.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3. 高一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检测题

   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多做题,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高一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检测题,欢迎大家阅读。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天梯石栈(jiàn)     群山万壑(hè)
     峥嵘崔嵬(wéi) 悚然而听(sǒng)
     B.磨牙吮血(shǔn) 渚清沙白(zhǔ)
     槛菊愁烟(jiàn) 星月皎洁(jiǎo)
     C.逸兴遄飞(tuǎn) 天高地迥(jiǒng)
     命运多舛(chuǎn) 雕栏玉砌(diāo)
     D.东隅已逝(yú) 投笔从戎(róng)
     无语凝噎(yī) 不谙离恨(ān)
     2.下列各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B.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罔然。
     D.其色残淡,烟霏云敛。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不与秦塞通人烟     通人烟:相互往来。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锦城:成都。
     B.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
     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范:美德与模范。
     C.欲寄彩笺兼尺素 尺素:书信的代称。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
     D.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不知原因。
     念谁为之戕贼 戕贼:杀贼。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使人听此凋朱颜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是暑假开学的第一天,还不到十点钟,教室里就高朋满座,全班同学都到齐了。
     B.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在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C.剑门关地势险要,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张明和小强是大学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不约而同地都去了海南,但都没有找到可意的工作,在一次偶然相聚的时刻,两人禁不住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1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 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 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 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一:都。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所以为圣贤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的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喻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 以是言。
     (2)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方 其 用 心 与 力 之 劳 亦 何 异 众 人 之 汲 汲 营 营 而 忽 然 以 死 者 虽 有 迟 有 速 而 卒 与 三 者 同 归 于 泯 灭 夫 言 之 不 可 恃 也 盖 如 此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11~12题。(8分,每小题4分)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1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13~14题。(8分,每小题4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挼,读ruó,揉搓。
     13.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
     14.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文后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①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②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16.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像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还为后人留下许多名句佳作,如我们熟悉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
     重阳节时,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远足活动,请你以组织者的口吻拟写一段话,概括此次远足的意义,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
     17.请针对下面漫画反映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1)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分)
     (2)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关 制度,从根本上杜绝违规招聘的现象。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高度,登临是一种境界……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请以“登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栈”应读zhàn;C项,“遄”应读chuán;D项,“噎”应读yē。
     答案:B
     2.解析:A项,“勾”应为“钩”;C项,“罔”应为“惘”;D项,“残”应为“惨”。
     答案:B
     3.解析:B项,懿范:美好的风范。C项,将息:休息。D项,戕贼:残害。
     答案:A
     4.解析:A、B、D三项为使动用法;C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C
     5.解析:A项,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本句属于对象误用。B项,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D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指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的陌生人。这里不合语 境。
     答案:C
     6.解析:C项,“荣华”指茂盛的花。
     答案:C
     7.解析:A项,表原因,“……的原因”/表目 的,“用来……”;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引出结果或处所,到;C项,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承接,就;D项,连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
     答案:B
     8.解析:C项“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错,作者否定的是仅仅依靠立言,而不注意立身行事,C项的说法属于片面理 解。
     答案:C
     9.解析:“待”,凭借;“言”,著作;“摧”,挫伤、挫减;“于”,在;“告以是言”,倒装句,应为“以是言告”。
     参考答案:(1)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看,固然不是凭借他 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2)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
     10.解析:可借助虚词“亦”“虽”“夫”“盖”等断句,注意句意的完整。
     参考答案: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参考译文: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 了死亡时却相同,全部都到了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留下著作了 。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 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 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多的至百余篇,少的也有约三四十篇。文人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茂盛的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而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 可是只知道用一辈子工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11.解析:颔联的“一片影”是说“孤雁”的单薄,“万重云”是广阔无边的背景,这样就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说“孤雁”是作者的自喻,那么其中包含的情感也就十分明了,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也就自然明白了。尾联充满着诗人对“鸣噪”的野鸦的厌恶之情,这里用对比手法,野鸦对孤雁有反衬作用。
     参考答案: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12.解析:“孤雁”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孤雁的失群也就自然隐喻着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意。而它“念群”的叫声的寓意也就清楚明了了。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①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③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 可)
     13.解析:上片写了两个赏梅的情景:“常插梅花醉”是其一,“赢得满衣清泪”是其二;下片写了今年赏梅的情景,直接因心情不好“难看梅花”。结合词人生平,理解这三个阶段赏梅的不同感受,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14.解析:重点对照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扣住对比手法进行分析。想想词人的生平遭遇,赏梅的心情由喜到悲,再到难以成赏,这个中的缘由便很明了,答手法时不要忘了分析其感情。
     答案示例:(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晚年又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 ,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15.解析:注意仿写的句式、字数、押韵等,内容上要反映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
     答案示例:①昨日江渚 散步。看见红白无数。②试问何东西,却道袋装弃物。③禁塑,禁塑!还我清清江渚。
     16.解析:可从继承传统、亲近自然、磨炼意志、团队精神等任何一个方面思考。注意语言的得体和恰当地运用修辞。
     答案示例:展足量过斑斓的原野,强身健体;跃身登上雄奇的高山,游目骋怀。
     17.解析:注意画面有三部分组成:一是违规招聘现象,二是媒体曝光,三是人们的质疑。找出三者的联系,理解画面深层含意,就此谈看法,提建议。注意看法观点要明确,言之成理;建议要合理。
     答案示例:(1)整治违规招聘 不能全依赖“媒体曝光”。媒体的监督力量是有限的,“媒体曝光”这种监督只能作为制度的补充。
     (2)在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从根本上杜绝违规招聘的现象。
     18.写作提示:“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以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也可以是怀想历史,反思现实。由此,两种“登临”的含义就明确了:实,可写登高望远,游目览胜,关注自然与个人的关系构建;虚,可写望远致思,抒怀写志,关注历史与现实的风云变迁。再联系材料所述内容,可知本题写作重点在于“登临”的意义,可按动词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要点立意。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例文:
     登 临
     正是因为一份浓得化不开的向往,我才选择登临,只为追寻心底最初的梦想。
     起点在山脚,我信心满怀。
     初入高中,我自信并且踌躇满志。我带着几年前就记在心里的目标,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曾以为一切都会很顺利的我,却感 到如此不适应。一段时间后,我心下的失落如同碰破了 的水晶灯般碎了满地,反射出微弱但又万分凌厉的光芒,我也略有迷茫,只是心下沸腾的目标一次次不甘心地大声呼喊着:“既然选择了登临,就不要惧怕挫折。”
     中程在山腰,我身心疲惫,只剩执着无处不在。
     三个月后,我开始适应高中,但之前留下的漏洞让我身心俱疲。又是心底的呼唤让我开始坚强,用信念做支撑,我不断超越自己。高一时非常薄弱的学科,在我的努力下也开始有了起色。我就像在山路上跋涉的行者,因为对山顶风景的向 往,一次次地超越着自己。即便身心疲惫,却仍步履坚定,因为我知道,我已选择了登临,向上的每一步,都是对登临中的“登”字最好的解释。与心底沸腾的目标相伴,这一路,我走得既辛苦,又幸福。
     终点在山顶,在我抬头可见的前方。
     我带着最朴素的心灵和最遥远的梦想,毅然踏上了高二的征程,忘记曾经的失落,忘记曾经的辛苦,我把整个的精力,都投入到那沸腾的梦想中。一年的学习,已让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我再也不是高一刚入学时的新生,取而代之的,是我日渐坚定的身影。逝去的日日夜夜里,我和所有心怀梦想的孩子一样,为了目标,拼搏向前。我们都在用最好的行动,努力将“登临”演绎得精彩绝伦。一丝一缕的期待,编织成通向终点的山路;一点一滴的追寻,汇聚成流向终点的河流。我用付出换回向上的每一步,让汗水与泪水陪伴在我登上山顶的每个脚印里。
     临近高三,选择登临,选择的就是一种直面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
     因为登临,我将把美景尽收眼底;因为登临,我将让豪情充溢心间!
     生命如曲,没有永恒的音调,不知何时高,何时低;生命如轮,没有永恒的轨迹,不知何时进,何时停。选择登临,就是选择一种对生命不屈不挠的态度,一种让我走向成功的态度。
     登高临远,必是我走向成功之后,最美的姿态。
     点评:本文有如下三大特色:一、思路清晰。以登山为喻,把高中求学分成三个阶段,把三个阶段的学习比作登山,比喻 恰当,文意清新。其中第二、四、六三段简短有力,体现了作 者缜密的构思。二、语言干净利落。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不事雕琢,却能给人以美的感觉。三、叙议结合。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流畅自然,无斧凿痕迹。
     

高一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检测题

4. 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在必修五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要点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尺牍(dú) 岑寂(cén)
     蕴藉(jí) 举不胜举(shènɡ)
     B.婵娟(chán) 斟酌(zhuó)
     憎恶(è) 不即不离(jí)
     C.滥调(làn) 流涎(yán)
     箭镞(zú) 锱铢必较(zī)
     D.王嫱(qiánɡ) 付梓(zǐ)
     鲁莽(lǔ) 剥啄有声(bō)
     答案 D
     解析 A项“蕴藉”的“藉”应读“jiè”。B项“憎恶”的“恶”应读“wù”。C项“流涎”的“涎”应读“xián”。
     2.下列横线处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郭先生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3)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________。
     A.照例 沉寂 含蓄  B.援例 岑寂 蕴藉
     C.照例 岑寂 含蓄D.援例 沉寂 蕴藉
     答案 B
     解析 “援例”,引用成例;“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岑寂”,寂静;“沉寂”,十分寂静。“含蓄”,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不轻易流露。“蕴藉”,(言语、文字、神情)含蓄而不显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1月7日,东北三省四市模具工业协会共谋区域化合作发展暨经验交流会议在长春召开,模具产业俗称“工业之母”,被经济学家称为“点铁成金”的磁力工业。
     B.经济危机下,人们处处奉行俭省节约,就连结婚这种人生大事也要锱铢必较。英国一对情侣顺应“节约风潮”,举办一场婚礼仅花费1000英镑(约合1648美元)。
     C.在企稳向好的形势下,是否有人有松口气的想法而不思进取?有了一点成绩的人,是否会自鸣得意而裹足不前?所以温总理所说的“我们正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让人警醒。
     D.《疯狂的石头》之前曾经做过一版普通话配音的,但剧组所有的人看后都觉得索然无味,很多包袱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才有了方言版《疯狂的石头》,它的确是活色生香了很多。
     答案 B
     解析 “锱铢必较”指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形容小气或气量狭小。与语境不符,应改为“精打细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关于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B.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不过是更改一两个字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C.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D.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答案 C
     解析 A项缺少主语,应将“关于”去掉;B项语序不当,将“不过是”放在“一两个字”之后;D项“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有歧义。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 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5.作者说“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科学的文字必须是明确的、固定的,不应该迷离、模糊,而文字直指的意义正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说“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
     6.文中所说的文字的“联想的意义”指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字的“联想的意义”是指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其特点是:迷离不易捉摸、富于变化、游离、偏于个性、不易控制。
     7.“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这一点”是指什么?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点”是指: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句话的含意是:文学需要文字的联想的意义,如果没有联想就没有文学了。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运用文字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筛选与提炼。

5. 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测试题

   语文能力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我为大家推荐了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同步测试,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②绝云气,负青天。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不负众望。
     C.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举头望明月。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④不胜枚举。
     D.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③无所适从。 ④适得其反。
      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③此小大之辨也 ④之二虫又何知 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⑥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⑦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⑧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A.①③④⑥⑧ B.②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⑥⑧ D.①④⑤⑦⑧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C.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闹者。 D.夫晋,何罪之有。
      7.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也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人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参考答案】 
     1.C(①举:全;②举:抬起;③举:考上;④举:举例)
     2.C
     3.A
     4.C
     5.B
     6.B(本句是一般陈述句,其他三句是宾语前置句)
     7.A
     我为大家提供的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测试题

6. 高中高三语文第五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词语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峥嵘(zhēng)石栈(zhàn)攀援(pān)蓬门(péng)
     B.馔玉(zhuàn)恣欢(zì)崔嵬(wéi)猿猱(náo)
     C.荆杞(qǐ)辚辚(lín)啾啾(jiū)干云霄(gān)
     D.旧醅(pēi)盘飧(sūn)青冢(zhǒng)吮血(yǔn)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弓缴(jiāo)彼恶(wū)知之浡(bó)然管龠(yuè)之音
     B衅(xìn)钟羽旄(máo)之美溘(kè)然莅(wèi)临指导
     C赴愬(sù)保民而王(wàng)晔(yè)然放辟(pì)邪侈
     D.孝悌(dì)君子远庖(páo)岿(kuī)然施(yí)从良人
     3.指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地崩山催朝避猛虎子规啼夜飞湍瀑流
     B.金美酒高堂明镜烹羊宰牛长醉不醒
     C.牵衣顿足千村万落禾生陇亩健妇把锄
     D.群山万壑日夜乾坤戌马关山隔篱呼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辟土地放辟邪侈连辟公府不就
     B且莫之能御孰能御之振长策而御宇内
     C不若与众弗若之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何爱一牛不爱尺璧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下列对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径须沽取(通“酤”,买)会须一饮三百杯(应当)馔玉(美好的饮食)
     B.飞湍(急流)调朱颜(凋谢)天梯(高险的山路)萦岩峦(萦绕)
     C.干云霄(冲)车辚辚(车轮转动声)县官(官府)武皇开边(汉武帝)
     D.五更鼓角(军中乐器)吴楚东南坼(划分)怨恨曲中论(诉说)
     6.朗读时语气节拍停顿正确的一组是()
     A.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B.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7.与“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B.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C.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8.对“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说:只见那叫声凄厉的鸟,在古木丛林间飞来绕去。
     B.第二句是说:又听到杜鹃鸟在对着夜月啼叫,感觉到它对着空山发愁。
     C.这两句诗渲染了蜀道上的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奇险。
     D.杜鹃鸟的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里用来烘托旅愁,十分恰当。
     9.对《兵车行》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反对统治阶级发动侵略战争的政治诗,全诗通过一个士兵的诉苦,对统治阶级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B.诗人体现在这首诗里的思想是深刻的,他反对战争,认为人民的死亡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的。
     C.杜甫的这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同以往许多类似题材的优秀作品一样,都是通过征夫思妇的哀怨表达感情的。
     D.这首诗在韵律的运用上也很成功,几次换韵都是随着感情的发展而变化的,充分地从声音上表达了情激而语塞的情感。
     10.对《客至》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户外的景色着笔,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
     B.颔联中的“不曾”与“今始”呼应,重在表现诗人独居江村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C.颈联写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表现了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话语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D.尾联作者用商量的口气问客人,如果不介意的话就隔篱笆呼唤邻居老翁来,一同喝上几杯,表达了一种兴奋、欢快的气氛。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乐府”本来是汉代的音乐机关,后来把乐府从民间采集的诗就称“乐府诗”,再后来把文人模仿“乐府诗”写的诗也称乐府诗。
     B.唐诗中有一类诗的题目中含有“歌”、“行”、“引(吟)”,像《兵车行》、《白雪歌》等,这类诗叫“歌行体”诗,不属于乐府诗。
     C.律诗分为七言和五言,一般都是四联,首联可入韵也可对仗,但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D.绝句也分七言和五言,只有四句,看上去像是律诗的一半,所以也叫“截句”。
     1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这一乐府诗题是李白的独创,也是他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全诗着力描绘了秦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将进酒》是汉乐府《鼓吹曲辞·汉铙歌》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的情感。本诗作者由于缺乏正面的社会理想,因而流露了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C.《兵车行》也是一首汉乐府旧题,全诗表现了作者反对统治阶级在开边政策下所进行的长期的穷兵黩武的战争。
     D.杜甫有许多诗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宾至》敬而远之,《有客》、《过客相询》亲切但不热烈,《客至》又亲切又热烈。
     1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我心有戚戚焉戚戚:忧愁的样子。
     B.则齐国其庶几乎庶几:差不多。
     C.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国中:国家内。
     D.引领而望之引领:伸长脖子。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B.则盍反其本矣盍:兼词,相当于“何不”。
     C.无他,但手熟尔但: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
     D.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动词,接近,走近。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告诉。
     B.俯不足以畜妻子俯:通“府”,家中。
     C.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突然.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色彩驳杂的。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看相同的一组是()
     A俯不足以畜妻子刑于寡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老者衣帛食肉是罔民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构怨于诸侯度,然后知长短
     D欲辟土地,朝秦楚然后从而刑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8.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②而良人未之知也
     ③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④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19.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旧社会,一见到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人们的脑海里无不感到疾首蹙额。
     B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知识或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经过艰苦锻炼,不怕一暴十寒,勇于克服一切困难。
     C.有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开发产业,这不仅是缘木求鱼,而且会自食恶果。
     D.这个村的村干部由于没有真正树立与民同乐的思想观念,所以走上了脱离群众的道路。
     20.选出具有三种文言句式的一项()
     A①是诚不能也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③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B①见羽旄之美②百姓之不见保③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①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②是乃仁术也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D①而良人未之知也②臣未之问③天下恶乎定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5分,每小题2分) 
     孟子·万章(节选)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消。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已也,复归于毫。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日:‘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历多年,施泽于民泽:恩泽。B太甲颠覆汤之典刑典刑:旧法。
     C.益之相禹也,历年少相:辅助。D.太甲悔过,自怨自艾艾:毁弃。
     2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②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③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④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
     23.下列各句括号里的词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位)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B丹朱(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C.天(以帝位)与子,则(以帝位)与子
     D.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
     24.下列对文中的人物关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尧、舜、禹依次为禅让关系,禹和益为君臣关系。
     B尧与丹朱、舜与商均、禹与启、商汤与太甲均为父子关系。
     C周文王与周武王、周武王与周成王均为父子关系,周文王与旦也是父子关系,武王与旦为弟兄关系。
     D.太丁、外丙、仲壬为弟兄关系,商汤与太丁等为父子关系。
     25.下面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事例论证,否定了万章引述的到禹时天下不传于贤而传于子的说法。
     B本文认为,尧与舜之所以没有传子,是因为尧之子与舜之子均不贤,而禹传位于子是因为禹子启贤。
     C.本文认为,匹夫得天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舜禹之德,二是有天子的荐举。孔子没有得天下,是因为无天子荐举;伊尹没有得天下,是因为太甲勇于改过、处仁迁义;周公没有得天下,是因为成王贤,他们都没有被君王举荐的机会.
     D.文末孔子所说“唐虞禅”“殷周继”,“其义一”,这个“一”指的是顺乎天意,合乎民心。
      三、作文(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也绝对不要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竟然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再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竞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来买。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必须写成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7. 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语文测试题

      【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语文测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注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 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 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二、课内诗词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词开头都具有宏大磅礴的气势,“雨打风吹去”与“浪淘尽”意思相同。
        B.两首词都借景物描写抒情,苏词以壮阔景抒敬慕情,辛词以衰颓景抒抑郁情。
        C.两首词都写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苏词是为了反衬,而辛词是为了正衬。
        D.两词同出于豪放派大家之手,都即景寓情、托古喻今,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
        5.下列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情钟周瑜与辛弃疾赞颂孙权一样,两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抗击外敌入侵时卓有成效。
        B.两首词都写人物,辛词不像苏词那样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C.苏轼感慨“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辛弃疾感慨“廉颇老矣”,都有英雄老去、功业无成的悲伤。
        D.这两首怀古词中所用典故,都与登临的地点有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关,不应以所用典故多寡论优劣。
        6.近代学者王国维评论苏辛二人的词风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这两首词,谈谈你对“旷”与“豪”的理解。(4分)
        三、课外诗词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三首词,完成第7~12题。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阕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7.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阕加以分析。(4分)
        浣溪沙 春情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注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指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
        9.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3分)
        10.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定风波 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①,唯有,茶瓯②香篆③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②茶瓯:一种茶具。③香篆(zhuàn)11.词的上阕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2.词的下阕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6题。
        李清照新传(节选)
        陈祖美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 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 ,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 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金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 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 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 ,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 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E.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14.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作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4分)
        15.前人对李清照 诗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许多评价,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16.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五、作文 (60分)
        17.请以“你是一部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语文测试题

8.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试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笑靥(yàn) 瓦砾(lì) 霎(shà)时 刽(kuài)子手
        B.嗟(jiē)怨 连累(lěi)谛听(dì) 汗涔涔(cén)
        C.绣衾(jīn) 奇葩(pā) 吁(xū)气 哥哥行(háng)
        D.信笺(jiān)神龛(kān)熨(yùn)平 白泠(líng)泠
        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桨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是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节撑撑场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
        D.梅家的一个年轻的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作,其中《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C.莎士比亚(14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流传下来的有三十多种,其中著名的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居都只能是四折。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一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医学传统理论,在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在异常情况下,风又是一种致病的因素。
        B.我不知道他们到底称赞我什么?是文章写得好,还是勇气可嘉?抑或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C.当竞赛裁判组负责人宣布:今天的演讲比赛蓝队获胜时,比赛大厅里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D.与此同时,正如蓝皮书所指出的,解决“蚁族”问题应着力缩小二、三线城市的差距,对二、三线城市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以真正实现大学生的有效分流。
        5.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日元不断贬值,其势如破竹的下跌势头,使已经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
        B.在NBA打球的中国球员,现在只剩下姚明和易建联了,俩人在比赛之余,举案齐眉,关系很好。
        C.青龙镇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牲畜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
        D.让中小学生“减负”让人如此牵肠挂肚,是因为它既关乎千家万户的孩子,又关乎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明天。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的一项是()
        A.在吴征镒担任《中国植物志》主编的时候,凡是拟用稿件,都要仔细审核校对,在稿子上密密麻麻地修改,有时候审稿的意见比稿子本身的字数还多。
        B.2月15日,当记者问梅德韦杰夫是否想让儿子出国留学时,他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C.当她高高举起广州亚运会的火炬时,她对火炬传递有着自己的理解:火炬传递不仅仅是传递激情和梦想,更重要的是传递一个民族不屈服的精神。
        D.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二、填空(共8分,每空1分)
        7.(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代表作是《窦娥冤》,全名是 。与 、 、 合称元曲四大家。
        (2) ,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地也,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 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8.周朴园对周萍、周冲两个儿子分别说“不许多说话”、“你少多嘴”其用意是什么?(4分)
        答: 。
        9.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句的语言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怎样的感情?(4分)
        答: 。
        10.这个片断中有许多矛盾冲突,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2分)
        答: 。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窦娥冤第四折节选
        〔窦天章云〕 带那蔡婆婆上来。我看你也六十外人了,家中又是有钱钞的,如何又嫁了老张, 做出这等事来?
        〔蔡婆婆云〕 老妇人因为他爷儿两个救了我的性命,收留他在家养膳过世;那张驴儿常说要将他老子接脚进来,老妇人并不曾许他。
        〔窦天章云〕 这等说,你那媳妇就不该认做药死公公了。
        〔魂旦云〕 当日问官要打俺婆婆,我怕他年老受刑不起,因此〔口昝)认做药死公公,委实是屈招个!
        〔唱〕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复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窦天章云〕
        端云儿也,你这冤枉我已尽知,你且回去。待我将这一起人犯,并原问官吏,另行定罪,改日做个水陆道场,超度你生天便了。
        〔魂旦拜科,唱〕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强伏罪名儿改。
        11.【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复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句唱词比课文节选第三折中的“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伏法场典刑”这句话对当时的社会揭露得更深刻,试简要分析。(4分)
        答: 。
        12.【收江南】曲中“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改造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的当时的现实更深刻,试结合《窦娥冤》简析。(4分)
        答: 。
        13.你如何理解作者借窦娥之口为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4分)
        答: 。
        14.【鸳鸯煞尾】曲中“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次展示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简析。(4分)
        答: 。
        四、语言表达及应用(共12分,每小题4分)
        15.仿照下面的一句话,另写一句结构相似、内容丰富且有一定哲理的话。
        蜜蜂和蝴蝶虽然都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却在虚度;创造者给生活奉献的是甜美的蜜糖,虚度者留下的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垃圾。
        答: 。
        16.下面是艾青《归来的歌》诗中的整句,试用散句表述,意思不能改变。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答: 。
        17.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1)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中寻个消遣处。
        (2)王维的相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3)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4)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5)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答: 。
        五、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6月11日,西安男子刘世奎因对儿子学习不满意,多次殴打儿子,致儿子非正常死亡。西安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对刘世奎提起诉讼。日前,西安市中院一审宣判,判处刘世奎12年有期徒刑。
        “为了儿子,可以连命都不要”的刘世奎,用他简答粗暴的教育方式,致其9岁的儿子带着一身的伤痕,离开了人世,而37岁的他,则将背负着对儿子的愧疚,面临12年的牢狱生涯。
        请你认真阅读以上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发表你自己的看法。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