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斯金字塔体系是什么

2024-05-07 23:06

1. 马洛斯金字塔体系是什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如图所示。

马洛斯金字塔体系是什么

2. 谁在马斯洛金字塔的顶层

 先来说结论:别人都在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我在顶层。
   “马斯洛金字塔”是一个把人的需求给分层的著名学说,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人生在世,最底层的需求是生理上的,所谓食色性也,比动物强不了多少。往上一层是安全需求,我们要求有稳定的收入,健康的身体,不用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还能给自己的家庭提供福利保障。再往上一层是关系需求,我们要有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都是哪怕再普通的人,也理应拥有的东西。
   更往上一层,可能就有点不普通了,是声望需求。我们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在社会上受人尊敬,可以称得上一个人物。
   金字塔的顶层则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名利什么的都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我们要解决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乐意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高尚的道德,避免各种认知偏误,追求真理……
                                           马斯洛本意是说人应该一层一层地往上走,但是后世的心理学家发现人并不是按照严格的顺序发展的。很多人连温饱都没满足,就已经在追求自我实现,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但不论如何,这个需求的分层,很容易让我们把人分层:有的人蝇营狗苟就知道赚钱,有的人却在追求道德、科学和艺术,他们显然不是一个层次。
   那么,请问我们周围的人,谁在高层次,谁又在低层次?
   答案当然是我们在高层次,别人在低层次。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有个公司为了激励员工在工作中达标,提出凡是达标的员工都可以获得一万元的奖金。对这笔奖金有下面三种描述方式——
   1.想想这一万块钱能干什么吧,你可以用它给家里换一个好一点的电冰箱。
   2.把这一万块钱存起来,可以增加你的财务安全!
   3.想想这一万块钱意味着什么,它代表的是公司对你业绩的肯定,是对你的重视!
   你更喜欢哪个说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是问哪个说法更能打动 你 ,人们都说是第3条——谁不知道钱有用,可我在乎的是这点钱吗?我在乎的是事业!
   课时如果是问你觉得那个说法最能打动 别人 ,大家都选择了第1条和第2条。我们认为别人更在乎钱。
   这个研究还有一项调查是这样的。公司要动员员工去从事一个新岗位,请问下面三种说法中,你选择哪个:
   1.这是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公司永远都需要这个岗位,你从此就不用担心裁员了。
   2.这是一个高度可见的工作,很多人都能看到你的业绩。
   3.这是我们公司核心的业务,这个工位可以让你真正看到公司是怎么运作的,能让你快速成长。
   结果非常类似。如果是问的 自己 ,大多数人认为第3个说法最能打动自己;课如果问的是 别人 ,大多数人认为是第1和第2条最有效。别人再和的是安全和声望,我在乎的是自我实现。
   换句话说,在我们的心目中,自己都是处在马斯洛金字塔的顶层,而别人都处在中下层。
   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不对称认识,是一个普遍现象。人总是过度自信,高估自己低估别人。二人对自己相对于别人在马斯洛金字塔的位置的高估,可能比自己能力的高估更严重。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常常不靠谱,但是最近有了一个非常靠谱的结果,是对以前研究的大规模重复验证。研究者对香港和美国的上千个受试者做问卷调查,让他们评估“自己”和“别人”在两个方面的水平。
   一方面是个人能力怎么样,包括爱不爱拖延,是否擅长做公开演讲之类。另一方面是有没有“认知偏误”,总共调查了八项认知偏误,包括“自利性偏误”——也就是成功都是因为我水平高,失败是因为我运气不好等等,都是常见的心理偏误。
   注意,这个研究不是直接测量受试者在这个两个方面的水平,它是考察受试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在这连个方面的评估。
   结果是受试者的确对自己的个人能力有所高估,认为自己比别人的能力强那么一点点。但是真正高估的是认知偏误方面。说白了,也就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在个人能力方面可能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但是要说没有偏见,三观不正,那自己是明显强于别人。
   这里所说的能力大约能管道马斯洛金字塔上的声望需求这一层;而认知偏误,那可是自我实现这一层面的高级东西。
   不见得每个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个总体趋势非常明显。大家心里都这么想——也许我钱挣得不多,业务我能力有限,但是我可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对世界充满偏见,我是一个公正的人。钱当然是个好东西,但我工作主要是为了理想和爱好,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就为了挣钱。我一直都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层次,别人基本都为名利奔波。
   如果这么说感觉有点夸张,我给你换个说法。比如你在工作中跟一位同事发生了冲突,他激烈地反对你,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他是为了公司着想吗?难道他是为了公平和正义吗?肯定不会的。他要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么就是被偏见冲昏了头脑!
   那你为啥跟他冲突呢?那当然是为了公平和正义。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当我们评估社会现实的时候,是不是总觉得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我们不得不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不得不”如此——我们内心永远是个好孩子,只是不得不偶尔向现实低头。
   而那很可能是你的偏见!你低估了别人在马斯洛金字塔上的位置。
   一说起来,成功者无不心狠手辣,上位者无不面厚心黑,底层无不浑浑噩噩——其实真不一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身处马斯洛金字塔顶层的自我。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跟人打交道非常有用。土味的营销广告都是试图从马斯洛中下层吸引消费者:我这个冰箱物廉价美,我这个手机性能卓越,我这个木瓜能丰胸。可是我们看那些高级广告,都是试图打动消费者那个马斯洛顶层的自我,比如钻石就是爱的永恒见证。
   这也是为什么长辈给介绍对象不靠谱:他们看孩子只能看到马斯洛中下层,因为顶层的内容很难跨带交流。你家孩子爱好艺术但你觉得那不是卖点,你以为别人家孩子都只认房产证吗?
   如果这个“别人”是“外人”,我们的“马斯洛金字塔偏见”可能就更严重了。
   中国古人看自己,那是礼仪之邦,我们是知书达理、舍身取义的中华;我们看蛮夷,那都是只知道利害不知道大义的野蛮人。可是殊不知蛮夷看我们也是这样:他们可能觉得中原人都爱欺诈而且贪生怕死,草原人都是讲义气的豪杰。
   其实谁还没有个自我实现的需求呢?
   近代面对西方“列强”,我们认为他们强在“船坚炮利”;而我们中国之所以落后,那是被“礼教”所害——说白了,我们是因为在马斯洛顶层呆的太久,吃了过度文明的亏。
   于是中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在国际上做事应该只谈利益!既然别人是“列强”,那我们就必须成为“更强”。
   这个想法其实没有大毛病,想在国际上混好,硬实力绝对是第一位的。但是,软实力其实也很重要。列强并不是只讲“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胡萝卜加大棒”之类,列强的人民也有马斯洛顶层需求。
   有研究发现,西方选民投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人都知道自己手里区区这一票根本左右不了大局,之所以投出去,那其实是一种自我表达——那是要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那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如果你认为在国际上做事应该只谈利益,我认为你那是一个错误判断。说我是有钱的中国大爷,跟我合作有好处拿,你们服不服?这是一个非常愚蠢而且难看的姿态。试问一个外国人到中国这么嚣张地炫耀,又有哪个中国人受得了。
   说你这个地方的人对我们缺乏好感,那你们还想不想做生意了?想跟我做生意就得认同我!这招对资本家也许有用——毕竟资本家有直接利益。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你那生意的好处摊到我头上真没多少,我怎么可能为了那么一点点利益放弃自我实现的需求呢?
   总而言之,认为别人只讲利益,别人的认知充满偏误,甚至敌人非常愚蠢,这是一个普遍的偏见,有可能会妨碍我们的判断力。
   学会在马斯洛需求的高层跟人打交道,你才是真正的高层次。
   ——转自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什么呈金字塔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行为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层次理论相当于半程马拉松。他说的是拿得起,人生更需要放得下。面临生存,我们拿得起的太少。面对死亡我们放不下的太多。这就是人生的烦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什么呈金字塔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