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清的介绍

2024-05-04 05:34

1. 杨永清的介绍

杨永清是人名,同名的有清代书法家杨永清、近代教育家杨永清、江南大学副教授杨永清、国民党将领杨永清、高级工程师杨永清。

杨永清的介绍

2. 杨永清的个人履历

 1985年获安徽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3月东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7月东南大学自动化专业博士后出站;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数学系访问学者;2007年10月晋升教授,现任江南大学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博士生导师。 1985年7月-1998年9月任教于淮南矿业学院,1998年9月起任教于江南大学。1995-1997年为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数学建模、运筹优化、神经网络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3. 杨永清的生平简介

1902年,杨永清入读东吴大学。1909年,于东吴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东吴大学毕业后,杨永清先后曾任教于清心中学和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后杨永清考入清华大学。1914年,杨永清获得清华大学选派资格,赴美国留学,入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并曾任职于华盛顿大学。1918年,杨永清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19年,杨永清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杨永清在美国留学期间,曾担任《中国学生月刊》的主编。1917年,杨永清出任美国中国学生会会长。1919年-1922年,杨永清就职于英国的中国驻英公使馆,担任随员秘书。杨永清同时兼任有国际联盟第一届大会中国代表团秘书和华盛顿太平洋裁军会议中国代表团的秘书。1922年-1927年,杨永清曾就职于北京外交部,担任秘书和条约司等职务。在此期间,杨永清负责起草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照会,是时任外交部长顾维钧的得力助手。1922年,杨永清被举荐为东吴大学的副校长,但未能成行。1927年,杨永清出任东吴大学校长,是为东吴大学校史上第一任中国籍校长。1930年,美国佛罗里达南方大学授予杨永清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35年起,应美国夏威夷大学,埃默里大学,杜克大学,鲍登大学的大学邀请,杨校长出任上述美国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讲中国文化。抗日战争期间,杨永清主持东吴大学的内迁工作。1945年-1946年,杨永清曾先后就职于美国旧金山联合国国际秘书处和英国伦敦联合国国际秘书处。在美国工作期间,巴德温大学授予杨永清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一同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的还有时英国首相丘吉尔。1956年3月,杨永清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杨永清的生平简介

4. 杨永清的个人简介

杨永清  性别 女 专业技术职称 副教授,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硕士 ,导师类别: 该校任职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研究方向 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原理 学术兼职 湖北省哲学学会会员 留学情况 无 通信地址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邮政编码 430070 研究生导师个人(含成果)情况介绍 1982年-1986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本科毕业),1999年-200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被授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2004年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向)。 自1986年以来,先后在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从事哲学、社会学、逻辑学、自然辩证法等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并撰写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编写教材5部,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7项,科研经费合计7万多元.。

5. 苏州大学历史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目前,苏州大学已发展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一百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10多万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董寅初、著名的法学专家倪征日(奥) 、著名蚕桑教育家郑辟疆、著名脑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木梁)、查良镛、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桑漪,以及李政道、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都是我校校友。 
  苏州大学现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196个硕士点以及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本科专业96个,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拥有各类在校生5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0200多人、本科生258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12000多人):教职工4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苏州大学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加强了应用性、开发性研究,科研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400多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苏州大学SCI索引名列全国高校第24位。
  苏州大学现有5个校区,占地面积3320亩,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此外,占地面积约880亩的独墅湖校区一期已经投入使用。学校图书资料丰富,图书馆馆藏图书333万册,中外期刊5000余种;分析测试中心、电教中心、服装中心、计算机与网络管理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学校还编辑出版了多种学报、《国外丝绸》等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学校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途径。苏州大学积极扩大开放,与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8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000余人来校学习汉语语言文学和其他有关专业。 
  近年来,苏州大学注重依托本省,特别是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同时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走后勤社会化道路,并以此作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动力。目前,天堂学府——苏州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胆识争创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以日新月异的姿态拥抱二十一世纪。

苏州大学历史

6. 中医成果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了吗?

背部穴位入针,有效治疗哮喘,这一经典名方在分子细胞层面究竟有何机理?
北京时间2月8日下午,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转化医学》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揭开谜底——前后历经约1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抗哮喘靶标和针灸效应物质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他们不仅基于针灸临床率先发现全新的有效靶标
明确了体内一系列蛋白质反应
还找到能够模拟针刺效应的活性小分子
可转化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针灸药”
《科学》主审编辑专门为论文成果做了评论
认为这是一篇令人振奋、引发深思的创新力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了解到,这是中国中医人第一次在《科学》专业子刊发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工作,也是中国科学家验证的第一个支气管哮喘新靶标。

《科学·转化医学》论文推介。
本次研究的突破点在哪里?
老中医针灸方子多年来改善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呼吸道疾病,目前常规药物疗法主要是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这些药物除了本身多种副作用之外,还很容易出现耐药乃至无法缓解症状等问题。甚至美国FDA曾质疑短效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认为其可能引起病情加重、增加死亡率。
而中医界,以名老中医邵经明为代表的邵氏中医,70年来运用针刺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显著改善哮喘患者呼吸功能,经验方子得以发展成熟。
杨永清团队验证“针灸改善哮喘”深层原理
但针刺是多靶向的,可激发上百种生化反应。其弟子杨永清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哮喘模型实验,“锁定”金属硫蛋白-2(MT-2),验证了其蛋白含量上调,对缓解哮喘发病起关键作用。
接着,他们又确认呼吸道中的“双蛋白”绑定关系:上游的MT-2在气管平滑肌细胞上还必须有下游的“作用受体”——肌动蛋白结合蛋白-2(Transgelin-2)。原来,针灸的物理刺激正是引发了这对蛋白的结合,从而舒张气管、平喘止咳。
研究还发现“潜在的抗哮喘新药”,还是针灸药
针灸人并未止步于此。论文第一作者、上海中医大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尹磊淼博士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早在2003年就和杨永清团队成立“针灸中药效应联合实验室”,他们继续开展合作,利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等技术,将下游蛋白Transgelin-2作为“鱼饵”,从6000个候选化合物中,筛选出了可以特异性地与新靶标结合的分子化合物。
这个针锋相对的小分子,具有“类针刺”的舒张气管平滑肌作用,成为潜在的抗哮喘新药。因此,尹磊淼的“师爷”、杨永清的博导、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陈汉平教授表示,新发现的活性小分子,探索出从中医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到临床的转化医学模式,可谓一剂“针灸药”。上海药物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该文共同作者朱维良教授也认为,此项研究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靶标和新药发现。
为解决哮喘当前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正如《科学》杂志评审所言,靶向Transgelin-2受体的治疗为解决哮喘当前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上海中医大科技实验中心副主任、市针灸所课题负责人王宇,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这一从中医而来的新药发现与开发策略,也是应用当代生物技术阐释中国传统针灸学机制的成功尝试,对保持我国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率先在这一领域取得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事实上,针灸与针灸药并非谁替代谁,而是互为补充,多种理化手段,综合施药用针。

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