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24-05-15 19:26

1. 论述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上楼主要说的是对策,我就说说原因吧
第一点原因,就是银行贷款审批程序流程不完善,漏洞百出。就是说银行的放贷制度不透明,无相互制约与审查。
第二,银行部分事后监督与审计不到位,内部管理实行家长制,一把手制度,一切听令于一把手。事后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与监督成为摆设。
第三,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中。从事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未能完全褪去,历史上为响应政策而不惜牺牲正常的放贷程序,而累计下来的政策贷款。
第四,国有企业的倒闭改制。以前,银行都是支持大型国企,由于国企管理复杂,财务状况无法摸清楚,再加上国企私有化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最后资产流失后,银行无法追回贷款。
第五,听命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负责的动机,千方百计的涉及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中,并介入银行的放贷行为,以支持其地方发展。这个过程中,由于银行迫于压力而放弃部分对放贷企业的事先审查与监管,而造成不良贷款。
第六,银行自我的新业务开拓能力,盈利能力不足造成的。传统银行业务已经无法支撑银行的后续与可持续发展,但中国现今任然缺乏高等的金融人才,在银行业务创新与开拓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论述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美国的危机处理机构――重组信托公司(RTC)为解决储蓄贷款系统的不良资产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推出“N”系列计划,首开NPAS先河,美国成为NPAS的最大发起国,占全球发行总额的一半以上,并对NPAS交易结构、资产评估、资产管理、债券评级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决定作用。意大利为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于1999年4月通过证券法,并允许对 NPAS产生的折扣损失分五年内进行摊销。
2、国内研究
由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所带来的严峻问题,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陈朝晖在借鉴中国工商银行的研究者对通过资本市场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研究之成果基础上,认为长期存在的不良资产严重的削弱了我国银行的经营基础,影响其安全性和长期赢利能力,并已成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中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妥善、高效处置不良资产,需要资本市场为之提供运作场所和工具,都需要法律的明确认同、支持和保障,应针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进行合理适当的立法。
王都富、刘妤洵认为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一直困扰着我国金融业,并阻碍着金融业健康、稳健发展。而金融业的脆弱性作为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特征,由于不良资产的存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当今金融业发展中对脆弱性产生着极大的扩大和加速作用,构成对金融和经济正常运行的威胁。金融外部性是金融行为的外部经济效应。当不良资产加剧金融脆弱性而产生外部性行为时,则不得不考虑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并通过明晰产权制度,并以此对金融制度进行激励,对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有什么

1.经济增长下降   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明显下滑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一些行业存在金融风险。经济增长仍然相对缓慢,这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2.政府干预信贷供给   为了支持某些行业的发展,政府影响了银行,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导致了一些不良贷款的形成。   3.信用和法律环境   信用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标准。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企业之一,银行的信用环境对银行影响很大,信用环境差的地区部分贷款客户诚信不足、道德水准低、企业文化建设基础薄弱。虽然他们的经济基础很硬,发展前景很好,但他们的优势无法与他们的弱点相匹配,其中一些在其中。 4.经营和投资失误   一些单位的领导通过关系从银行获得贷款。但是,他们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导致无法获得预期的效益,导致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甚至使企业无法正常经营。为了使企业正常运转,他们不得不再次向银行借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经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企业倒闭,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其次,一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不合理的分析,使得投资未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甚至出现亏损,从而使增加的贷款变成不良贷款,最终无法偿还。   5.银行缺乏风险防控意识   为了个人利益,单个员工片面追求自己的利益,削弱了他们的风险意识或运气。这也是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6.国有企业制度是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个重要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最大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国有的,产权关系不清。企业对货款的需求是无限的,产权关系不清导致国有企业贷款零约束,导致银行贷款利率高。一方面,这使得国有企业更难按时还贷,造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体制落后,大量国有企业制度与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导致国有企业大量亏损。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国有企业破产,大量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债务在收购、承包租赁等重组活动中被规避。   7.银行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贷款管理薄弱。  8.贷款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不良贷款的控制。由于贷款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银行的经营理念在贷款管理中无法有效实施,如缺乏严肃严谨的工作作风,未能严格按照贷款程序审批贷款,从而带来不良贷款产生的漏洞。贷款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高,有利于贷款的安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以上就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的全部内容。拓展资料不良贷款是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不良贷款的总称。逾期贷款是指因借款合同中的约定而未偿还的贷款(包括展期后到期的贷款),呆滞贷款是指因逾期(包括展期后到期的贷款)超过规定年限而未偿还的贷款,或未逾期或逾期不足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已终止且项目已停止的贷款;根据相关规定,不良贷款分为不良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有什么

4. 分析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危害处理与教训

目前,对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和制度方面的研究较多,分析也很全面,而在具体处置和对策上我们认为还存在不足,也本文将针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三个根本方法与手段。 
   
  一、通过政府力量处置不良贷款 
   
  第一,注入公共资金,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因此依靠财政注资来部分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符合历史的事实。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已先后向建行、中行注资450亿美元和农行、工行注资400亿美元,以弥补其资本金不足和提高其流动性,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中行、建行已上市)在资本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在投资者同意的前提下,将筹集到的资金部分用于清理不良贷款,有利于减轻银行的债务负担,提高经营效益,以便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第二,进一步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金融改革深化和借鉴不良贷款处置国际经验的产物,自成立以来,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收购资产处置任务已完成过半,但剩余资产的绝对规模仍然较大,且资产形态多样,债务人状况复杂,处置环境差异大,以及总体价值呈加速贬损趋势。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中,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已具备相当的经验。再者,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借助于资产管理公司这样专业机构的力量,对于全面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已被我国实践经验所证明)。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作用。 
  第三,努力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一是完善地方政策法规,改善信用环境。地方政府虽然不能直接制定法律法规,但可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遏制债务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方面有所作为,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支持金融债权人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二是在培育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方面,需要吸引大量的民营企业、外资投资主体和个人等进入市场,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以切实改善不良投资交易环境;三是在规范不良资产处置中介市场方面的作用。不良资产处置高度依赖中介机构的诚信和服务质量,地方政府对此应有必要的规划、安排和指导。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规范约束,建立完善的不良资产评估、拍卖、法律服务中介市场,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规范高效的中介服务;四是利用政府行政资源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其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在金融债权人处理债务人抵押的国有划拨土地问题上,在确定安置企业职工和清偿金融债务比例,在土地重新规划整合与利益分配等方面,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五是直接参与不良资产项目的处置。比如国有企业与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资产置换、债转股等,地方政府的参与,会更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容易促使重组成功。 
   
  二、通过市场手段处置不良贷款 
   
  第一,不良贷款打包出售。为缓解政府和银行自身处置不良资产的压力,必须建立和推动不良资产二级市场的发展,放松对银行出售不良资产的限制,鼓励外资和民间资金投资于国有企业和不良债务,允许成立商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投资基金等。参与债权交易的银行,根据自己的债权情况,可在经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专业市场上挂牌出售债权,出售债权的价格可依据债权的风险程度以及所附带的现金流确定,出售方银行与购买方可通过招标竞价等公开透明的方式确定最终的转让价格,以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出售方可迅速收回资金,提高其流动性,购买方可以低于债权账面价值买断出售方债权,实现出售方和购买方的双赢。 
  第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随着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部分法律法规的修订以及一些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新法规的颁布,我们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主要策略:一是依法设立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实体(SPV),二是建立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三是切实加强信用增级、信用评级和担保体系,四是分类组建证券化资产池,五是引入权威服务机构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 
  第三,产权多元化。通过市场化解不良资产的另一个最主要的手段莫过于产权多元化的市场基础与组织结构。对于资本金普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政府注资后引入外资、国内机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者是增加银行资本金、促进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手段。 
  因此,产权结构多元化对于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信贷业务的预算约束硬化、阻断政府干预、消除银行的政策性职能提供制度基础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内外经验,必须注意的是,产权多元化改革不能等待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存量完全解决后再进行,在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必须伴随着银行资产的重组和实质性改革的进行,否则就会成为银行资产的大甩卖,鼓励社会的逃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产权多元化相对于现有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置更为重要。只有在银行形成理性与审慎的经营风格后,银行才能被赋予贷款豁免等更多的自主处置手段,社会信用环境才能得到改善,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不良资产的产生才会得到有效抑制。 三、通过自身力量化解不良贷款 
   
  第一,积极纠正自身异化行为。一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风险意识。清收要实实在在,问题要及早暴露,任何拖延和掩盖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甚至积重难返。二是必须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不良贷款及其抵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彻底摆脱暗箱操作和道德风险。三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现行的各种处置方法,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把不良贷款降到最低水平。 
  第二,加大银行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比例。目前按年初贷款余额1%的提取比例与巨额不良贷款相比差距太大,如果按国际通行的按贷款分类实际提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过低而不具有可操作性。鉴于此,建议按信贷资产余额的3%左右提取风险准备金,以增强银行自身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同时将大部分风险准备金由商业银行总行集中统一使用,把冲销企业呆坏账和政府关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政策、资产重组政策、产业政策结合起来,按照“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集中解决一批重点企业和行业的不良贷款。 
  唐青生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之我见第三,建立抑制不良贷款增量的有效机制。大范围地清理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固然会改善其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资产率,但不可能一劳永逸,从长远发展看,国有商业银行每隔3—5年就会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预防不良资产增量对于优化存量资产质量更为必要。 
  一是实施银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以个人责任成本制约权力失衡。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信贷交易责任量化制度,让承担责任的大小,同其权力的大小成正比。按参与信贷交易的权力大小划分责任区间,对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一追到底。 
  二是改革贷后日常管理制度,变软约束为硬约束。银行把贷款投放给企业,贷款使用的主动权基本上握在企业手里,银行对贷款实际使用的监督不仅是事后的,而且是被动的,致使一些贷款使用不当,危及了贷款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贷款的贷后日常管理,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管理,建立对贷款单位从贷款发放起始至贷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过程的贷款使用情况日常硬约束管理制度。 
  三是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测控为全过程控制。目前各行贷款风险意识显著加强,但主要侧重于贷前测控,既重视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度测量,这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贷前、贷时是效益好的单位,贷后有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而发放贷款的风险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视贷前测控,轻视贷后监控,仍不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只有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贷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如当单位出现重大变故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和还贷能力测算,并以此作为调整贷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贷措施的依据,才有可能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5.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我国银行该如何解决不良贷款资产问题

1)政府支持方式,即政府或金融监管当局对危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资产。
2)市场化方式,即银行在进行市场化处理时,既可以通过集中式——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通过各家商业银行分散式来解决。
3)民营化方式,即在整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进行必要的资本重组、提高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基础上,向国内外私人资本出售银行股权。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我国银行该如何解决不良贷款资产问题

6. 分析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危害处理与教训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近几年来,银行内部虽己建立了贷款"三查"制度,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审贷分离制度等各种信贷管理制度,但由于订立的制度不够科学严谨,信贷经营利益机制与风险机制不对称,缺乏责、权、利相互配套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经营责任和资产损失的考核不明确、不严格,贷款风险追究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这就直接影响了贷款的质量。某些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分解指标,分层监控以及简单的权限控制和审批控制的层面,虽说层层把关、审查,但实际上造成集体决策等于无人负责的局面。 
  贷后管理不到位。贷后检查的目的在于做出风险预警,以便采取应对措施降低贷款风险。贷后管理能否严格、客观、及时,实质上就是贷款预警机制能否起作用,可以说贷后管理是信贷风险预警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基层行中,信贷部门往往担负者全行主要存款指标,而相当多的贷款户并不是存款户,由于这种利益机制的驱动,信贷人员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争拉存款上,而对相当多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则放松了,到企业去解情况的时间少了,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经营动态的变化,贷后管理成了应付日常制度和检查的需要,这种检查是企业报表数据的移位和凭印象做出的书写,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失去了贷后检查的实际意义。 
  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财政部门与金融部门调控机制混用,该由财政投资的公共项目,甚至企业发不出工资、欠交税款、扶贫解困都要求用信贷资金解决,这种方式发放的贷款不可能实现正常的循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运作使银行贷款造成风险非常严重,如企业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等经济活动本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和市场运作规律等自发提出的要求,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一种表现。在此过程中一旦政府插手,如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被迫增加直接风险之时,也就是其通过公有产权的内在血缘关系将风险最终全部转移给国家之时。政府在企业资产重组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通过相关法律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扶持,而不应运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应有的市场规律和资金运动规律。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应对策略:
  (1)银行应积极构建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体系对于银行内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银行为了更好地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的调整和新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应该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对于不良贷款管理的框架,同时全面加强银行产权改革的步伐,建立相应的监事会制度,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的责任制,可以有效的健全信贷审批的被控制度,并建立科学的预警制度,充分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加强风险的管理,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产生。此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使利率能真正反映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2)在政府行为上,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行机构改革和职能归位。搞好宏观经济调控,规划和制定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全局性或区域性产业政策,合理配置资源;退出微观经济领域,运用市场规则进行公正、公平裁判,保证银企双方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疏导商品、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规范、有序运行。要强化央行金融宏观指导和金融风险监管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化的风险预警、制裁、信息调查与披露系统,督促商业银行加强风险资产管理。 
  (3)企业应该建立现代企业的法人制度,尽快明确国家、法人和个人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理顺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的关系,从而确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尤其是对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同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生产机制,然后要建立面向市场的营销和成本核算机制,最后要建立面向市场的投融资机制。银行应该与国有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参与企业体制的改革,从而降低信贷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7.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5年到2018nian先降后增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您好     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从2005年到2018降后增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除了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和财务管理遇到困难以外,还可以分为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和商业银行内部因素。【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5年到2018nian先降后增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提问】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5年到2018nian先降后增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提问】
您好     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从2005年到2018降后增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除了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和财务管理遇到困难以外,还可以分为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和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回答】
外部经济环境为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1.部分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被用作铺底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占用的资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额是企业必须经常占用,在需在资金最少的时候也不会空闲出来,这种最低限额的铺底资金,应该使用资本金,而不宜使用银行贷款,使用了贷款就无法归还。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方面,老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几乎完全依靠向银行贷款,甚至于有的新企业基本上是使用银行贷款建成的 。这就使得一些国有企业负债过高,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到期收回。【回答】
2.市场机制不健全扭曲了政府、企业、民众的经济行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充当了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调解人,变相误导了银行的经营作为,扭曲了部分贷款的合理投和向。同时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政府、企业和民众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商业化、贷款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能很好理解和贯彻,从而形成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和民事环境,银行的权益受到伤害,不良贷款日积月累。【回答】
3.信用观念的扭曲。由于企业拖欠贷款的现象存在多年,而且大多数拖欠者都没有受到利益的损害,有些甚至还得到了好处,天长日久就使得人们的信用观念转变、扭曲、颠倒,加之少数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维护社会信用不力,默许一些国有企业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正确的观念,对贷款能否及时收回注意不够,对到期的贷款催收的工作也抓得不紧,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利益,致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加重。【回答】
什么办法可以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提问】
您好   第一种贷款核销通过“贷款核销”,这样的“会计制度”来降低不良贷款率,这是大部分银行惯用手段,其特点是“眼不见为净”,在甩锅的道路上合法合理!【回答】
第二种发放其他优质贷款这种叫做“增大分母”的方式也是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的一个方式,这种方式也叫做“加杠杆”!我们通过上述公式知道,在现阶段坏账金额不变情况下,增大各项贷款总额就能实现公式上的降低不良贷款率。【回答】
第三种加大贷后力度通过清收、诉讼、拍卖不良贷款、打折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等等途径,减少贷款损失!【回答】
第四种借新还旧一般通过展期,续贷,发放它项等值或超额贷款来偿还到期贷款,通过借新还旧来规避银行财务隐藏的风险!【回答】
第5种地方政府补助从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还有地方政府干预的因素,银行的贷款曾经支持过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无论从受益的原则还是从造成损失的原因去追究,债务人和地方政府都应当在这种错位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承担相应份额的合理成本。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改善当地的投融资和信用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回答】
第6种暂时转移不良贷款通过打折转让不良债权给资产管理公司,后续再回购资产管理公司手中不良资产!【回答】
可以举个例子嘛【提问】
可以举个例子嘛【提问】
对不良贷款进行分层处理,对现有的不良资产不能简单粗放地处理,而要细化分类,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不良资产在采取措施时要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回答】
调整信贷结构,对不良资产增加审查环节。对不良贷款单纯地围追堵截,终究是亡羊补牢的措施,应增大对新增贷款客户的营销、评估、预警、审批、贷后管理。回收监测、中间业务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注入的贷款是安全、有效的。【回答】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约束人的行为。权力和责任永远是相伴相随的,构建讲效果和节约的市场经济的贷款营销理念,责任到人,逐级考核,合理奖惩。建立和完善信贷经营管理体制,形成审批。经营。风险控制相互制约,权、责、利相结合,分级管理。分级经营的新型信贷经营管理体制,实行审批个人负责制,使权责统一。【回答】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5年到2018nian先降后增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8. 如何看待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解决途径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
我国由于体制和各种政策上的原因,整个金融系统存在巨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巨额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而且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使得我国银行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市场中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但这并不能自动地保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正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绝有76%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挤占了其他银行超过30%的不良贷款比重。由此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困扰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近年来呈现出双降的良好态势,但如此高的不良贷款对我国银行业仍是十分严峻的威胁。处理现有不良贷款并且控制新生不良贷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金融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不同,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不合理干预
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与银行服从大局,按国家意图发放贷款,开发项目,承担社会性负担,并接受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和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自已生存和发展。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直接后果便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使银行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
(二)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方面,授予债权银行参与、监督涉及债务企业处理的权利不够充分,无法达到参与监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银行债权保护的某些方面尚欠缺相应法律规定。同时,对国际金融领域缺乏了解,对国际金融法规了解甚少,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下,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和进行跨国风险管理了。
第2 / 5页
2.执法不严。在实际操作中,一是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普遍,行政干预司法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突出,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依法维权工作被动。
﹙三﹚企业盲目投资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盲目扩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双重的滚动性的负效应。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贷款,投资后缺乏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若银行不再增加贷款,新项目无法投产,将造成以前的贷款无法收回。另外,由于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的不科学使得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严重缺失,即使建成后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还债能力,这就使得一方面贷款在趋于不断增加,一方面增加的贷款更多的变成了不良资产。
(四)金融监管缺乏
我国金融监管侧重于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合规性监管的市场敏感度差,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不能及时防范金融风险;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重视不够,监督不力,往往忙于外部监管,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班子的职责和行长的职责不够明确,对其行使职责的情况缺乏有效监督;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主要以现场检查的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监管人员被动地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指示,完成所要求的统计报表和检查工作,这就使得其只能对少数问题严重的银行进行查处,而难以对整个银行业实施全面的、经常的、防范性的监管;我国金融监管队伍中,监管人员的素质也存在许多不足。
﹙五﹚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不佳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征信系统还没有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实施横向联网 ,缴交支付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中 ,因而还不能掌握企业和个人更全面的信息资料。部分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量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讨债无门。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途径
(一)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应加快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权责制,从体制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尽可能多引入民营投资者和国外战略投资者,以消除行政干预和官
第3 / 5页
商作风,按照国际同行的规则行事,以建立更为规范、科学的银行运作方式,构建一个产权明晰、政企分离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二)完善法律制度
1.抓紧建立和健全我国的信用立法体系,严惩信贷市场的失信行为,为规范信贷经营提供牢固的法律保障,切实保护债权银行的债权等。彻底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信贷市场法律短缺的现状。
2.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法律法规。逐步将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金融规章经过法定的程序转化为比较稳定的法律制度安排。
3.加强商业银行贷款人员以及企业的法律意识。银行要严格依法办事,坚决抵制不正当或不合法的贷款,加强内部审计稽核和贷款风险预警。
(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完善授信风险机制,建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