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安徽省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成果都有哪些

2024-05-19 03:55

1. 近年安徽省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成果都有哪些

安徽农业发展变化最大、农村经济最繁荣、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省农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双轨制、剪刀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调节、以工补农”阶段。期间,历届省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工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的,依托资源,尊重规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加快了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步伐,全省农业过去以粮棉为主导的传统农业逐渐被“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所替代,传统手工、露天作业方式被先进的农业机械、工程设施等先进手段所替代,农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被企业带农户、协会联农户等新的农业产业化方式所替代,农民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被一产业、国家补贴和打工收入所替代。可以说,安徽农业全面对外开放、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重要时期,更是安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省农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1、党的惠农政策普照,农民务农兴趣高涨。安徽省根据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推行了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制度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全省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承担的农业税、特产税等税赋全部取消,农民务农实现了零负担;国家为鼓励农民种粮,出台了“三补”政策,即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和应用新机械的积极性,当年共向农民发放良种补贴1300万元,粮食直补900万元。安徽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实行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全省农业人口人均续包责任田1.01亩。国家再次出台了油菜种植补贴政策,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达到40.2万亩,共向农民发放油菜良种补贴450余万元。

 2、农业产业结构调优,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蔬菜、水产等产业的优惠政策,安徽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大力引导广大农民压缩传统粮棉种植,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粮食种植面积由128.2万亩调减到88.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由30.1万亩调减到12.7万亩;蔬菜、瓜类种植面积由3.72万亩扩大到46.1万亩;食用菌由农民零星种植发展到以省为核心的食用菌长廊,其中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达640万平方米,香菇种植达100万袋,白灵菇种植达80万袋;水产养殖面积由8.97万亩扩大到23.7万亩;生猪养殖由27.1万头发展到65万头,家禽养殖由110.3万只发展到850万只,共建成了集约化、生态化的养殖小区达34个。目前,安徽省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已成为全省前列的优势农产品基地,食用菌生态城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处于全省第2位,水产养殖位居全省第14位,全省农业基本形成了以蔬菜、食用菌、畜禽、渔类为主的4大优势特色产业布局。

 3、传统耕作方式改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近30年来,经过全省广大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一大批先进农业技术、设施装备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同和应用,水田的“单改双”、“双改单”、 “旱抛秧”、“一菜两用”,旱地的“棉田间套”、“三高模式”、“地膜覆盖”、“大中棚栽培”,以及“测土配方施肥”、 “植保机防”、套养、网箱养鳝、畜禽生态养殖、林下养鱼、中小型农业机械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新机械,改变了传统手工操作方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大中棚应用面积由零增加到10.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由零扩大到60万亩,食用菌菇房(棚)由零增加到5277个,工厂化、生态化的畜禽养殖专业户达5000余户。 

4、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产业化水平提升。全省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商业的思维、外经的手段,跳出农业抓农业,狠抓了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建设,促进了全省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在基地建设上,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抓小区、水产业抓片带的思路,整合资源,捆绑资金,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了百里蔬菜长廊、山区的食用菌长廊,平原地区的畜禽板块,全省的水产板块建设;在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上,坚持内扶外引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省内外业主投资集约的种养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繁荣的流通服务业,推动龙头企业联基地带农户;积极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截止目前,全省共建有以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为主的特色农业基地68万亩;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47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区级38个);新培育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146个,辐射带动农户11.2万户,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62.8%。

 5、农业综合功能拓展,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全省城乡居民消费的需求,突破传统种养业局限,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开发农业的就业增岗、观光休闲等综合功能,做精一产业,做强二产业,做活三产业,着力提高非农经济在大农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目前,全省共建有各类休闲农舍、山庄26处,年吸纳市民消费2万人次, 同时,以发展城镇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区内外业主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加快邾城、阳逻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建设步伐,推动人口和物流的聚集,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

 6、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针对农民增收难的实际,安徽省坚持用政策、服务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税费改革后,一大批曾“堵”在农村、“捆”在农田的农民纷纷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国家、省、市出台了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后,安徽省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温暖工程”为依托,以安徽省技校、职高、商校、等10所培训基地为平台,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和向外输出,从而促进了全省农村的土地流转和农业的规模经营,为安徽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785元,农民人均务工收入达9682元。

近年安徽省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成果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